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时间:2022-10-24 02:57:34

导语: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摘要:本文在研究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动商理论及其价值,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注重“以学生为本”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用动商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动商;健康;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动商与智商、情商共同构成了人类情感、认知和行动的三角支架,是衡量人类身体运动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1]。2018年9月,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关于体育,他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不仅总结了体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还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备“三商合一”的全面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还要挖掘学生的动商潜力,从动商的视角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二、动商理论与价值探讨

自2012年著名学者王宗平提出动商概念至今,动商的理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目前动商理论也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和关注。动商概念的界定已成雏形:所谓动商,就是指运动能力和潜能。其概念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动商主要是个体的综合运动商数,广义的动商则是以生命体形式进行的运动商数[1]。也有学者认为,动商具有显性和隐形之分,其中运动能力为显性动商,而潜能则为隐形动商,揭示的都是个体运动的综合素质[3]。有关动商价值的研究认为,动商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体育观[4],提升运动健康认知[5],促进主动锻炼意识[6],遏制体质下降、健全人格[3]等。因此将动商的理论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对纠正学生关于体育的偏见,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挖掘大学生的动商、培养自主锻炼意识,培养终身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培养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案例分析(1)体育教学内容和学生健身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从调查的12所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来看(见图1),12所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其中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和羽毛球的开设率达到100%,其次是排球的开设率达到了91.67%,排在第三位的是健美操和太极拳项目,开设率为83.33%。由此可见,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均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比较新颖和流行的体育项目开设较少,如高尔夫和攀岩(开设率均为33.3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学师资的不足,另一方面体育场地设施也不到位,因此都影响了体育课程的开设率。同时,通过调查1200名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情况”发现(见图2),掌握一项技能的学生所占比重最高,达到62%,其次是掌握2~3项体育技能的学生占24%,然后是掌握4~5项体育技能的学生占9%,最后是掌握5项体育技能以上的学生仅占5%。由此可见,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比较单一,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动商没有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不足。从学生的多元化健身需求来看,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有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动商明显不足,新颖而时尚的健身项目又不能及时开设,无法很好挖掘学生的动商,因此存在着体育教学内容和学生健身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2)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之间的衔接性和系统化程度不高根据调查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大一、大二均开设有体育公共必修课,大三、大四主要以体育选修课形式为主。而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阶段主要以公共必修课为主,且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之间并未形成系统的模块。从调查了解到的12所高校来看(见图3),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开设率是最高的,但只有8所高校既开设公共必修课也开设选修课。如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有4所高校仅开设公共必修课,而开设选修课的高校则没有。但排球却有2所高校仅开设公共必修课,1所高校仅开设必修课。通过访谈发现,有些体育项目仅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选修课中则未能涉及这些项目,会形成明显的断层。而有些项目仅在选修课中开设,如攀岩课程,但选修课的课时少,选修学生的人数也比较有限,运动技能的形成则更有限。同时,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之间的联系性和结合性不强,学生并不能系统地掌握某个或多个运动技能,学生技能学习效果较差。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从某一项体育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看,必须经过技能的泛化、分化和自动化阶段,学生仅靠公共课或选修课的时间想掌握每项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系统化程度不高,学生的动商并没有被激发出来,课堂学习效果明显较差。图3课程设置统计结果图(3)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差,课外体育锻炼流于形式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一些高校的课外活动以大球类项目为主,还有部分高校则以阳光长跑活动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掌握和提高其运动技能的良好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走出宿舍,走下操场,提高自身的自主锻炼意识。但从实际的走访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较低,参与度也不高,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实习、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出勤率更低。同时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以组织管理为主,对学生自主锻炼的效果缺少有效的指导,如阳光长跑活动,一些高校通过运动APP软件进行管理,对于学生活动的时间以及完成情况并没有及时的监督和反馈,因此相当多的学生暴露出动商明显不足,自主锻炼意识较差,不愿意动,不愿意流汗,不愿意脏衣等现象,课外锻炼流于形式,并未达到健身效果。(4)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堪忧2014年全国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反馈结果发现,全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体质状况堪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就是强身健体,但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锻炼并没有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反思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责任。学生只有以强健的体魄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要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迫在眉睫。2.动商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对动商的认识不足以及不重视,是导致其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明显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许多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较为单一,体质健康状况也堪忧,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将高校体育教学提升到动商的高度,体育教学就不再是单纯地掌握某项或多项运动技能,而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动商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和发展自身的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并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动商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1.注重以学生为本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体育需求,尽量开设比较时尚新颖、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意愿强的体育课程,适当摈弃学生兴趣低、枯燥无味的体育课程;尊重教育和体育的规律,将现有的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紧密结合,形成一定的系统性;注重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将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发展自身的运动技能。必须在此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动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2.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都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循环。将课堂教学作为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阶段,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则作为巩固和提高的阶段。学生体育技能的真正掌握仅靠体育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外体育活动只是作为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因此必须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中来,进行系统化体育教学,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和评价,营造良好的课外运动氛围。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必须确保课外活动中学生锻炼的时间和质量,确保学生的参与率,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动商的提高。3.运用动商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相关研究认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属于动商的范畴[4],大学生每年的体质水平情况反馈的正是其动商的高低,由此也可以深入思考个体的差异性,《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自我体质水平的差异性原因分析。由此可以挖掘出自身的动商,引导自我锻炼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遏制大学生体质水平不断下降的情况。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学校体育上升到动商的高度,用多元化的角度去解释动商的价值,就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对体育的偏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强化主动健身意识,让学生在运动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语

本研究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动商为视角提出高校体育改革的新思路:注重“以学生为本”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用动商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认识动商的价值,挖掘体育的健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和发展自身的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并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者:王茂 单位:南京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