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对高校体育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2-03-05 02:46:23
导语:亚运会对高校体育发展的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也得到了高校教育的重视与关注。亚运会作为亚洲最顶级的体育赛事,其举办与开展可以有效带动当地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2022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在即,届时将会有许多高校的体育馆将作为亚运会的比赛场馆,此次杭州亚运会的开展将对浙江省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并能有效发现浙江省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并为浙江省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更多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并进一步促进其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关键词:杭州亚运会;高校体育;作用
我国浙江省杭州市于2015年9月16日成功获得了2022年第亚运会的举办权,这是我国即将举办的第三次亚运会,前两次亚运会分别在北京与广州进行。杭州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且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亚运会是一场仅次于奥运会的大规模国际性体育赛事,对于举办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亚运会作为亚洲最顶级的体育赛事,其落户杭州将对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更多的实践策略与方法。此次赛事的展开将会在杭州市的各大体育场馆进行,在此过程中,可以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模式做出重要的示范作用,并且可以完善浙江省高校体育发展制度的健全,从而有效构建适合高校学生发展的体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浙江省高校体育文化的落实与完善提供更多的实践支持。
1、2022年杭州亚运会文化内涵
在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第34届代表大会上,经过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的投票之后,杭州获得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中超过一半的票数,进而成功获得2022年第亚洲运动会,该届亚运会将会在2022年9月10日到25日举行,一直到2019年4月,该届亚运会已经确定将会设置37个比赛项目,其中有28个项目是奥运项目,另外9个项目是非奥运项目。2022年第杭州亚运会的定位为“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其办会目标为“中国风范、浙江特色、杭州韵味、共建共享”,办会理念为“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会原则为“以杭州为主,全省共享”,以保证亚运会的筹备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
2.1、亚运会对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影响。(1)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影响。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中,将会用到整个浙江省的58个比赛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其中绝大多数场馆位于杭州市,另外也有一部分位于杭州市之外的其他地区,不仅如此,该届亚运会中的很多比赛项目将会在杭州市及其浙江省其他市区内的一些高校体育场馆中进行。通过对已有高校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兴土木的集中建设,大大节省了场地建设所消耗的资源,正好与该亚运会中“节俭”的办会理念相符合。将一些亚运会比赛项目设置在高校体育场馆中进行,能够大幅度促进高校这些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建设,使其质量与规模都能够符合国际标准,从而成为所属高校具有标志性的体育教学资源,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十分重要的高标准场所,进而大大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中的这些体育场馆在将来可能会承办各种全省性、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活动,而学生不管是作为运动员、志愿者,还是观众,只要能够参与到这些赛事活动中,都将能够大大加深自身对体育的认知程度。(2)对高校体育器材设备的影响。根据对相关调查资料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浙江省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运动器材不足的问题,而这正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杭州亚运会的开展,不仅能够为浙江省带来很多高质量、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同时也能为浙江省带来很多高质量、高标准的运动器材与设备,这些运动器材中的一部分专门用于杭州市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另外一部分将归高校所有。尤其是对于那些将体育场馆作为亚运会项目比赛场地的高校而言,其中的很多体育器材都将直接归高校所有,从而为之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参加提供重要的物质设施,进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器材方面的压力。2.2、亚运会对浙江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对志愿者的影响。亚运会的举办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这其中包括很多高校大学生。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为亚运会提供志愿服务,将会受到很大的益处。首先,组委会需要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学到更多关于亚运会的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进而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其次,一些大学生亚运会志愿者会到亚运场馆中提供专业的赛会志愿服务,这就需要他们对自己所服务的体育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对之前不了解的项目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接触、了解甚至是喜欢更多的体育项目,进而为自己之后课外体育活动的参加提供更多的选择;最后,为亚运会提供志愿者服务是一项光荣的使命,能够为大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大学生觉得自己比其他学生更加优秀,能够激励大学生通过更多的努力来锻炼自己的身心素质,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对一般学生的影响。亚运会对一般学生所产生的主要影响在于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近几年来,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中学时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缺乏足够的体育健身意识。而亚运会的成功申办,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作为杭州亚运会东道主的浙江省高校大学生,随着亚运会的成功申办,将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浓烈的体育氛围,并不断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2.3、对杭州高校体育社团(俱乐部)发展的影响。(1)对高校体育社团(俱乐部)参与人数的影响。亚运会的到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健身观念,同时也会在大大激发人们包括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热情,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简单枯燥的体育课程难以充分满足其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这就需要更多新的健身途径来满足其强烈的健身欲望。对于广大市民而言,他们在选择健身途径时往往比较理性,一般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组织。而体育社团相对来说,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其健身场地与器材相对充足,价格相对低廉,健身指导人员专业水平也相对较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更多高校大学生与普通市民通过体育社团来参加体育锻炼。(2)对体育社团活动场地的影响。杭州亚运会对浙江省高校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与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毫无疑问,这些高质量、高标准的比赛场馆与训练场馆将会成为高校体育社团开展健身活动所使用的新场地,这些场馆正好能够很好地满足体育社团中大部分体育项目的开展需求。一般情况下,相对于比赛场馆,训练场馆的观众座椅数量更少,但是其建设质量并不比比赛场馆低,而且规模较大的体育场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数较多的体育社团开展体育活动。另外,这些体育场馆一般建设在规模相对较大的综合性高校中,而体育社团大多集中于这类高校中,因此,亚运会的到来为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场地。(3)对体育社团活动项目设置的影响。如今我国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所开展的体育项目相对来说仍然不够丰富,主要包括球类项目、武术运动、游泳运动、自行车项目等,而一些奥运会比赛项目并没有引入高校体育社团中,例如,蹦床、击剑、射箭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这些奥运比赛项目的了解程度比较低,而且这类项目往往需要更加专业的场地器材与指导教师。而随着杭州亚运会的到来,一些奥运会比赛项目将会在一些高校的体育场馆中进行,并为这些高校遗留下来一些符合国际标准的比赛场地与训练场地,而为这些比赛项目提供专业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并了解这些边缘项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体育社团项目。
3、杭州亚运会对浙江省高校体育发展的负面影响与改进策略
3.1、丰富高校体育运动项目,避免高校体育文化片面化。杭州亚运会的到来势必会掀起社会中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的热潮,作为浙江省高校,应该正确把握体育教学的方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实现理论教学、技能教学与精神培养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实现竞技项目的普及化发展,促进大众体育项目的竞技化发展,高校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越来越具有明显的休闲性。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到来,高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呈现出将竞技体育精英文化进行普及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体育流行文化的推广与发展。3.2、坚持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防止高校体育文化商业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往往更加注重运动员名次的高低、金牌的获得等,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将金牌等奖牌的获得情况作为考察相关职能部门成绩的唯一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如今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异化”现象。作为高校,应该引以为戒,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以往过于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的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品质、体育素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与价值,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3.3、大力开展群众体育,预防高校体育文化参与群体精英化。教育部在开展高校体育考核的过程中,通常以体育赛事成绩为标准,这导致浙江省各大高校开始积极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将大部分的教学资源用于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与训练,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相悖。因此,浙江省各大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体育精英理念,不应该一味地注重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以及竞技技能教学,而是应该注重学生群体活动的全面普及,增加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率,注重广大学生群体体育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鹏飞,柳建庆,黄宏远,郭志光,李荣海.2008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赵峰,梅茂荣,周丽萍.2022年冬奥会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12).
[3]童锦,纵艳芳.北京奥运会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影响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3).
[4]田标,孙一磊,董清文,柏林.近代以来“体育强国”文化构想的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04).
作者:王世龙 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军体部
- 上一篇:民办高校体育校本教研新思路
- 下一篇:浅析单项体育组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