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现状研究

时间:2022-05-19 04:49:54

导语: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现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现状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维普资讯、中国知网收集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1.2.2数理统计法:对一些社会体育专业开设较早的学校课程设置与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数理统计,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等课程的统计。

1.2.3比较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和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为构建科学的、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2结果与分析

2.1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1.1社会体育专业公共课设置现状分析

迄今为止,教育部还未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所以表1中所显示的教育部规定公共必修课640-800学时,是以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研制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总学时分配为参考(以下均以此为参考)[1]。对比表1中教育部规定学时与贺州学院规定学时,可看出贺州学院公共必修课学时(648)与教育部规定最低学时(640)基本持平,这是贺州学院根据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总目标和普遍要求来开设,体现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普遍性要求,重视了高校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学校的目的是在合理配置公共必修课,保证专门人才得以全面发展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打下宽厚基础的同时,坚持课程整体优化原则,结合社会需求,减少课程内容重复,把更多的学时分配到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里,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

2.1.2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数据表明贺州学院专业必修课学时大大超过《规范》的学时,超过部分主要表现在术科课程的设置上,见表3。具体课程涵盖了《规范》中建议的必修课程,如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健康管理、体育心理学、健身体能锻炼方法,而对《规范》里的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课程,贺州学院则以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而代之。从形式上判断,丰富了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种类,也可看出这种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

2.1.3社会体育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为贺州学院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在该专业下还未设置具体的专业方向,因此也就不存在《规范》中的专业方向(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及其必修课程的设置。贺州学院在《规范》的指导下,设置了四个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即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体育产业与营销方向和体育旅游与休闲方向,总学时为448.具体课程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课程中一些非常实用的课程被忽视,如体育设施与管理、体育赞助、体育赛事管理、体育社团管理、大型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等;而且,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与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课程内容有重复交叉的现象,比如养生学与中医保健。有些必开的课程却未见开设,比如运动伤害的急救与防护课程对于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和体育旅游与休闲方向都是非常需要的课程,因为三个方向都涉及运动,既然有运动,就会有伤害,有伤害必须有急救和防护。

2.1.4社会体育专业任意选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任意选修课程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拓展课程,课程选择范围较为广泛,《规范》并未做具体规定,仅列出推荐课程供各学校参考,并建议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贺州学院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任意选修课选修学分不低于13.5学分,这与《规范》中的25学分有较大差距。社会体育专业要想适应市场需要,培养目标必须多元化,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机会。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拓宽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地选修不同的课程,以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鉴如此,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任意选修课仍有较大的扩容空间。在表5中还可看出一些受限于场地、师资和学生实际的术科课程,如摔跤、保龄球等也出现在任意选修课中,有些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已设置,但在任意选修课中又重复设置,如体育概论和健美运动。这些课程的设置似乎有些随意,而更多贴近老百姓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些运动项目未出现在任意选修课中。

2.1.5实践课程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体系由社会调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组成,社会体育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优化专业培养过程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社会调查,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明确方向。专业见习的目的是为专业实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到实习基地或社会体育组织见习,了解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毕业实习是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毕业论文(设计)是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从以往实践教学来看,已经形成了重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轻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的思维方式。从全国范围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很多未涉及对口的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岗位。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学生为大二和大一学生,各方面都是从零开始,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各个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单位的落实将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必修课程比例合理

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以培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现代科学基础知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总共开设100门课程,其中必修课程33门,选修课程67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为1:2,必修课中专业必修课门数占必修课总门数的72.7%,公共必修课占27.3%。基础课尽量突破学科界限,扩大学科交叉和融合度,使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增设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程,拓宽社会体育的知识面,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3]。

3.1.2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

贺州学院新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毫无经验可言,专业发展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参考本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在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专业方向不明显,缺乏专业特色与个性。体育专业的特色是术科,但不是常规的足、蓝、排球等术科,而是全民健身中的热门和时尚项目(术科)。

3.1.3选修课门类较少

专业方向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门类与《规范》要求相去甚远,门类较少且零散,前瞻性课程缺乏,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紧迫而又实用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受限于没有适合的教师而无法开设。选修课程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挥,选修课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局限性。

3.2建议

(1)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深入调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需求,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2)按照贺州学院的“立足贺州、服务广西”的办学理念,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广西各地经济水平,社会体育开展的程度和项目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规范》的指导下,制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标准,坚持课程设置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社会适应性来自于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教训结合”[4],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体验和学习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4)加大选修课比重,突出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贺州学院应看清自己的优势,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注重健身类、健美类和休闲类课程的设置,避免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雷同。(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学团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需求而言,贺州学院该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显薄弱,对满足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难度。专业教师数量的缺乏、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尤其是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缺乏将对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团队水平。

本文作者:梁汉平工作单位:贺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