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综合改革探讨

时间:2022-09-02 03:40:14

导语: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综合改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综合改革探讨

摘要: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12年将其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明确了培养目标,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与社会体育人才需求不平衡;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宽泛,专业不突出,时代性弱;见习效果差,实践安排不合理,实践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等。依据协同创新理念提出建议:社会、企业、政府等联合办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应用型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化的学生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

关键词:协同创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业培养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被认为是21世纪体育类专业中最富发展前景的朝阳专业,是我国体育学门类中的第二大专业。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办该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列为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2012年新的体育学专业目录将休闲体育列入其中,将社会体育专业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截止到2013年,国内已经有249所本科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同院校依据教育部规定和地域特色建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专业。从中国知网(CNKI)上以社会体育专业为篇名搜索到736篇文章,从2000年开始出现对高校开展社会体育专业的研究,在最初的两年对高校开展社会体育专业的可行性、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分析。但是随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及高校开展社会体育专业的进一步深入,开始出现了培养人才与社会不能接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等问题,专家学者开始对社会体育专业改革进行探索。冯晓丽(2003年)对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同年张建会以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为题完成了硕士论文,收集了当时全国23所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措施。在社会体育专业开办十年左右,赵立、董莹娟、潘小非等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等方面探讨了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今社会体育专业已经走过20年的历史,走进了全国200多所院校,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专业的人才,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正如很多专家、学者所言,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从10年前开始探讨,到现在仍然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本文对社会体育专业实际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分析,探讨在协同创新理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改革方案,以期为其他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院校的改革和与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提供基础。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各个高校开展的情况和专家的分析探索,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体育人才供需不平衡。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和人们对体育的进一步认识,社会体育的需求在逐步的增加。2014年8月6日,据国家国民素质监测中心抽测显示:我国20-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比去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近两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标准,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的比例达到31.2%。说明我国居民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经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据了解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也是在逐步增加,但是仍然存在社会体育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点不相符。刘善云等认为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太宽泛、不够明确;袁金宝等认为现有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太大、太模糊。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专业对口率较低等问题。陈雪娟等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论述了娱乐健身行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并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健身业将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通过对健身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显示,现有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不能很好的与社会吻合。

2.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安排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其中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的安排是最主要的内容。课程设置最能体现专业特色,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技能和知识学习情况的平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预热过程。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社会体育专业开办初期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关于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安排的讨论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1)课程设置宽泛,专业性差,时代性弱。大部分院校都是依据教育局颁发的《课程方案》,设置主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安排实习和见习。从各院校办学现状分析,多数院校更多地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重复率较高,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增删而得来的,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太宽泛,专业性差,缺乏时尚性和动态性。例如,据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在参加体育健身过程中最经常采用的健身项目是“健步走”,达到42.5%,比去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参加“跑步”的人群达到16.6%。其次才是乒乓球、羽毛球10.7%、广场舞6.6%和足篮球6.4%。但是作为指导社会体育健身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中很少有见到开设有定向越野、健步走、健身跑、自行车运动等课程。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充满了科学的运动方法,已经风靡于整个欧洲大陆的全民健身项目,在国内得到了很好地开展,但是没有得到专业的指导。例如健身走的步伐应该是多少,走的时间和速度多少有利于健身,目的不同锻炼方法是否不同,健身、减肥、治疗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2)见习效果差,实践安排不合理,实践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实践课程的安排少,实践场地类型单一、见习效果差、实践安排不合理、实习管理不当等现象在高校实习安排中屡见不鲜。为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课时数,安排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见习时间,但是见习的内容和相应学期所学内容不一致,时间短,导致实习没有实际的效果。实践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因为第八学期面临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的问题,实践内容的安排跟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方向差别大,导致学生无心实习。目前多数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对实践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还缺乏实质性的研究,实习效果还不十分理想,实践基地的功能作用还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的专业,需要与社会完全接轨,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较高,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有很好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多是未真正进入社会或是企业的理论型人才,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改革设想

1.学校、企业、政府等协同联合办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体育的开展程度情况预示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开展社会体育成为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开始投入建设公共健身区域,健身设施,而要保证全民健身事业的顺利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了保障条件,学校应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联合办学,走联合办学的路,将培养人才送到各个街道、社区、公共健身区域和乡镇健身俱乐部等,实现专业建设为当地经济、民生服务。随着人民健康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在健康上的投入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这个商机,开设健身房、专项俱乐部等。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员工体育比赛成为了企业内部员工交流和对外交流的平台。例如“乾坤杯兵乓球比赛”是由海南乾坤地产举办的一项赛事,每年都会邀请全国各地乾坤实业的乒乓球爱好者前去打球;“徐州市工商系统乒乓球比赛”是由徐州市的工商系统举办的内部乒乓球交流赛等。每年这样的赛事都有很多,学校应积极与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工会等联系,取得协同培养学生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和管理工作,并参与裁判的执裁工作。例如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与江苏省体育局、徐州市体育局群体处、各个体育协会、健美丽人俱乐部、徐州跆拳道馆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协同培养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政府主导与推动作用的力度较弱,加上企业与高校的协同作用不明显,利益协调与法律制度不完备,是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的原因之一。所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成为一个有朝气的专业,关键是学生的实践和毕业后的就业。尤其是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协同创新理念下,学校开门办学,让用人单位和政府机关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市场、学校和政府之间无缝隙合作,与传统人才培养相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和就业机会。达到学生的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和学生就业的双赢局面,形成中国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

2.“应用型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化的学生培养。本科院校订单式培养的是行业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要宽,工作适应面要广。因此它不同于高职院校经常实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施“应用型订单式”培养。从中国最大最专业的健身网站——健身114的会员不断增长可以看出,中国的健身市场充满发展空间。而健身指导与规划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从徐州市体育局官方网站上查到,截止到2014年7月,目前徐州市级单项协会和俱乐部达90个,各级协会会员近40万人,徐州市2100多个行政村、500多个社区居委会都设有健身点,100多个镇和街道办事处建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中心,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2.51平方米。徐州工程学院将国家级体育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引入学校,取得与政府协同培养学生的机会,定期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应用型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更符合学生、家庭、社会、政府对高校本科教育的一致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相结合、间习与实习交错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吻合。加强校企合作、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开设课程和讲座,将先进体育理念和技术引进课堂,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安排突出地域特色的课程,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四、小结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学校体育“不老”专业和新增休闲体育“活力”专业学生的竞争,应加强专业特色,采用“应用型订单式”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强调专业性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争取学校、企业、政府等协同联合办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双赢局面。

作者:刘阳 王辉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EB/OL].

[2]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3(02):72-73.

[3]张建会.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