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供给侧改革研究
时间:2022-05-02 09:15:17
导语:高校体育教学供给侧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推动与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核心环节,是有效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重要路径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加强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搭建学生体质健康网络化信息平台,启用智能手机应用管理软件,构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大数据库,开设“网络+《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程,创立大学生体育课外锻炼专业性指导制度,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特殊需要,将是未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立足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质测试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滑坡困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南京大学一名大学生在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1000米耐久跑测试时,昏倒在地猝死身亡;2014年9月15日位于宁波的浙江纺织服装学院里,一名男生在参加1000米跑步测试中发生意外,最终倒在跑道上再也没起来。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颁布相关政策文件,皆在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下降危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虽然部分指标止跌回暖,但是反映大学生心肺机能的耐力指标和反映运动系统功能的力量指标仍继续下滑,而这两项恰恰是学生生长发育时期,凸显学生体质健康最为重要的指标。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丞待解决,而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推动与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核心环节,是有效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重要路径之一,其改革路径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革新力度
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滑的态势,建议加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革新力度,尤其是在体育课程开设方面,要打破以传统“足、篮、排、体操”等体育项目为主的思维壁垒,逐步拓宽、平衡课程项目的比例,增多以新兴休闲项目“体育舞蹈、高尔夫球、棒垒球、击剑、攀岩”等为代表的体育课程;从而迎合当前时代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应改善单一、固有的体育教学范式,加强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方面,应合理运用校内优势资源,构建公共体育教师轮换指导制度,来解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科学系统化问题;更新大学公共体育教材,提高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素养。学生理论知识得到提升,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适当增强,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
二、试行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考试成绩制度
积极贯彻与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考试成绩制度,以此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建议各高校教务处、公体教研部试行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大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制度,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合理、科学的划入考核范畴,均衡地分配考核比重,例如:将体育课考核成绩比重缩小,增加体质测设成绩在总体考核成绩的比例,可占总体考核成绩的20-30%。体质健康测试的监管方面,要提高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加大监管力度,杜绝他人替考等作弊行为,高效实施关于我国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各项条文规定,与学生奖学金、毕业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提高学生对体质测试的重视程度,打消学生不愿参加体质测试的恐惧心理和消极情绪,将体质测试纳入到学业发展规划中去,实现以学校、教师为积极导向,学生主动配合的良好局面。
三、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据调查,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是动机不明确、兴趣底下具有抵触情绪。基于此,学校相关部门应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明确举措,革新目前单一、枯燥的教学范式,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学技能,例如:可以依据国内外发达院校的案例,引入新颖、科学的体育项目和教学模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另外,顶层设计宏观管理师资队伍,从而推动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利用学校校报、广播站、网络电台等宣传手段,积极传播大学体育的健身功能和作用,加强学生对锻炼的热爱程度,还可以邀请省内、校内等专家学者开设主题科普讲座,上升学生思想境界和提升理论水平。
四、开设“网络+《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程
当前,学生在体质健康测试中表现出技术动作不合理、不正确、不规范,使用测试设备陌生。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各高校开设“网络+《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程,学生可以在手机、电脑等互联网平台浏览有关信息,获取相关资讯,解决了以往受众群体小、覆盖面窄、标准差异大等问题,保证了测试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推进了相关部门测试前期宣讲准备的工作进度。
五、启用智能手机应用管理软件
面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窘况,针对男女生耐久跑成绩止步不前的这一特点,建议启用智能手机应用管理软件,对学生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实施可视化监控,可根据学校的地理特点、环境特征建立目标点,对学生每天的跑步线路进行合理化设计,但对于运动时间段不加以控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和空余时间进行开放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小伟,柯进.学生身体素质“向上”了吗?[N].中国教育报,2015-11-26004.
[2]杜发强,樊晶晶.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03:60-67.
[3]秦婕.基于政策视角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1:71-74.
[4]李东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13-15.
[5]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2):105-109.
作者:霍奎先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上一篇:新课改高校体育教学思路
- 下一篇:高校体育发展探索与前景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