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实践
时间:2022-06-30 12:02:12
导语:“终身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国家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对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高校是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将“终身体育”思想纳入高校体育教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全面健身纲要》的目标,实现社会体育事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在国家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中,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反映这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及文明程度。就体育的传播路径来看,高校是体育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帮助人们获得体育技能、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路径。由此可见将终身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育,则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体育技能,帮助人们树立体育意识,这是实现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1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体育改革相伴而生,指人们终身都在接受体育教育,并同时进行体育锻炼。①具体来讲,终身体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从生命的开始至生命的结束,终其一生都在进行体育学习,都在进行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已经成为生活甚至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指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体育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随时提供参加体育实践的机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体育思想,终身体育的形成基础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终身体育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②人体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都要经过三个时期,即发育时期、成熟时期、衰退时期。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们的体制,增进人们的健康,因此对人体发展的各个时期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人体发展时期,体育锻炼的方法、锻炼目标均有所差异,可以说人的一生都伴随着体育锻炼。其次,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③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多数人的身体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过度紧张,由此造成社会文明病经常发生,如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等。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因此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必须不断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2“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必然性
国家现代化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并非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而是以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基础。而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并非以数量为准,而是以质量论英雄,以同龄人的智力、体力、劳动劳动效率为评价标准。从人力资源的来源来看,高校是其主要的输送地,由此可以说人力资源的质量与高校的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关系,高校的体育教学在人力资源的心智、智力、精神等开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提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结果,而由人力资源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必须充分、长期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而这些又都是以人力资源的健康体质为前提的。要想拥有健康的体质,就必须进行终身的体育锻炼,进行系统的、长期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获得健康的体质,进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已有统计资料表明,④在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后仍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体中,男生仅占比12.5%,女生比例曾更低,仅占到7.5%;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中,男生占比高达87.5%,女生占比则高达92.5%。此外还有统计资料表明,⑤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所有行业中屈指可数,仅为58岁,明显低于全民平均寿命的72岁;这其中还有约32%的人在40~50岁去世,约有25.9%的人在50~60岁去世。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也发现,进入三年级后,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而进行系统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则更少。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高校大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则逐年提高,这些现象说明目前以体育竞技为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并不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仅注重学生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的提高,并未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致使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兴趣较低。这种教育方式过多地强调纪律性,要求学生一味地进行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相关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相应的技术,并未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更无法养成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鉴于此,指导并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及体育技能,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3“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实现形式是课堂教学,这是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路径。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精神,还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增强学生体质。高校是我国开展群众体育教育的基地,更是群众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来说,高校也是其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进行体育教学和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指出的,我国全民健身以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为发展基础,学校的体育卫生教育更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这就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中学的体育教学相比,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应当以社会的体育需求为基准点,体育项目的选择更加趋近社会化,具有明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强化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进而保证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的持久性。由此可见,终身体育思想更加符合高校学生未来竞争的需要。
4“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4.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教学的模式。目前,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应当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这不仅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者转变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如在网球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当以仅以学生课堂网球竞技成绩为学生课堂成绩评价标准,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全部过程纳入考评范围,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其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学以致用,如对于机械制造、维修技术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体育锻炼的重点应当以锻炼手腕、躯干的力量为主,这样才能满足其职业需求。
4.2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以转变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精神发展的需要。⑦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为大学生,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还是有赖于高校的教学质量,这主要还是反映在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上,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者。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注重现代体育理论与专业体育思想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业余时间,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阅读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榜样的作用,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4.3实现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其内容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设置方法,全面统一安排教学内容,致使整个一届的学生都共同上同一门体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影响课程教学效果,还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还使得课程与实际脱轨,缺少时代气息,难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应当转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重新划分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发展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遵从学生的意志,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进而提高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
4.4实现多元化考评方式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明显增加。核心目标的增加,必然导致考评方式的变化,以往单一的考评方式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无法将更多的教学元素纳入考评范围,为此应当采取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体育教学并非仅是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又无法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如果高校体育教学缺少这些指标,那评价结果将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为此必须保证评价效果的多元化,为今后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5总结
终身体育的实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确立,可明显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此外,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发生转变,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帮助学生树立了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还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杨章学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注释:
①方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J].商,2014.11(11):281-281.
②龙专,罗敏.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131-131.
③王雷涛,冯超.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探析[J].才智,2014.1(1):156-156.
④刘译文.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教育[J].亚太教育,2016.1(1):110-110.
⑤吴俊.高校体育如何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7(14):108-108.
⑥张铮.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体会探讨[J].才智,2014.9(19):68-70.
⑦党剑.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时空,2015.5(10):69-72.
- 上一篇:高职体育教育探究
- 下一篇:学校体育中运动伤害原因与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