体育教育生命化探讨
时间:2022-11-14 09:41:31
导语:体育教育生命化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阶段,关注体育人文思想功能的人性化体育教学观及关注体育锻炼筋骨的科学思维体育教学观正逐步趋于彼此交融和统一,最新的当代体育科目教育教学观所提倡的课程的交融性、多功能性和教学民主化等思想均在这新一潮的体育教学变革中获取到相当的展示。“健康至上”成为当今体育科目教育教学的思想引领,体育科目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运作模式呈献给当今社会的生命体关注者们,其同时亦显现了体育学科教育本身相当丰富性的一面———比如教学目标、价值追求的社会落脚点和个体落脚点的一致性、内容选材的价值性以及人文思维的生命属性表达。
1体育学科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生命体的健康存在”
体育学科教育工程的最终目标是“体育成绩”?还是“身体健康,”?或许是只为“健康”?我们觉得二者均不恰当,而是“生命至上”。教育体系的范畴由实质上去看,他们都只是一个作用于“思想领域、生命领域、意义领域及文化领域”的行为内容。将人当作一个功能丰富的生命个体去看待,将教育规程视为是生命延伸的航程,是生命体加大延续功能的推进剂。构建出对人类生命的威严感、亲密感,从而实现爱的追求及人文性呵护。体育科目教育工程是最富有生命价值的工程。着力在生命的丰富及融合、自自主而有力、特异而创新过程,其才是体育学科教育工作的基本归宿。“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学科教育的途径,而并不是她的最终活动目标,明显其并非体育学科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任务。“强筋健骨”是体育科目教育工程的其中一项活动目标,而并不是它的本质性目标及最终归宿,倘若只将“身体”视为当今体育学科教育工程的最终目标,那那将是管中窥豹,小觑了体育学科教育活动的任务及宗旨。实施体育学科教育工程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圆满丰富的生命群体,其不但包括实现生命体的“健康”任务,其另外也包括“体育学科教育活动应立足于生命,维护生命,拓展生命,丰富生命,延伸生命的功能和价值”等重要意旨。
2生命型体育科目教育的内涵
由生命观念的眼界去观察当今时期的体育专业教育活动,即需要在体育学科教育活动中,遵循生命维系的本质内涵,保护且提升生命体存在的特异性和丰富性,展示生命存在的自立性及颠覆性,关注生命实践,强调激活生命,促使圆满健康生命的实现,实施“全人生命”的概念教育工程。
2.1体育科目教育须是“全人生命”的教育
每个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载体,均包括三重性生命过程,其一是天然纯粹性的实际躯体生命;其二是孕育而且超出自然躯体特性的灵魂型生命;其三是连接着人的躯体与灵魂而又融入某类群体一致性的社会性生命。灵魂性生命可当作为一种“媒体”,其把躯体的天然性生命与社会型生命密切地结合到一块,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性的“人”均是由此三重型生命所构建出的鲜活而圆满的生命载体。体育科目教育工作须推进每个个体“人”的圆满性发展,塑造出圆满鲜活的生命存在,实施富有真正内涵“全人生命”教育工程。2.2体育科目教育须维护生命的丰富性 教育活动本身务必要维护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征,遵循每一条生命的个性差别及其圆满性,使每个生命个体均获取存在的价值及灵感,获取内心的坦然和宽阔。生命类型的体育科目教育,其所重视的并非是虚无的、理想中的生命状况,而是鲜活的、客观存在着的现实生命,其为维护个体的特异性及生命群体的丰富性的教育工程。
3实施生命型的体育专业教育
欲打造生命型的体育专业教育工程,一定要推崇“生命至上”的课程思维,达到体育专业教育的生命型转变,依靠生命型的体育科目老师,打造充满鲜明生命性的体育教育课堂。
3.1生命型体育教育课程
体育教育的课程思维须达到从“健康至上”向“生命至上”的本质性飞跃,须把塑造圆满丰富的生命载体作为当今体育科目教育的终极目标,即需完整体育科目教育的生命型转化,就要牢牢竖立“生命为本”的体育课程理念。这一理念是指:体育教育要促进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健康发展。
3.2生命化的体育教师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素质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生命化的教育呼唤生命化教师,生命化体育教师不仅是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及职业道德,还应掌握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懂得生命教育的目标。
4结语
体育教育终极指向是“生命”,而不是“体育”、“身体”与“健康”,生命化是对体育教育的一种全新解读,是“以人为本”时代的体育教育哲学。直面生命,遵循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全面、自由而个性化地发展,实现生命的创造性与超越性,应是生命化体育教育的追求。体育课程理念要实现由“健康第一”向“生命为本”的跃升,改变体育课程中对特殊需要的学生生命关怀缺失的局面,实现体育教育与生命宗旨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杨名敬 单位:邵阳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蔡小英.2011-2015年四川省体育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亚太教育,2016(21).
[2]青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19).
[3]张顺超.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体系的建构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08).
[4]吴小彬,李伟.泳专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03).
[5]王建业,刘锦伟,柏贞梅,姜志勇,高磊磊.普通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实践探析[J].同行,2016(09).
[6]王顺熙.从身体视角看体育教育及其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04).
- 上一篇: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策略
- 下一篇:体育教育课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