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09 05:42:07
导语: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不仅使健康中国真正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也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紧密的联系起来。随着对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推进,体医融合相关人才的短缺也为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风向标。本文结合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供需差异,审视在体医融合社会发展需求形势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新机遇,探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和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更好的为健康中国的推进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膳食结构的变化、体力活动的减少以及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增加,这些都成为人们亚健康的罪魁祸首,生活行为方式因素的影响也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国民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卫生部在2008年就首次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概念,并于2012年公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伴随着健康目标的扩大,健康中国不仅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且与全民健身也产生了深度的融合。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专门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医融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与全民健身密切相关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如何结合社会对体育这一非医疗干预手段的重视与需求,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是专业改革需要把握的方向。对于推动我国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体医融合”提出的背景
1.1社会健康问题需要体育与医疗的共同干预。随着对健康研究的深入,健康的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没有疾病。在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最新定义中,就包括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2]。可见,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传统单一性的健康模式多以治疗和预防为主,缺少非医疗干预手段。有些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医疗进行解决,而针对一些老年慢性疾病,传统的医疗手段缺乏有效的手段,而体育锻炼则是最好的非医疗干预手段。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不乏体医融合的实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华佗创编的我国传统导引养生方法“五禽戏”等,都是身体练习与医疗结合的产物。风靡中外的普拉提运动,也是由德国著名运动康复专家约瑟夫.普拉提创立推广的一种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能力,改善姿态以及促进整体健康的锻炼体系。可见,传统身体练习内容很早就作为医疗康复的手段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相比较医疗,体育不仅可以主动促进健康,更具有医疗所不具有的愉悦的心理感受,“体医融合”无疑是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在社会健康领域配合的重要形式。1.2体育具有更大的投入产出比。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央财政每年都在加大医疗保健领域的投入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由于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迅速,再加上亚健康状况的不断蔓延,这也使得国家在国民医疗保健领域费上投入的费用急剧增长,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也给医疗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国外研究证实,1美元健身步道的投入相当于2.94美元医疗投入;1美元体育活动的投入相当于10美元疾病预防投入或100美元疾病治疗投入[3]。因为体育比医疗具有更多大的投入产出比,通过体育等手段来控制急剧增长的医疗费用,就成为许多国家积极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1.3对“医养结合”的补充完善。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4]。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就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就达到总人口的13.26%[5]。2010年到2018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又增加到2.49亿人。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更是高达26.7%[6]。可见,我国已经由快速老龄化社会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进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的下降使许多慢性疾病成为必然,医学手段的疗效极为有限,更是为老年人生活增添了心理上的压力。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7],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形势和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医养结合”模式略显单一被动。“体医融合”不仅能够给老年人这一全民健身活动的中坚力量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更为增强老年人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是医养康养结合下的产物。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2.1专业方向宽泛导致培养方向不明确。就社会体育而言,本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术语体系,其所涵盖的方向领域、结构特征及组成要素等,都具有很大的广延性,这也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方向的广泛性。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的制定上存在着两极化现象:要么不够明确,课程学习照搬其他体育专业,课程学习科目繁多且过浅泛,课程设置趋于雷同;要么就是培养方向过于单一,多数学校都集中在健身俱乐部方向,不能满足社会体育对于人才多方面的需求。2.2人才供需存在偏差导致就业率不理想。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公布了2012年和2013年两年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开始位列其中[8]。这对于在1994年才开始由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专业来说,可以说是过早的就进入了“未老先衰”的境地。经过多年改革,就业前景也不甚乐观。一方面是国家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的需求,一方面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偏低,这也也折射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供需两端的矛盾。2.3专业技能达不到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多以理论类课程居多。由于社会体育活动内容繁多,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技能课程安排上,所学习的体育技能课程要么以常见的球类、操类、太极拳等内容为主,与其他专业没有太大的差异和特色,要么就是课程开设的种类繁多,但是学习时长基本上都是以一学期32学时为主,在这么短的学习时间里很难掌握技术要点,甚至无法与社会体育的参与者水平相比,更谈不上对别人进行指导了。2.4教学体系不够支撑学生核心竞争力。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273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分布在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体育类院校,分别布点110个、81个、27个和16个[9]。可见,综合类大学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相比师范类与体育类院校,综合类大学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课程资源上,都很难与专业体育院校相比。在有限的教学体系下,大多学校都是套用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特色化。这也造成所培养学生与体育教育、体育艺术、运动康复等专业学生相比,没有任何技能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3“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3.1把握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尤其是对于社会体育领域来说,无论是锻炼内容革新还是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都存在较大的流行性,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也要不断充实,确保所培养人才在“供给—需求”方向端的一致性。3.2探寻跨领域合作,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与社会体育锻炼契合度最高的专业,“体医融合”的社会需求就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风向标。在人才培养途径与内容上,可以探寻相关医学院校和体育专业的合作,通过共享相应师资与课程等形式,联合培养相关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体育与医学院校可以共同组织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诊疗检测及运动处方、体育技能的服务活动,提升知识的实践运用。3.3引入社会机构进课堂,进行特色化育人。对于健康中国要求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所需的运动康复手段等相关内容,在学校师资和课程资源无法支撑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采用外聘的形式对社会机构的师资或是有职业认证的机构进校进行授课,开设特色化课程,避免人才培养方向的扎堆。在提升办学特色化的同时,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就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和认证资格,也能提升相关的创业能力储备。3.4突出专业优势,提升学生职场核心竞争力。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首先要明确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才能将专业特点转化为专业优势,进而成为所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与其他体育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可言,那人才的培养就是失败的。在当前“体医融合”的形势下,运动流行病学处方制定、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身体姿态异常康复等,都是与社会体育专业关联密切又人才匮乏的领域,也是突出专业优势,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的突破口。
4结语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在当前“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人才培养单位要结合国家相关人才需求,进行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供给侧改革,为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唐凯 杜大勇 刘威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体育部
- 上一篇:线上教学在小学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实践
- 下一篇: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