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时间:2022-04-20 11:05:09

导语: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课程革新背景下,新课标也给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启发,加之体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势态,使得各大高校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相应的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对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相应完整的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渐形成。从湖北省高校的体育教师合理评价实际情况来看,借助这一体系来评价教师的心理素质以及体育教学课程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能够为教师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提供良好保障,同时,在教师不断进步提升和体育课堂教学的革新发展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十分必要。

关键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以及多方面能力水平是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师素质以及能力水平全面提升的背景下,才能对学校体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确保全民素质全面提高,逐步推动科教兴国的实现并促进新世纪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高校应该立足于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规范,以业绩为基础,构建包含教师品德以及知识能力等的人才评价体系,进而考虑到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内容,促进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晰明确,保障教师积极性的不断提升。本文首先分析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阐述评价体系的具体构建内容,希望对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需要保证科学性。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明确指标,应基于科学性的基础,对任一指标体系进行建立,同时需要对每一指标的特殊性属性和内容给予一定保障。基于此,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需要对完备性指标给予良好保障,同时还应对指标独立性加以考虑。在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中,确定指标时需要以体育教师职业活动特征为主要依据,对互相适应的能力和职业活动原则严格遵循,同时以体育职业活动出现的频率难度和能力要求等基础,围绕活动完成过程中一些必备能力的复杂程度等内容为依据,进而确保能力标准框架得以良好形成。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公平性,相应的也能够充分全面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1]。(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为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些启发。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教育,在对个体发展运用统一模式来进行的情况下,对个体教育以及教学情况和结果等进行评价,这种方式是缺乏科学合理性的,同时也很难充分全面地准确反映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都是不同的,加之教师自身个人素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因而在运用统一模式时,就会对教师素质一致性评价造成一定影响[2]。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综合评价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最终结果加以考虑,进而明确教师是否符合国家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该对个体进步幅度进行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才能进一步保障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性化和科学性。(三)发挥评价对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对教学信息进行反馈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教育评价能够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同时对学生体育学习也能给予一定促进作用,借助科学的评价才能够保障教育评价与体育教育目标更加符合,进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为确保上述目的得以良好实现,在进行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就应该将以往单一且具有一定终结性的知识和技能评价过渡到终结性以及过程性两方面评价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将评价筛选以及鉴定功能进行淡化,确保将评价诊断以及促进和激励性充分发挥,如此才能保障评价实效性的全面体现。基于此,教育评价应确保具备主体以及方式的多元化特征,评价教师综合素质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定良和定性,进而借助评价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能动性的全面调动,保障评价促进推动教育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四)需要与体育教的师职业特殊性相匹配。从体育教师职业活动构成情况来看,其包含有多方面的活动及环节,这一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横向、纵向。从横向结构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通过若干项目具体任务最终完成活动的总任务就是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在以下活动中进行了充分体现,如体育教学任务、训练任务和思想品德教育等。从纵向结构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经过若干活动环节最终完成活动具体任务就是纵向结构,纵向结构在以下方面能够进行充分体现,如体育教师教学任务中需要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处理好备课上课和成绩考察等几个基本环节。通过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两种活动形式才能够有效组织集上课、训练和辅导为一体的教学,确保能够循环运行的教师工作流程得以良好形成[3]。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环节来认知以及掌握教师育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不同活动间的联系和互相渗透以及共同促进和相互作用等功能,能够确保高校体育教师活动基本的领域和模式得以逐步且健全地构成。

二、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流程。在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来规范有序地开展,首先,需要充分明确评估指标并对其科学性以及严谨性给予良好保障,同时在具体确定时需要进行多次测试,并且还应该对测试数据的合理性给予保障,如此才能实现评估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其次,基于评估指标为依据对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行明确,在评价体系确定过程中,针对教师心理以及体育教学课程和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素质进行考虑是必然的,这对教师创新性的考虑也十分关键,通过对这些内容充分全面地考虑才能确保具备合理性的评价体系得以逐步制定。最后,值得注意且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评价体系进行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应在每一个环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评价体系的公平性,才能促进评价体系实效性的全面发挥。(二)评价指标的筛选。在对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时,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情况来看,要着重且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自身水平、课堂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等多方面,进而确保评价指标筛选的科学合理性[4]。在进行具体筛选的过程中可以要求相关人员对相应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搜集,加之校内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共同明确,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咨询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保障评价指标筛选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各方意见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确定评价指标,如此才能保障评价指标与教师实际的匹配性,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也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体系实效性的发挥奠定夯实的基础[5]。(三)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筛选评估指标后,最终有以下类别指标和各项指标得到了确立。第一类指标为教师的身心素质,主要包含的项目指标如下,即教师的体魄以及身体的技能和形态、教师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第二类指标为教师的体育教学素质,主要包含的项目指标如下,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讲授及示范和教学方式运用及安全教育等。第三类指标为教师的知识文化素质,主要包含的项目指标有教师具备的体育学科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基础理论和科学知识等。第四类指标为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主要包含教师自身的政治表现情况以及教师教学中的体育作风和思想观念等。第五类指标为教师的创新发展素质内容,主要包含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观察思考以及知识获取能力,同时还包括教师思维以及实施方式的创新性和教师不断学习情况等。第六类指标为教师组织管理水平,主要包含的项目指标为教师教学制定以及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和训练工作等。从上述内容可见,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指标,加之各指标层次的不同,使得一些指标的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较强,因此在围绕这些指标对权重分配确定的过程中,分配的准确性难以得到良好保障[6]。基于此,在进行具体评估时所采取的评估方式则可以选择多层次模糊综合平定法,围绕各项评价指标以这一方式进行评估时,需要以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为依据,同时咨询相关专家,最终将与实际相符且切实可行的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积极设计和建立。

三、结束语

体育教师的评价是对体育教师工作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促进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效能和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在高校建立并应用这一评价体系,能够确保评价过程中以不同评价目的和要求为依据展开全面的评价,不仅能够对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实际情况进行鉴定,同时其内含有的选优以及激励发展作用也十分显著,借助对教师的全面评估和充分评价,不仅能够有效激励体育教师素质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同时也能为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不断发展给予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这一评价体系具备的实用性以及价值都尤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姜凤云,杨兴美,史红强.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2):144-145.

[2]陈美杉,宋虎.体育类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26-28.

[3]赵亮.“体育强国梦”下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职能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10):116-117.

[4]唐金勇.指向体育素养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0):84-85.

[5]张辉.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0):171-172.

[6]李晓琨,赵西堂,高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9):63-74.

作者:陈亮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