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1-20 10:30:21
导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体育发生“剧变”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颁布的新情况、新国情等新时代背景下,探索现行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文章旨在为探寻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社体专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未来发展走向提供借鉴。针对目前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系统分析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探索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先决”导向,以多学科跨界融合为“创新”平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指出:多学科跨界融合、市场引导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精准化等的人才培养体系路径,是解决目前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矛盾冲突、提升市场与人才需求高度契合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市场需求;专业方向
从天津体育学院首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后期为保障体育专业人才服务大众群体的需求,我国掀起了创办本专业高潮,随后将专业办学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体)”。但是,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15个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中,社体专业就位列其中[1]。分析发现,社体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如学生专业选择、专业建设的政策导向性、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质量)上的滞后是导致就业率低的主因。社体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存在的困境或弊端严重影响到专业办学,阻碍体育学发展。由此,教育部高教司规定:高校设置本科专业,要有稳固的人才就业需求,并且主管部门要对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重点监控、改善专业结构等,进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为推进国家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此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新时代背景下,为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描绘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3]。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和路径与国家、社会、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是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及保障实施的关键路径[4]。新时代社会和市场对社体专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各种矛盾之间对接失衡,如不能尽快、精准解决“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等现实矛盾,必将导致社体专业办学越来越难。
1新时代背景下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1.1升学压力与专业选择的现实冲突
对于“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国家提出了“逐渐推行高考成绩综合评价中的多元化录取途径”要求[5]。段文义调查发现,50%被调查社体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观念淡薄,对所学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习等的认识不深入;48.2%的学生虽然实践技术水平较高,但因文化课成绩也只能是选择“非热门”学科专业。选择专业是每一位学生均要面临的重大抉择,但在升学压力的面前,再坚定的“专业选择定位”也需对“现实压力”妥协[6]。使得很多学生只能“将就”选择专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茫然、缺少主观能动性,为后期的人才培养以及就业困境“埋下伏笔”。
1.2专业发展与政策导向的滞后问题
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7]。但是,国内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差异较大,部分高校培养目标照搬他人、定位宽泛、不精准,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8]。当前,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不顺畅与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社区功能不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多等有关[9]。贯彻落实职能部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才能更好地解决其功能缺位、不到位和越位以及社会和市场决定人才资源配置等问题[10]。研究发现,政府职能部门引导社体专业人才需求、培养、就业等政策方针已显著滞后于目前本专业建设步伐。但是,如果单方面强调社会和市场“决定”作用而弱化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推动、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功能,又无法达成两者之间的归属及平衡关系,那么职能部门的“欠缺”效应势必将持续影响社体专业发展。
1.3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脱节
课程体系设置在社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施等的重要载体[11]。但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相关课程设置普遍存在:(1)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单一。理论课居多,实践课较少。并且,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较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较差。(2)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国高校社体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相似性,过于学科本位,无法体现学科、专业特征,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化专业能力培养,导致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无法精准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3)课程设置大而全,不够精准。目前社体专业课程囊括教育学、体育学、管理学等多方向知识[12]。
1.4师资力量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现实冲突
调研发现,2018年国内社体专业的专任教师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硕士比例仅占18%,且学历层次分布在各高校中严重不均[13]。国内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硕士的高校数量少且人才培养规模更小,使得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存在可供选择的优秀教师资源少等困难,由此造成的专业人才引进滞后、内生动力缺乏仍是限制本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14]。并且,分析各高校承担本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状况,绝大多数仍为一些教育理念无法摆脱固有传统观念的老教师。那么,这种共性矛盾的存在让该专业的“调整转型”增加了困难。
1.5人才实践基地单一、匮乏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根据社体专业的应用性较强这一特点,人才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上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特点,要区别于其他体育专业。研究发现,国内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或平台存在类型单一、数量匮乏、机制固化等突出问题[15]。调查发现,实践基地与高校合作时间一般在1-2年,3年以上的很少。因此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或保障制度,“强制性”要求与体育事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要承担、提供对口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并配备、接纳一定数量社体专业人才[16]。相关部门还可将此作为“抓手”来发挥其政府职能。社体专业作为与社会具有紧密关系的实践性学科,院校培养方案中对该专业学生在实践中的详细培训计划、考核方案等笼统、模糊,操作性不强,无法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把控。并且,目前国内缺少对各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进行综合(包括实践环节)“定量评价”的标准。
2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和策略
2.1优化培养方案,重构课程设置
根据目前国内院校社体专业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设置中的利弊;依据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专业建设新思路、新理念,当前市场或职场需求,家长、学生等外部大环境需要;依据目前国内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利弊;根据国家、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新社体专业建设的理念等外部需求;结合学校定位、学生需求和教师期望等内部条件,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重构。明确培养目标,争取做到内涵精准、条理清晰,强调学生“能学到什么”,毕业后“能做什么”[17]。依托现有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精品视频公共课、MOOC等优质课程资源,系统梳理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和相关性。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整合、重构专业基础课程,积极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和跨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综合性交叉课程以及问题导向性课程[18]。同时,依托已有基地平台,增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逐步构建综合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基础课程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促进教育科学化和教学实践化的完美契合,以此满足社会、市场需求[19]。
2.2社会和市场需求导引下的专业细化的人才培养
社体专业是“健康中国2030”等新时代国家战略背景下,促进全民健康提高的基础,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关键力量[20]。针对社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就业难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特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办学模式:(1)紧跟需求,专业设置方向细化:人才需求细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亦要紧跟社会和市场需求,专业设置更加细化。(2)学科交融,积累办学经验:设置社体专业院校均具有丰富的传统学科办学经验,这不仅可服务于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亦可借鉴于“专业方向细化”的课程需求。(3)适时转型,满足人才市场需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市、辖区要建立康体中心,促进全民健身的同时来达到“治未病”[21]。
2.3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性”作用
社体专业开办之初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定批准并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包括47个具体项目[22]。但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是职业性的,均缺少相应岗位。目前休闲体育、优质赛事营销人员、体育表演等占比较低,使得社体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吻合度不高,就业较难。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需求,同时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性”作用也不可或缺。政府职能部门可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或制度来“导向性”的引导人才出口,例如申报或建设健身驿站需配置专业健身指导员等[23]。
2.4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
教师是社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者和执行者,是教学的实施者和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采用“外引”和“内培”并举的原则,来架构规模合理、结构适度的师资队伍,加强梯队建设、教师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来保证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多学科的跨界融合的知识结构交叉、创新实践能力的国内外高质量专业人才引进,如以优质赛事营销为培养目的社体专业应引入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以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24]。高校要创造条件(如设置教师深造专项经费等)为教师提供进修、申报相关人才计划等制度、政策,使他们能不间断“充电”。深化教师的国际交流,让更多的老师能“走出去”,通过学习交流、深化国际合作,打造一批“站得高”“看得远”和“通晓中外”的高素质、强技能师资队伍[25]。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市场经济形势,立足专业自身优势与职能部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关系。加强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校企之间合作,引智入校参与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与职能部门、企业共同探索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广泛、长效合作机制。组织师生深入实践,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社会需求、实践能力的了解[26]。
2.5落实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综合评价标准建设
现如今的社体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基地或平台的选择、搭建要有时代性,要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社体人才培养过程中,除健身房、相关企业等实践基地外,要拓宽其他渠道,增加学生就业途径和范围[27]。同时构建相关制度,保障实践基地的合作顺利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效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设置。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要建立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综合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与毕业达成度的评价机制,明确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承担的培养任务和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综合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践能力达成与否进行考核,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3结语
通过剖析我国普通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学生与高校、学生与社会、高校与社会、职能部门与政策、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等诸多矛盾关系,为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社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奠定了依据。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优化,专业细化,政府职能部门“强制性”作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落实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综合评价标准建设等,使我们确信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应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契合特征,突出专业特点和价值,追求“精而深”,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特色专门人才”。这样,普通高校的社体专业才能迸发活力,越走越远。
作者:陈祥和 田志凯 李文秀 刘驰 金圣杰 曾炘瑜 单位: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策略
- 下一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语用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