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研究
时间:2022-08-31 10:23:45
导语: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我国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身体状况不佳,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成长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从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出发,对体育教学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传授科学体育锻炼方法中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行为,提出了有效的方法策略,希望能够保证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方法策略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与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为健康教育提供有效途径。从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角度,政府部门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对于体育锻炼重视不足,将课余时间更多地用于睡觉和上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均有体现[1]。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自身。一是个人认知问题,许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存在参与体育活动不积极、锻炼时间短、锻炼频率低的问题,加上体育锻炼的收效相对缓慢,没有长时间的锻炼无法体现出效果,也使许多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参与体育锻炼。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宁愿将课余时间花费在睡觉、玩游戏和追剧上,也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甚至越是体质差越是以此为借口逃避体育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必然会有所下降;二是家庭因素影响,家庭成员的健身观念对于学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环境影响下,许多学生认为只要饮食合理,身体素质就能跟上,对于健身运动存在抵制情绪,运动能力的不足体现在体育课程中,就是运动成绩差,自信心的缺乏使学生更加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2]。2.体育教师。一方面,体育教师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缺乏体育健康康复、卫生教育等相关知识,对于体质健康的概念甚至一无所知,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投入的经费有限,体育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教育,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很难有所提高。3.学校方面。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落后,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对于体育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学理念落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缺乏创新,无法对学生的运动潜能进行深入挖掘,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很多时候对于体育教师安排的任务都是持有一种应付的态度;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安排过于边缘化,存在比较严重的重教育轻体育的现象,体育课时安排不足,体育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不足,也很少开展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使体育教学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3]。
二、体育教学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中的作用
首先,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激发其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个人体育锻炼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关联,身高、体重、体型等都会影响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很多学生从体制健康理念出发,希望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身材,塑造体型,提升个人身体素质,而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增强其体质健康理念;其次,可以提升体制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管理水平。体质健康管理主要是通过监测、分析和评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健康咨询,通过有效的健康指导来促进学生体质提高。以先进的理论知识配合有效的教学策略,学校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指导,也能够实现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状态的有效监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再次,能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增强其体质健康理念和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的方法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学校是开展体育教学的主体,需要做好体育教学在体质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树立起体质健康理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个人喜好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树立科学的体育锻炼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延伸,在增加锻炼频率的同时延长锻炼时间,促进体育健身效果的提高[5]。另外,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部分体弱学生克服自卑感,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确保在面对高负荷运动时,学生能够保持意志坚定,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自觉将更多的课外时间用于体育锻炼而非玩游戏或者睡觉,形成科学的健身观。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进行体育锻炼,构建良好的家庭健身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6]。2.整合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学校应该从自身的教学环境出发,突出运动项目在健康方面的贡献,选择一些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项目,如田径项目等,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内容,尤其是户外运动,不能因为其对抗性或者竞技性强,容易出现意外事故而直接取消,而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强,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取消,如果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有较强的参与性,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做的不是取消项目,而是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同时,应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避免出现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的问题[7]。3.优化教师队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体质健康理念的形成。因此,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对于教师队伍的优化,促进其专业素质的强化和知识层次的优化,提升其教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确保体育教师能够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将健康教育知识与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学校应该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通过培训、讲座以及外派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严格选拔和专业培训的方式,确保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创新思维开展教学工作,将体制健康水平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8]。4.创新教学方法。从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角度,体育教学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前,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依照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可以将不同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例如,可以设置“篮球+定向越野”课程,每隔三次篮球课,组织一次定向越野训练,提升学生的耐力、速度等指标,将训练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应该做好体质健康评价及预警工作,通过体质测量设置不同的预警等级,然后利用教学计划做好健康引导,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包括危机感教育、体育锻炼理论知识及体育锻炼认识等,帮助学生丰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设置健康提升计划,依照体育课程,结合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完善,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9]。5.改进评价模式。学校应该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进行改进,对考核标准进行创新,可以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设置全新的考核标准,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切实认识到,只有通过经常性体育锻炼,才能提升个人体质健康水平,才能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例如,在对中长跑进行考核时,教师可以设置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的距离,设置不同的分值,如10min中,2800m可以得100分,2700m为95分,2600m为90分,依次类推,60分为及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达成自身设置的目标,不仅在体育课时会积极锻炼,课余时间也会通过跑步来提升自身体质,在无形中保证了体育锻炼效果[10]。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质健康理念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通过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在促进其健康成长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从学校的角度,应该做好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制健康理念,使其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自升.提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评《学校体育教程》[J].当代体育教学,2016(20).
[2]陈海燕,杨燕,吴念.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应对措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
[3]王莉莉.石河子大学: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J].教育与职业,2015(1).
[4]杨攀.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
[5]刘军,邢蕾,魏经纬.浅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9).
[6]王亚婕.影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以及策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24).
[7]张根红.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体育课程的应对措施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8]陈修敏.高中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思路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6(2).
[9]袁旭,赵建林.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1(10).
[10]马洪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2015,5(5).
作者:李海峰 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 下一篇: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