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论文:民族体育的回想与展望探索

时间:2022-02-02 03:40:26

导语:民族体育论文:民族体育的回想与展望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体育论文:民族体育的回想与展望探索

本文作者:李延超工作单位:上海体育学院赛事研究中心

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

历史性地确立了少数民族体育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针少数民族体育战略地位的确立是伴随着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展,并总结前后民族体育发展的得失后得以确立的。1981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民委明确提出了“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定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着重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会议,体育方针的确立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9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从宪法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进一步明确国家重视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的方针。2002年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国际奥运会的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2005年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这一规定使中国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国家法律的保障,并能在民族自治区域内得到自主、健康的发展。2006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进一步为新时期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民运会模式是对世界民族体育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中国政府根据本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之间存在的差异,从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性地举办了4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是人类体育文化多样性发展模式的重大创举,也是符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际最有效的机制与形式。“这种国家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可逐渐推广为国际的、非奥运模式的体育赛事,以更好地推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多形式交流与多样性发展”[2]。从1953年到2007年已成功举办了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运会不仅是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更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盛会。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制度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运动向社会化发展,使之不仅成为群众体育的主要内容,开始从农村、牧区进入学校、企业和城市,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赛马、武术等,还列入了全国运动会的正式项目。民运会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强健了人民体魄,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主流文化的重要一步,在民族体育史上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开创了少数民族体育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体育也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就目前来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少数民族体育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全球化促使少数民族体育向着汲取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相结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创新,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态并存的多极现代化发展格局”[3]。具体来讲,少数民族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有:原生态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如黔东南苗族赛龙舟原生态的保持;走竞技化之路,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如彝族摔跤的竞技化道路;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如湘西苗族高脚竞速的学校体育化;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体育旅游的发展,比如阿细跳月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之路;还有少数民族体育在群众健身中的常态化,如土家族摆手舞的广场化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权利少数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民族权利的尊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民族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民族区域自治前提下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坚持体育的公益性质,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创造条件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和权利需求,维护和保障公民平等参与体育和享受体育的权利,使少数民族体育在广大群众体育权益的实现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遵守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制定适合民族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民族体育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体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60多年来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既实践和体现着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过程坚持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调整着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划,主动服从并服务于全局,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民斗志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制定适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战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是解决当前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实情出发,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本土的资源,逐步推进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最大限度地调动民族地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同民族权利、民族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使民族体育取得了辉煌业绩。

当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制约着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尤其是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制约着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从而为民族体育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民族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和国家群众体育形势相比仍然滞后,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下民族体育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等。民族地区的各级体育部门,应有专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还应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机构。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协助政府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民族地区进行体育设施建设,要考虑当地的特殊需求,建设适应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的设施。体育部门开展的扶助西部、支持农村体育的活动,要向民族体育倾斜。要通过制定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来源。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民族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主要是传承机制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流失、失传现象弥加凸显。民族地区曾经处于社会的变革之外,与外界的联系极少。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发生着巨大变化,大量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边缘。不少在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中的民族体育艺人基本上来自村寨,有一技之长的民族体育艺人往往因此离开故土外出打工,在发挥向外界展现民族体育积极作用的同时,无形中也使村寨当地民族体育活动频率减少,甚至无法进行民族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尚显稚嫩,市场体系建设亟需加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我国民族体育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政策尚不完善,市场管理不够健全,效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民族体育产业在理论支持、法律保障、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还有待研究和提高。加强宣传工作,形成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舆论导向,增强在体育工作中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意识,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鼓励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积极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扩大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科学把握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发展道路是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成果。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体育的发展道路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以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中心,努力构建民族体育发展的新格局。少数民族体育最本质的特征是保障各族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权利,为最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我们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在努力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体育产品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新服务,以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层次化的民族体育需求。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少数民族体育要发展,就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创新民族体育发展体制。要加强和改进民族体育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发展民族体育事业、提供基本民族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我们要依据新时期群众体育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需求,大力提高民族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健美、休闲、娱乐等体育文化需求,善于吸收和应用福利事业和公共产品管理的先进经验,扩大资源供给渠道,巩固、发展和完善民族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投入、建设和监管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民族体育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继续推行“全民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为中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小型体育场馆,让全体人民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少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民族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促进,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服务。重视协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体育发展,加强青少年的民族体育教育,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调整,促进现代新兴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更为均衡、更为全面和更高水平的体育发展体系,以创造百花齐放、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善于统筹国家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