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07 11:35:09

导语: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分析

一、陕西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体育社团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的17所高校,157个体育单项社团,8个不同类别的体育社团,覆盖操舞类、田径、球类、棋类、户外、游泳、电竞类、武术散打类等八个种类的运动项目,体育社团项目种类丰富。每所高校平均约有9个体育社团,社团数量总体不足。本科院校体育社团平均数量为10个,专科院校体育社团平均数量5个,本科院校数量远远高于专科院校;民办院校体育社团平均数量为9个,公办院校体育社团平均数量也为9个,从数量上分析,公办、民办不同性质的高校,体育社团数量无差异。每个社团人数不等,多的达到50人,少的20人,平均每个社团人数约30人。体育社团总体上组建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导向,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组建而成。根据社团数量的百分比,排在前位的社团项目分别为:羽毛球、轮滑、乒乓球、篮球、足球、跆拳道、长跑、滑板。据此分析,首先,属于传统项目且对场地设施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社团中,良好的发展状态较为明显,这些项目前期基础厚实,在校园中是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校园体育社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足球社团也是近年来发展势头高涨的体育社团。最后,据调查,上述这些体育社团在校内外各级层次竞赛中也取得过良好的成绩。(二)大学生体育社团骨干选拔及培训情况。社团干部对体育社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团管理和组织的核心力量,一个发展非常优秀的社团,一定有一支素质优良、管理高效的干部团队[2]。调查高校体育社团的骨干选拔情况,一般是社团行政教师提出候选名单,然后社团成员投票,或者是社团行政教师直接任命,这两种形式较多。对体育社团骨干的选拔指标大致包括三类:一是组织管理能力;二是责任心、负责态度;三是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所有高校对体育社团的骨干成员选拔都很看重组织管理能力,同时,负责社团工作的行政指导教师个人意见占主导。在体育社团骨干培训方面,根据调查47.06%的高校缺乏体育社团骨干成员相关的培训制度,52.94%的高校有相关培训制度,但是也并未形成比较常规的培训体系,随机性较强,这说明大学生体育社团干部选拔机制不完善、缺乏体育社团干部培训等管理制度。对社团成员的激励措施或政策方面,绝大部分高校均有相关的激励措施,也有少部分高校在此方面比较缺乏。激励措施主要体现在学分加分、体育成绩加分、第二课堂成绩加分、优秀学生干部及奖学金评选优先等方面。虽然体育社团是一群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的,但是对学生的相关鼓励制度不完善,对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积极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三)大学生体育社团专业指导教师情况。体育社团专业指导教师是决定体育社团发展专业水平高低的核心因素。指导教师承担传授、顾问和管理的重要职责,是学校和社团之间的桥梁[3]。据调查,专业指导教师绝大部分来源体育教师,也有少部分体育社团聘请校外的专业培训机构人员。大部分体育社团是有专业指导教师,有报酬和无报酬的各占一半。其报酬形式大致包括两种:一种是按课时或折算一定课时比例的计算方法计算相关报酬;另一种是计算成指导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量。还有部分高校指出教师参与体育社团指导工作,在晋升职称时可以优先,但在具体落实时,并没有具体指标或加分。体育教师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要完成,在相关报酬激励制度不完善、不具体的情况下,很难调动体育教师对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走访中发现,指导教师虽然每周开展1~2次指导,但是流于形式的居多,基本上是教师布置给社团骨干,让他们带领大家训练,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没有合理报酬或相关激励制度的情况下,对体育社团指导的积极性比较低。(四)大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管理情况。体育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必要的经费是开展组织活动的必要保障。根据调查,大部分体育社团的经费是够用的,部分高校不够用,但是可以通过再申请的形式来弥补差额。经费来源有三个方面:学校专门下拨的社团活动经费、社团成员上交的社团会费、部分社团自身的“造血”所得,主要用于各级竞赛、日常训练、社团建设。因此总体看来,社团经费并不短缺,偶尔短缺也能得到解决,没有因为经费问题影响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五)大学生体育社团场地设备管理情况。根据调查,场地设施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社团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这也充分说明,体育运动对场地设施的依赖性很强。体育社团物质资源缺乏的高校多达半数。主要体现在室内场地的缺乏、专业训练设备的短缺,以及场地环境条件比较差、场地设备的安全性较差等几个方面。体育物质资源配置完善性和合理性欠缺,对场地设备条件要求相对较高的运动项目社团的发展提升有一定的难度。如调查中很多高校只有室外场地,遇到下雨天气,体育社团活动只好取消,这对体育社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六)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制度情况。在校团委指导下,由学生会或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有社团名称和负责人,社团内部设有秘书部、策划部、外联部、训练与竞赛部等核心部门。但社团负责人普遍缺乏对体育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绝大多数体育社团虽然有必要的管理章程,也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但内容不严谨且实施可操作性不强,工作缺少延续性和传承性,成员对社团内部事务了解甚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团可持续发展。根据走访得知,所有高校体育社团均有相关的社团章程,具体包括社团名称、性质、宗旨、活动地址及活动范围内容、会员的准入条件与程序、会员履行义务、会员退出程序、社团组织机构、社团组织成员必须具备的条件等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如社团成员的准入和退出,随机性非常大,已经有的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该有的作用,因为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非常大、活动参与性不足、缺乏稳定性。根据调查,没有实施考核的体育社团比例不在少数。考核评价方式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调查中定性评价主要是以一个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及期末社团工作总结的形式为主;定量评价主要以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次数、规模、层次、开展影响等几个方面评定星级,结合定性方式。相比之下,以量化为主要考核方式,结合定性语言这种方式,更为科学合理,能够促进体育社团之间的竞争,提升管理效率,但是在调查中采用这种评价的高校所占比例是最低的,充分说明高校对体育社团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科学,达不到应有的成效。调查中高校的体育社团监督是由分管校领导和团工委自身监管,也就是说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是相同的身份,使得监管达不到应有的成效。(七)大学生体育社团宣传管理情况。根据调查,所有高校的体育社团均有相关的宣传,主要体现在每年度或每学期的成员纳新活动中,宣传方式有摆设摊位、张贴海报、展板宣传、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表演等,地点在学校范围内,这些均是较为有效的宣传方式,纳新的成员也均以校内学生为主。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有少部分高校体育社团吸纳其他学校的学生。调查中,有一所高校聘请校外体育教练担任体育社团指导教师,活动结束,聘用关系也就随之结束,比较灵活,适当补充校外体育人力资源,尤其是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因其紧扣体育市场发展方向,获取的信息比较超前,适当吸收其部分体育资源,为体育社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也是近年来体育社团中项目热闹、时尚元素等特征明显突出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外宣传,部分体育社团带来适当的经济赞助,补充经费所需,同时这对体育社团及学校也是一种自我宣传,对于扩大学校声誉有诸多的益处。

二、陕西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社团骨干成员的选拔以行政指导教师的个人意见占主导,缺乏合理的选拔与相关的培训制度;社团成员的激励制度不完善,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缺乏对体育社团专业指导教师的合理激励制度,体育社团指导人员队伍不稳定,影响体育社团的发展。社团成员的准入和退出,随机性非常大,已经有的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该有的作用,因为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缺乏稳定性、活动参与性不足。第二,专业训练设备的缺乏、场地环境条件比较差、场地设备的安全性缺乏等几个方面的综合,限制了体育社团的提升空间。第三,社团负责人普遍缺乏对体育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绝大多数体育社团虽然有管理章程,但内容欠严谨且可操作性不强,工作缺少延续性和传承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于体育社团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对体育社团的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量化评价;监管达不到预期成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第四,体育社团的定位、功能、宗旨等认识方面,总体上认识到位,但是在服务社会的长远目标认识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体育活动的运动损伤风险,限制了高校体育社团为社区、其他高校等校外资源的拓展空间,影响体育社团的提升与发展。

三、结语

本文调查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管理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着重归纳在制度管理体系方面的不完善,包括在体育骨干成员的选拔层面缺乏合理的相关制度,以及指导教师的相关激励制度不够合理;体育社团专业训练设备缺乏及场地环境条件差;相关管理人员对体育社团的校外资源拓展认识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及运作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32-33.

[2]王宇航,李刚,谷化铮,等.黑龙江省大学体育社团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35(6):62-67.

[3]闫升.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社团运行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103-106.

作者:徐桂兰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