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途径
时间:2022-12-28 10:04:24
导语:新时代背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应确保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落到实处,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长期性、创造性,与时俱进地发挥课程思政同向效应。思政元素应融入体育教学各环节和教学全过程,有效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德育价值与德育功能,促进学生“思”“体”全面同向而行。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中国体育精神等,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途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应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2]。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上级文件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度挖掘和多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让思政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思”“体”全面同向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高校体育课程性质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课程思政至关重要。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并指出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相契合,更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思想过硬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需进一步厘清思路,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上全面,深入、多手段地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全方位、全程育人。
2课程思政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2.1教书育人初心和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因此,体育教师要永葆教书育人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培养思想素质高和身体素质强的青年学子。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个别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思想育人价值,而注重知识与技能培养。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切实提高课堂改革质量[4]。搞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永久性、创造性开展教学。
2.2统一思想和提高认识
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大学体育教师应通过凸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5],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由此可见,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从个体角度来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应深入检视、思考,不断省思提升,应将教师的“学会教学”转化、体现为学生的“学会学习”,将课程思政渗透于课程中,从而有效传递到学生心灵深处。
2.3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牢固树立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共鸣,使课堂教学润物无声。因此,必须深刻把握思政教育的对象特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学生思想教育“做人做事,先学做人”根本,将时事、热点问题、楷模等融入教学过程,进行多方式和渠道深挖掘思政元素。
2.4结合时代与时俱进
体育课程纲要、计划、课程教学目标等,应紧紧围绕新时代党中央和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使命,以着力培养思想过硬、身体健康、专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华中师范大学弘扬“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文化,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坚持融合性、适应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原则,构建了目标内在统一[6]。要从大的时代背景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深入研究他们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正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俱进地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的同向而行,保证体育课程思政常态化、创新化发展。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我国拥有几千年悠久文化历史,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同时应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5]。我国的民族精神包括以下方面:道德精神,如善良、仁义、刚毅、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信修睦等;在生活方面,如舍生取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在学习方面,如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等;在实践方面,如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等。因此,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应将民族文化历史人物、事迹、事件等融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精神。
3.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体育团队精神是指体育团队所有成员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的整合,并在团队整体作风、纪律性、凝聚力和士气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例如,在202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格言中“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就新增了“更团结”的精神理念,由此可见,团结的价值在体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勇于担当的人格品质,团结协作有利于提高学习、生活、工作等效率。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养成、终身体育
体育习惯是学生一生都坚持和重复进行的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将积极影响其生活方式和健康成长。体育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行为。例如毛泽东主席常年坚持游泳、爬山;美国前总统布什坚持跑步;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坚持自己的短跑运动。然而,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习惯的思想引导,终身坚持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是核心,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4体育课程思政途径
4.1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导向性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应将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等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各环节。设立以德育情感目标为先导、技能目标为主导,兼顾认知目标这种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因此,应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改目标导向将围绕这一任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利用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等方式与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2重构课程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与体育课程思政知识密切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将体育课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主题,再将主题进行模块化,如速、高、远;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疯狂的球类;艺术与柔美;健美与刚毅;民族之魂等。模块中注重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加强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样性。利用好信息化设备,通过“互联网+”“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多样化育人模式。
4.3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思政元素
新时代的体育课程改革要做到深入、有内涵,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环节,但它并不意味着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简单叠加,或只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中简单加入一些课程思政元素。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将思政的内容直接搬入体育专业课程之中[7],应挖掘体育课程思政中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传承民族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蹴球、陀螺、抢花炮、舞龙、舞狮、划龙舟等体现的礼仪育人、武德精神与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上海高校开设的“中国系列”课程;天津体育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拓展》《体育精神中国精神》等课程。要重视挖掘体育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体育思政元素功能最大化。
作者:冯昌靖 陈银秀 李春花 钟国祥 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 上一篇: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弊端和改革方向
- 下一篇:管理会计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