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20:15: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体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体育论文

改革社会体育论文

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教学现状促使改革势在必行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现状表现为如下特点:教学体系不健全。社会体育专业属于体育教学的分支,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不够严谨,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是与社会就业相脱节的。另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内容的指导,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成型,缺乏实习指导老师,更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2.就业现状促使改革势在必行体育中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理想,社会体育学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较为困难的就业环境。其实,2008年以来,我国的体育专业岗位需求明显提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体育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这都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但是,受教学现状的影响,社会体育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素质能力不强,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较低,因此就业情况不是很好。虽然能够在医疗康复部门、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健身技能指导与科学健身咨询、体质测评及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职业能力较低,缺乏实习机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明显降低,比其他行业的就业率要低3%~5%。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体育学必须要尽快实现教学改革,转变现状。

二、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困境

1.教学环境恶劣社会体育教学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推广。缺乏实习环境,很多体育能力训练没有实践场地。这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影响的。缺乏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社会体育学习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社会体育学基础》中的《老年人体育》章节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读一读书本就完成学习任务了,应该根据社区的老人体育运动开展状况进行社会调查,并总结出实验报告,提出老年人体育指导的关键对策。可是,由于学校缺乏与社区沟通的能力,家长也不喜欢学生参与这种“走街头”的社会活动。总之,教学环境的恶劣使得教学拓展缺乏校方、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教学改革推行起来更为困难。

2.教学目标偏差中专学校的教学目标要以“工学结合”为发展目标,工作与学习结合就是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交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但是由于社会体育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偏差。教育者认为体育运动需要锻炼,社会体育学习需要掌握基本知识,而实习就业的目标就自然被忽视了,与企业的双向发展就更不需要了。教学目标的偏差直接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后,就业形式不够理想。

查看全文

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论文

1、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构成

根据番禺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问卷调查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结构相对合理,男性占58.2%,女性占41.8%。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表1),结果显示,45岁以下的有2275人,占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为77.7%,45-60岁的有526人,比例约为18.0%,60岁以上的有127人,占比约为4.3%。可见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相对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30岁以下的人数较少,普遍为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较少参与社会体育指导,这跟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有直接的关系。从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的职业来看,非体育组织、单位的职工,即业余兼职人员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其他行业从业者,这一部分人大多是在营利性的私人俱乐部和会所从事指导工作。其他的还有体育教师,世界冠军,体育行政单位的员工等。数据表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业余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就是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不是很高,而具有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学历的人员或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他营利性的体育组织的从业者的比例相对较小,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就应该重点吸收体育教师,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机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知道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因此鼓励体育教师投身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是提高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水平,大专及以上的有2339人,其他学历的有589人,说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多。

2、从事指导工作年限和目前的状况

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年限,从业三年以内的有1383人,约占47.2%,从业3-7年的有1464人,约占50%,从业7-10年的有72人,约占2.4%,从业10年以上的有9人,约0.3%占。说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年限普遍较短,并且有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培训获得等级证书后,没有经常参加健身群众的指导工作,而大部分经常参与健身人群指导的主要指导方式为单一的组织管理或者只能指导,既懂组织管理又进行技能指导的仅有一小部分,可见,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全能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较缺乏。对于只拿证书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的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指导途径来看。体育部门推荐或派遣的约占20.2%,活动单位自身培养的约占32.4%,体育爱好者自发指导的占43.3%,其他方式的约占4.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取指导工作的途径比较广泛,有利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证书后及时从事群众体育健身指导。

3、锻炼指导的只要内容、性质和对象

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运动项目,可以反映出群众对这些项目健身价值的认可度以及这些项目在该地区的普及程度。根据调查显示,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的前四位的运动项目项目是舞类(健身舞、交际舞、广场舞、扇子舞、秧歌等),操类(健身操、健美操、保健操等),球类(羽毛球、篮球、毽球、乒乓球、网球等),拳类(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拳、木兰剑等),分别所占比例是31.9%、20.6%、12.4%、12.3%。排在前四位的运动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比较缓慢,运动强度不大,适合中老年人集体活动。这主要由受指导人群是中年人和健美操,所以在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模式和技能掌握方面都还缺乏系统的指导体系,无法形成竞技健美操独特的训练体系。综上所述,从现阶段的健美操运动发展的状况来看,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健美操运动短期内也将更加倾向于健身、娱乐为主的健身健美操。随着健美操运动的广泛开展,其健身价值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健身健美操也将作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成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查看全文

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论文

1.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概述

体育强国目标早在30年前就被提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后,体育强国又再次被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体育强国意识的不断强化,我国体育强国的概念和涵义不断外延,人们开始对体育强国的表现形式、内涵、本质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予以高度关注。体育强国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其内涵涉及到了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还包括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管理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它们的发展程度很高,并表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体育强国,就必须在以上几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也就是说一个体育强国,既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体素质上,还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和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要表现在社会体育的普及、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科技水平的提升方面,还要表现在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体育文化的繁荣、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法制的建设方面。有学者主张将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政府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作为评价体育强国的一级指标,并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强国被赋予不同内涵,评价标准也将会随着体育强国内涵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社会体育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体育强国总目标的实现,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必须是衡量体育强国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准。社会体育在今天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国家颁布的相关体育法对其有了较为准确的界定。社会体育普遍被称为群众体育,但事实上,社会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他们产生于不同社会背景,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如果随意将两者进行混淆或相互代替并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所以应当对清晰定义社会体育概念,从体育本质角度出发对所谓的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民生体育概念进行梳理,由此正确解析社会体育内涵。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不同,它具有参与主体全民性、活动范围普遍性、时间自由性、参与自主性等特征,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2.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2.1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2.1.1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本质的体现

所谓体育本质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要以身体动作为手段来增强体质,促进人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最终使人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我们对体育强国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体育本质出发,其内容包括能够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有助于提升体育水平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引导人们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观念等。概括而言,体育强国的本质是使这个国家人民的体质相较于其他国家处于领先水平。社会体育是一种体育活动,其本质属性是人的身体运动,目的是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人们可以自愿参与、自由选择。社会体育具有娱乐和健身两个功能,从娱乐功能方面来说,社会体育有助于增强人的生命魄力,使人获得情绪释放的舒适感、自由感和解放感;有助于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能将人的能力显示出来,使人在自我能力实现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至上快乐。从健身功能方面来说,社会体育能够调节人的身心,使人活力散发,且具备更强的外界适应能力;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增强人的体魄。总之,社会体育能够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这与体育强国的本质相契合。所以从体育本质来看,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本质的体现,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

查看全文

社会转型影响下的社会体育论文

1、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与特点

中国的社会转型发端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因为,自此持续了数千年的自然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商业和科技、教育逐渐产生,封建君主制制度日趋灭亡。学者们把从1840年至今的转型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1840-1949年为第一阶段,是低速发展阶段,从性质看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2)1949-1978年为中速发展阶段;(3)1978年至今为高速或加速发展阶段,从性质看第二、三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前两个阶段,其速度表现为低速和中速,因而对整个社会和体育领域影响的广度、深度和强度都不及第三个阶段。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转型对人们体育观念的影响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文化也同样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而随着文化的转型,人们体育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计算,开展体育运动而降低患病率所节约的医药费,相当于该年体育运动经费的十倍,即增加一元的体育经费,可节约十元医药费。在文化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发生改变,渐渐认识到“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家庭和个人都不断增加体育的投资,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更显著增加,对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3、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3.1、生产力发展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教育接轨社会体育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意义与价值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其多功能性。就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讲,体育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它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和长远的效益。传统的学校体育在很多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着学生适应社会及向社会化转变的进程。现代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呼唤着学校体育与社会接轨。体育教育要根据正确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激发和提高,在身体运动中培养社会意识、养育健康心理、培育良好习惯、实现体育教育目的。在发达国家高校体育凸显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活动的源头。体育科学和体育教育应以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题。学校体育教育的成果反馈于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大众体育推助的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等体育方式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将这些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导内容,来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方法与途径

1.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大学人才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走访了解,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还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的新职能,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课余体育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行教学新思路的探寻。我校进行了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利用教学、训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运动锻炼的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各种社团、俱乐部中传授各种体育活动的扩展性知识,如组织、裁判等工作,让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开展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社会能力。

2.学校、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

查看全文

学区体育模式下的社会体育论文

1对体育强国的基本理解与认识

历史经验证明,国运盛、体育兴,体育兴旺,民族富强。体育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体育事业只有积极融入并能富有创新性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才有可能得到强大的发展动力、广阔的发展舞台,才能铸造中华民族伟大灿烂的明天。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国情提出的对新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进程的国家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基础实力不断提升,但反映行业发展潜力和未来实力的核心体现、行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不长远。由此,从大到强是21世纪我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共同正视的历史使命。“大与强”是一对辩证关系。有大才有强,强是大的集中核心表现。大为强奠基,强为大展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一个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必须要夯实各行业各领域的基础实力,特别是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要在基础软硬实力有了长足进步与基础后,才能进一步培育和塑造其核心表现[1]。有关体育强国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体育强国首先应是以人为本的体育,即要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身心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体育强国实质上就是强国体育,一方面我们充分重视和发挥体育在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功效,把我国体育的长远发展融入到强国强种、富国富民的实践精神与体育文化。另外,体育强国更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实现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系统之间,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之间,体育思想与文化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基础,体育强国战略下的发展趋势是继续为社会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体育高质量人口、体育思想及文化,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科学健康生活状态的重要保障。学校体育将会为我国的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训练、管理人才基础。

2体育强国战略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现实关照

要实现体育强国梦,就必须保证三大体育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的基础,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走入社会的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能力、习惯、兴趣、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否能继续成为体育人口等都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塑造来完成。而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应形成良性互动,带动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教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体育综合实力。

2.1有利于重新审视强国战略下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化与改革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人文渗透性,促进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完善,树立学校体育新的终身健康理念,从体育角度明确社会需求,在时代背景下有针对性地科学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同时,学校体育还应在体育科学、体育健身、体育文化的发掘与传播等方面下足功夫,重新展现学校体育的蓬勃生命力,进一步促使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嬗变提供有益启示。建立学区体育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使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互有效融合、渗透,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对青少年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整体教育网络,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学区体育促进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方针政策与行政制度,能有足够资金投入到学校各项体育工作之中,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性体育训练、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建设,形成立体交叉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学区体育网络系统,培养年轻人良好的科学体育锻炼习惯、能力、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热爱运动、崇尚体育、健康进取的社会风气和全学区爱健康、爱运动的浓厚体育氛围。

查看全文

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并且能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能力的提高,符合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实践教学的本质是把学生放入特定的知识环境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而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实践教学在自然知识方面表现为对已经得到验证的事实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实践教学在社会知识方面表现为对社会事件的发生、结果及影响在价值和效果层次上的分析,实践教学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则发展成为特定情形之下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

2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相关文凭。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就是学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侧重在了能否取得文凭的专业考试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应试教育完整无缺的体现到了社会体育专业当中。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体育专业在高校中大多数都是新的专业,这样的新兴专业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师资不完备等一系列的问题。在部分的高等院校教学中,社会体育专业只上普修课,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在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普修课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教学人员不重视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近10年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状况来看,有250多所院校已经开办社会体育专业,并且办学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体育娱乐有越来越多需求的情况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市场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在市场中的就业情况仍然令人堪忧,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从事其它与社会体育行业不相关的职业,部分学生选择了到与社会体育专业有关的培训机构中去实习然后再就业。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我国的大部分专家、学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理论研究上,对社会体育实践教学应如何开展则很少涉猎,即使有些学者谈到了要重视教学实践,也都没有对实践教学具体应如何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3以市场为导向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应如何发展引起了大众的广泛深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健身房、体育场馆等各类体育设施在市场中蓬勃兴起,随之出现了各类与健身相关的消费行业,这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好机会。

查看全文

指导员培养社会体育论文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选择专家时,将重点以专家的知识能力、经验及责任感对本研究合作与支持意愿为主要依据。选择样本包括:1曾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主管人员。本研究选择了18位符合上述原则的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模式是科学化的基本概念,最初适用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后来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中。随着模式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标准方法体系和结构功能体系,并被广泛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首次提出“培养模式”一词应该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但当时并未对“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做出相应界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培养模式”的含义不断丰富,但理论上尚缺乏统一的定义。关于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整理发现,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培训,希望学员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包括培养方向和使用规格。2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依据实际情况,所安排的教学科目。3培养途径: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手段和过程。

2.2培养目标

查看全文

培养目标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自己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陈张宇提出“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必须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学生发展的基本框架,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素质,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再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董新光教授曾在1996年全国首届全面健身论文报告会中的《论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提出,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能够有效支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有力保障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社会化保障系统,它的建设时中华民族体质建设的一项宏大社会系统.这可以看做是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终极目标.

1.1研究方法

我们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问卷”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问卷”两种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和开放相结合,调查参与者为在山东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工作和学习的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问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组织了社会体育方面的12名专家学者对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评估,有9名专家认为问卷非常有效,有3名专家认为是有效问卷,没有专家认为调查问卷时无效的.因此,问卷的设计符合标准,问卷的问题可靠性高,满足本研究的需要.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用SPSS17.0软件和Excel软件分析数据.

2山东省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山东大学于2001年在山东省率先创办社会体育专业,2002年9月实现首批招生,是山东省第一个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随后,山东体育学院、济南大学和其他大学相继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截止2012年底山东省高校共有13所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8所高校已经有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

查看全文

双证融通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专业“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不是两种证书制度的简单拼凑,其实质在于“融会贯通”,把学历教育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技能标准结合起来,内化其培养目标和内容,形式上仍然是分离的。学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适当融入职业资格培训内容,更突显了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又辅以学生及早掌握职业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避免毕业生就业“回炉加工”现象。同时,注重发挥“产学合作”功能,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建筑培养职业人才为己任,从构建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六个环节上来构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产学合作”贯穿于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体育专业走出一条“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重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2基于“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构建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构成。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是明确培养目标,依据市场需求,结合师资力量和教学现状,突出专业办学特色,设置专业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目前社会体育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实际社会体育行业需求的人才标准要求相差甚远,这就要求社会体育专业转变培养思路,拓展专业培养路径,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随着我国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逐渐完善,行业人员必须具备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就业。社会体育“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模式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改变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薄弱、职业技能不足现象。因此,基于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融入职业资格制度,是社会体育专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什么?如何融通?社会体育专业双证融通的关键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运行机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构建新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一批核心职业技能过硬、拓展职业技能宽泛并举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强化和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重点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四大课程模块,创新教学方法,依托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走出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特色社会体育办学之路。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其职业能力要求,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整合调整,使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考核目标相一致,使社会体育课程体系与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相一致。按照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6]“双证课程”主要是指学历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为特色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双证课程”标准要充分体现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四大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如图2)。图2社会体育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图按照职业要求开发“双证课程”,整合社会体育教学内容,将学历课程内容与职业培训内容整合为专业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开发具有专业特色和行业标准。通过整合各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结合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重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社会体育课程模块(如图3)。“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把学校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考核并轨的一种培养模式。社会体育专业是新兴专业,仍旧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跟不上市场需求等问题,势必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把二者关联起来,结合市场动态,找出二者融通的契合点,是一个动态修正的过程。而双证融通的实施,就是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为前提,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对社会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改革与整合,实现社会体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为社会培养急需型、实用性、惠民型和复合型高技能实用型体育人才。

3社会体育专业实施“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3.1构建质量标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