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时间:2022-12-29 10:00:36

导语: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摘要:该文就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展开深入探讨。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一方面,体育课程中包含了诸多思政资源;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有同向育人优势。基于此,该文就二者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议,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体育课程教育体系提供支持。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1课程思政的概述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以课程为载体,将其隐性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且将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教材开发、课程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和原则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形式。它强调在教育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让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即二者同向而行,它并不是增开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观[1]。

2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体育教学

2.1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性

众所周知,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程的目标,而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教育是思政课程的目标。前者主要关注的是塑身,而后者主要关注的是塑心,均致力于塑造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相较于高校其他课程而言,体育课程因为其主体实践性与亲身参与性,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作为一门实践课程,体育课程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项目理论知识讲解以及体育赛事欣赏提升学生人文沉淀与人文素养,还能培养其审美情趣;可以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耐挫性、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及正确对待胜负的态度;可以通过团队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团队意识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措施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课堂进行身体练习,以此唤醒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借助志愿活动以及赛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社会认同感、劳动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3]。

2.2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将两个不同的物体进行结合,必须要分析其结合的可行性,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同样如此。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首先,体育课程中包含了诸多思政资源。众所周知,无论是体育竞赛活动,还是体育教学,均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包括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团队意识、进取精神、人文情怀等,这些独特的隐性资源让二者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4]。其次,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有同向育人优势。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等,其中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主要是针对学生对运动知识与技能掌握以及身体素质训练而提出的要求,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主要是针对学生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心理素质提出的目标要求[5]。

3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

3.1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与规则意识

众所周知,体育竞赛有严格的竞赛规程与行为规范,每一个竞赛甚至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要求与规则,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必须无条件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判决。与此同时,裁判员也需要接受观众、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仲裁员等人的监督,他们在竞技场上并没有特权,必须要保持公正性、公平性。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展开体育竞赛,并在竞赛中给予他们科学的指导,使学生参加各种运动比赛时冷静、沉着地面对对手,在不违背规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战术去打败对手,从而赢取比赛,不断去超越自己。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坚韧不拔及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6]。当然,有获胜者必然会有失败者,对于竞赛中的失败者,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失败并客观地去分析失败原因,总结教训,寻找下次竞赛中获胜的方式方法,这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挫折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3.2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积极态度与拼搏精神

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人体生长发育情况引导学生加强锻炼与练习,以此强健学生体魄,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培养其超越自我、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7]。例如,在1000m或800m耐力跑中,部分学生因氧气不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支撑而出现各种不适,当出现“极点”情况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努力去克服各种不适,坚持跑完全程,这样既帮助他们锻炼了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其意志力。又如,在跳远、跳高等项目训练中,学生不可避免会遭遇失败,而教师要给予他们鼓励,指导学生顽强拼搏、反复练习,不畏惧失败,坚持到最后,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成功。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列举运动员依靠拼搏精神、坚韧毅力获取成功的事例,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告诉学生不能畏惧困难,应该迎难而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并养成自我超越的良好品质与拼搏精神。

3.3在团队比赛中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的特征是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若是缺少竞争,体育精神就无法得到弘扬。“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而这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将竞争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活动、分组练习、比赛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赶、超、学、比的氛围,以此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等。尤其是团体比赛,这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小组内部成员是合作关系而各个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教师要借助团队比赛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处理合作与竞争关系,使学生学会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有效沟通,让他们善于从身边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且自觉地借鉴他人的长处去弥补自身的不足,将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为了集体的荣誉而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8]。

3.4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

近些年,我国在发展体育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资源,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以及团队,如中国女排,她们在国际上一次次为国争光,有自身的努力,还有背后工作人员、陪练、教练等诸多人员的辛勤付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述这类典型事例,这对他们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尤其在一些对抗性体育项目如武术、网球、足球、篮球、排球等练习中,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肢体接触或其他原因发生摩擦、矛盾,这是教师融入思政教育的契机,在学生出现摩擦后,教师可以给他们介绍优秀运动员以及优秀团队的故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与引领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9]。

3.5在体育科技知识讲授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物理、生物、化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校体育强调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但是体育训练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仍然很丰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应当注重传授学生体育科技知识,将最前沿的一些体育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包括这些科技成果在体育比赛和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这样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例如,在体育竞赛中应用鹰眼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体育竞赛的公正性、公平性。

3.6在体育常规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

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程教学在诚信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这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理想信念的树立有重要作用。例如,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诚信教育目标,通过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诚信观念。例如,出于运动的安全性、方便性考虑,教师会要求学生上课时穿运动服,然而部分学生总是会找到各种借口不按照要求去着装,这时教师应渗透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做实事,说真话,让学生明白如实告知情况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诚信行为。

3.7在体育运动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真善美,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等原因,部分男生缺乏阳刚之气,部分女生过度以瘦为美。这是一种错误的审美观,教师应深入挖掘体育运动中的美并加以合理利用,将这种美融入体育训练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速度美、线条美、肌肉美、力量美,以此提升其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构建以美扬善、以美启真的价值体系。

4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行之路。因此,高校要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体育课程教育体系进行优化、完善。教师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思想与品德的培养,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唐运昆,刘懿翀,吴国天,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6):34-35.

[2]周进国,柯汉松.高校体育院系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及其思政功能——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1):6-10.

[3]田小静.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途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1):45-46.

[4]颜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高校体育实施课程思政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24):286.

[5]刘强.高等院校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6):83-89.

[6]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6):35-40.

[7]张博,焦亚男,刘永庆,等.“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2):196-197.

[8]杨洪亮,周晨,陈显建,等.高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路径探究[J].体育教学,2020(11):75-77.

[9]余润成,徐娜娜.“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0(31):87-89.

作者:王振萍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体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