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7-08 10:29:11

导语: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精神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精神的培养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传授与体育精神培养的有机结合,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相衔接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这一途径,完成对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和人格完善,使其在精神意志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顺利进入社会。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并结合体育精神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概况进行研究,以期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推动体育自身的丰富。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精神;培养

高校学生对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同传统的、片面的、不均衡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高校课程教学性质明确定义为“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1]。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现状进行剖析,得出相关的成因和结论,从而为促进其工作思路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以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飞跃。

1高校体育精神内涵及其培养意义概述

1.1高校体育精神的含义。1.1.1体育精神内涵与内容。体育精神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是体育实践活动的最高产物,是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团结互助,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耐力、勇气、意志力、自觉性等,同时它又指导着体育实践活动的选择和进行[2]。体育精神是体育实践活动过程的升华和浓缩,它以主体的身体素质练习为载体,同时又对身体素质练习活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体育精神主要内容是:(1)艰苦奋斗精神;(2)拼搏进取精神;(3)集体主义精神;(4)公平竞争精神;(5)遵纪守法精神;(6)开放创新精神[2]。(1)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来理解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即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坚持自我的理想不轻易放弃。当代激烈的社会竞争程度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要有坚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拼搏进取精神:它是体育精神的核心[4]。相比于任何一项学科和活动而言,竞技体育带给当代大学生的震撼和冲击都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或作为竞技体育的参与者,或作为竞技体育的观看者,都会通过直观的感受激起内心的进步力量,而这一种感情将在无形之中激励着人们努力奋发,拼搏进取。(3)集体主义精神:回顾新中国从争取民族独立到追求国家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不闪耀着集体主义的光芒。在体育领域中,无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大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支撑,小至队友和教练员以及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鼓励;在集体体育运动项目中,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4)公平竞争精神:竞争性是体育活动最本质的特性,倘若失去了竞争性,体育精神的弘扬便失去了活力和意义[5]。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课堂上的评比、测试,课后的素质拓展活动,都让大学生加深对公平竞争的理解和认知。这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实现校园向社会过渡的“无缝衔接”。(5)遵纪守法精神:规则和制度是确保各种体育竞赛活动高效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作为活动参与者,必须遵循其规则和要求,在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大学生们的遵守规则的意识,进而逐步上升为遵纪守法精神。相比于其他任何学科,体育教育活动对这一精神的塑造和强化更为直接更为有效。(6)开放创新精神:现代体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始终坚持开放和创新是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保证。体育以其非政治性的特性跨越人种、地域等的限制,实现了在整个世界的广泛传播和交流,这就在必然要求体育要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并且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使得体育这一系统持续充实,更为丰满。1.1.2高校体育精神及其培养。高校体育精神是指高校师生以体育教学活动为媒介和载体,塑造和反映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的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健康快乐、遵规守则、团结合作等精神来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整和精神健全,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高校体育精神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身体素质教育为媒介,向受教育者进行精神培育和塑造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为其顺利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3]。1.2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教育文化进入大学校园,主要是由现实对体育精神的需求和体育精神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教育文化就是将学术意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文化当中,经过长期的沉淀和不断丰富,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共识的文化认同[6]。高校注重体育文化建设,常规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体育教学实现其本质价值,更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更深刻的精神内涵,改善学生的体育风貌[7]。1.2.1是转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需要。中国传统式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智育的发展,而相对轻视体育的发展。众多家长是如此态度,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也是不能跳出这个圈子。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尚需时间,而当今人才培养的方向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矛盾在未来高校教育实践活动中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挑战。1.2.2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滑这一严峻现实的有效措施。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滑的现实已经是不可置否,根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一些指标甚至不如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瓶颈[8]。1.2.3是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加强体育精神的培养对于转变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计划都是紧跟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和执行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各种有利于以后就业的考级、考证大军当中去,颇有一种“唯利是图”的教学和学习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在某一领域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育,任何知识和技术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逐步落后,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则可以随社会和时代进步灵活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永远不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永远比实物更具效用。1.2.4是促进高校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高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体育精神对于塑造高校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精神从各个方面都展现了健康发展、全面进步的色彩。健康的人格应当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无论在什么时刻、什么地点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和认知事物[9],能正确化解和释放来自各方的压力,以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挫折,坚持不懈,同时永远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具有这样人格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现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在青少年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65%—95%。国家政策的变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都会促使广大家庭对于如何培养自己的下一代这一问题重新思考,从而导致我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道德发生改变。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当前我国相当比重的独生子女的性格塑造和体育精神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10]。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基本上仍然以传统的身体素质教育为主,模式化特点突出[11]。有关部门虽然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和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高校领导、教师的不够重视,导致对体育精神的培养最终只能流于形式,显得苍白,而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有跨越式的进步。2.2培养体育精神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1高校领导对体育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面对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身体素质下降的严峻现实,高校领导意识到了加强体育教学活动和课后体育锻炼活动的紧迫性,也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中增加了对其的倾斜和支持力度。但是,绝大多数的领导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体育精神的培育。高校领导是体育教学活动指导性文件的制定者或者说影响者,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所以,教学的成果就会体现出指导性文件的特点。此外,领导对校园中体育精神的建设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如体育文化设施不足,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缺乏等,都会影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效果。2.2.2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教学有3个层次,第1层次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习惯;第2层次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采取正确方法,并能持之以恒,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第3层次是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三者缺一不可[12]。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前两个层次的教学,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第3层次的教学。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就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主导下自觉无形地形成自己的体育精神,只是教师没有再进行深度地引导,所以,学生的体育精神形成的程度也十分表浅。2.2.3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到位。能够确保整个课程组织有序和如期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一堂高效的课,需要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娴熟运用,有效甄别,要适时的进行教法创新,与时俱进。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要注意对象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师则比较欠缺这两个点,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体现甚少,这也让学生降低了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热情,更遑论对体育精神的培养。不同的体育活动会体现出不同的体育精神内容,如排球运动注重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舞蹈注重开放创新精神等。这样的特性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不能用同一教学方法套用于众多的体育教学内容,要适时地主动改变思路,更新手段。2.2.4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不够健全。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体育技能的评价标准,对于体育精神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的可实施标准[13]。一切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目标和框架之下而进行的,评价体系的空缺必然会影响体育精神的培养活动和体育精神的充分发扬,所以,未来各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应该将体育精神的培养细则纳入到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之中,让高校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变得立体、饱满起来,既有“身躯”,亦有“灵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体育精神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对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当前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主要还是带着传统“三基”教学模式的色彩,忽视了对体育精神的培育。(3)作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学生体育精神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4)目前教师的体育教学方式创新性有所欠缺,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深度不够,不能很灵活地将各体育精神与相对应的具体体育运动内容相衔接起来。(5)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体育技能的评价标准,对于体育精神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的可实施标准。3.2建议。(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体育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2)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以身体素质教学为载体,以体育精神为灵魂,使体育教学活动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3)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身体素质教学和体育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起来。(4)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将体育精神纳入到评价标准框架之中。

作者:殷宏健 单位: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