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9-09 05:55:20

导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新时代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型体育赛事为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也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结合成都市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出了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更新观念,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结合赛会效应,加强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传播赛会理念,强化高校体育思想建设。

关键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高校;体育文化

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倍受重视,尤其是我国社会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文化可以说“是宏观的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在高校内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在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1],不仅关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赛事的影响不容忽视,“完善体育赛事,有利于运动员脱颖而出,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赛事中来”[2]。2021年第31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办,这是我国继北京、哈尔滨、深圳、台北之后第5次承办该赛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校园文化建设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依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更好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1我国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总体情况及效应

1.1我国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总体情况。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组织的世界综合运动会,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2年的大学生参加,1959年开始举办,每2年1届[3],至今已举办了30届。1959年第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参加了部分田径项目的比赛。从第2~8届,中国均未派团参加。1975年,中国被接纳为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正式会员。从1977年第9届起,中国派团参加了迄今为止的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从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情况来看,2021年的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第31届,是我国第5次举该项赛事(见表1)。1.2我国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总体效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同时也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起到了带动作用。特别是在促进体育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场馆设施为地方体育竞赛、学校体育以及全民健身提供了场所。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需要加强场馆场地设施的建设,场馆设施的建设都充分考虑到赛后的使用。2001年北京举办的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建设比赛训练场馆共54座,其中分布在各大学有20座,国家体育总局有18座,各市、区所属13所,其他系统3所。这些比赛所用的场馆,在比赛后为各大高校的教学训练、竞赛和社区民众健身提供了场所。而在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所使用的深圳龙湾体育中心、深圳大学体育中心等63个体育场馆,则为广东举办各种世界大型赛事提供了场所;深圳“大运村”则直接建在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内,这座能够提供1万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住宿、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的“大运村”,在赛后全部交给了高等学院使用。在有效解决了运动场馆后期维护和使用问题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通过制度文化带动了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通过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完善体育赛事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同时大型赛事的举办,各种与体育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也相伴而生。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期间,世界大学生文化月、世界大学生音乐节、世界大学生科技创新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世界大学体育事业发展论坛等项目和主题论坛都得以召开,推动了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另外,通过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也带动了各种大学生体育赛事的举办。例如:广东省每年都会举办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大学生赛事,不仅为我国大学生参加国际性赛事培养了运动员、争得了荣誉,同时,也通过加强大学生体育竞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技环境。再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通过赛事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在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育赛事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作用是一种正能量的发挥,在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中起到良好的感化作用,以实现教育的功用。深圳第26届大学生运动会多达百万的志愿者中,有大量的学生参加,赛会口号“StartHere”(从这里开始)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比赛中的运动员展现的拼搏精神以及服务志愿者“世界之窗———用心包容世界”的标志,都展现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研究表明,85%以上的同学都认为高校体育赛事对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都有积极影响;53.8%的同学认为高校体育赛事对于改善大学生功利主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74.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赛事能够促进大学生培养高尚的体育风尚;53.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赛事对培养自己的拼搏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48.1%的大学生认为观看体育比赛对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有积极作用[4]。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大学生参与的大型赛会,对大学生精神世界以及价值观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启示

2.1更新观念,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目的在于引领事物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育人,结合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时代需要,做好体育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依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物质层面的提升,做好体育场馆设施在发挥育人方面的作用。我国举办世界大型赛事的经验已经证明,在场馆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到场馆的后期使用。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生活的场所“大运村”建设在成都大学,另一部分以“一场三馆”的形式建立起一座体育公园,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赛事要求与赛后利用,以满足大型比赛、文体活动、群众健身的需求。作为成都市的各大高校,也要结合这些体育场馆设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和引领作用,为服务于社会做好规划。其次,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结合大运会赛事制度文化,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如何在学校期间形成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制度性要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而且关系到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时的行为操守。长期以来,以“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锦标主义”在给大学生带来拼搏进取精神的同时,也带来了为夺取优胜而不择手段的不良作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国际级大型赛事,在赛风赛纪的维持上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这些制度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启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借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制度建设上的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制度化建设在育人功能上的发挥。再次,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会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前来参赛。除了参赛运动员以外,我国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参加活动,各种价值观念的交流碰撞在所难免,各高校应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好教育培训工作。2.2结合赛会效应,加强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为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带来了契机,各大高校应充分结合这样的契机,加强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首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世界大型比赛,在大学生之间的影响广泛。其运动员与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使大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比赛的氛围和体育对人的影响。充分发挥运动员和志愿者在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同时,可以组办各种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类社团在举办活动方面有着天然优势[5],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同时举办的各种主题活动,为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供了借鉴。在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和前后,都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世界大学生科学报告会、体育用品博览会等主题活动。成都市学生联合会围绕“办好一个会、提升一所校、激活一座城”目标,以“青葱校园派迎接大运会高校齐动员”为主题在成都各大高校广泛持续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艺等系列活动,让青年学子了解大运会、融入大运会,展现成都高校青年喜迎大运会的新风采。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加强体育文化宣传与建设活动,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常态化。再次,充分利用学生运动员的明星效应,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在大学生期间,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常被视作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而在赛事上获得奖牌或名次的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视作体育明星来看待。在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我国凭借着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战绩独占鳌头,这一成绩超越了前苏联在1973年大运会创造的69金纪录,成为历史上在单届大运会夺得金牌最多的国家,展现了体育强国的风采的同时,也产生了多位大学生体育明星。充分发挥大学生明星在高校学生之间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3传播赛会理念,强化高校体育思想建设。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6]。体育思想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赛会理念,强化高校体育思想建设,也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出了“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对高校体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首先,“绿色”理念是“2021大运会”提出的首要理念,不仅与国际城市发展、国际大型赛事发展接轨,也是借此次比赛改善成都市高校及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绿色”办赛的行动计划,制定了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定,大规模、全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此次大运会将提供优质的城市环境和赛场环境,届时展现给世界的将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本次赛事的“大运村”建设在成都大学校园内,相关场馆的建设遵循“大运必须、大学必备”原则,诠释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时代精神。赛后,相关设施设备将转为成都大学教学及保障设施,不会闲置浪费。东安湖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将作为开幕式和闭幕式举办地,体育中心规划建设兼顾赛事要求和赛后利用,赛后将打造为国际一流的文化综合体,除承包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外,还可满足大型综艺、综合展会、群众健身、体育培训、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要求,让成都市民共享大运成果,项目未来将成为东安湖“四时十二景”之一,形成文、商、娱、体相互融合的片区,结合体育场内观山玩水的景观效果,充分体现成都追求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代韵味。完全实现“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要求,这也是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必将推动成都高校乃至四川高校的发展理念要积极向“绿色”发展靠拢,这也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提倡的主要依靠挖掘原有学校潜力,利用其校舍、设备、师资等已有条件,实现规模的扩大和事业的发展,为成都大学及四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智慧”办赛理念体现在此次运动会12处新建场馆和37处已有场馆的改造中,使得信息化程度、场馆设计、安全保障以及整个赛会环境等都达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力求打造一场“无处不科技、无处不智慧”的运动会。成都东安湖体育中心场馆建设对标国际标准,项目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均为甲级场馆;“一场三馆”、赛事配套酒店的建筑及室内方案由德国GMP、英国Aedas、中建西南院联合打造,体育中心景观方案由英国Atkins设计,充分展示国际化定位。体育场直径达245m的透光屋顶上艺术化地呈现了代表悠久古蜀文化精髓的太阳神鸟图案,这样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沉淀的文化符号承载于一个极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飞碟”之上,形成强烈的时空跨度。主体育馆为甲级特大型体育馆,可满足国际篮球比赛的需求,将承接大运会体操赛事;游泳跳水馆为大型甲级游泳跳水馆,可承接游泳跳水等赛事;小球馆可作为台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训练场地及部分小球类比赛场地。改造后的城北体育馆广泛采用了智能化系统,对馆内空调、送排风、电梯、变配电、照明系统等进行监控及节能控制,同时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消防泵、喷淋泵、防排烟风机、消防电梯等重要消防灭火控制设备,将体育馆的安全系数提高了许多。除此之外,猛追湾游泳场将建立一套现代、高效的智能运营系统来管理整个游泳场的运营,实现真正的与互联网、物联网结合的智能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结合云计算、O2O等平台,构建一个操作便捷、功能丰富、应用灵活、可适应未来的运营消费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大运会智能化水平,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科技手段,办一届体现智慧高效的绿色盛会。这样的办赛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尤其是高校学生,这也必然带动、促进高校科技的发展与推进。再次,“活力”与“共享”本身就符合高校的特点,加之此次运动会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2年的大学生(年龄限制为17~28岁),能够充分展现出活力四射、共同交流的特点。因此,“活力”与“共享”的办赛理念不仅展现在学校体育领域,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等领域中,也体现出其推动作用。不仅引领大众体育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体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阳光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也由全民共享信息、共享资源的形式提高全民素质,加快和谐社会发展的步伐。

3结语

举办大型赛事能够为体育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主要以大学生群体参与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前4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启示,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办,对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契机,各大高校可以充分抓住这次契机,积极宣传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路佳,李永辉,靳勇,等.高校“竞赛核心”体育文化教育模式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6):764-768.

[2]李硕.用本土赛事涵养体育文化[N].人民日报,2020-07-13(15).

[3]姚颂平.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67.

[4]西宗凤.高校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以安徽省10所高校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89-91.

[5]高小平,崔成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与建设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97-101.

[6]马德浩.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6):6-15.

作者:邸晓伟 连虎虎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