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特征与路径研究

时间:2022-12-21 09:01:45

导语: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特征与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特征与路径研究

摘要:新时期国家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结合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实际,归纳总结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特征与功能定位,并为实现高校体育社团的目标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社团;发展特征;目标;路径

1.问题的提出

[1]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和课余体育组织形式的变化,大学生体育社团做为高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将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显示出其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因此,对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特征及其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高校体育社团的界定

社团“Community”,又称“团体”。198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8]第250号)对其界定为:本条例所称的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高校体育社团的产生源于高校学生健身、娱乐、社交、情感的需求,它是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的、自愿参加的,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实现体育锻炼、技能提高以及社会交往等目标,并且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体性业余团体。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课余体育重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与功能,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3]

3.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特征

3.1参与的自愿性。高校体育社团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满足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爱、运动技能的提高以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体育社团,表现出一定的自由性,即表现为自愿参加某种社团,也可自由退出某种社团。一旦选择参加何种体育社团就自觉遵守社团内部的规章制度,承担社团的责任和义务,自愿缴纳社团费用。3.2管理的自主性。管理的自主性是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自治的过程。体育社团内部组织机构与成员依据社团内部管理章程自主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不受社团外部因素而影响,具有一定的内部自主性。3.3活动的专业性。高校体育社团是具有共同体育爱好、兴趣与特长的学生组建而成,有专业的体育教练进行指导,对加入社团成员的项目技术水平、竞赛组织、裁判水平都具有一定的要求。体育社团活动突出项目特色,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成员个体一致目标,活动开展的专业水平是体育社团存在与发展的基础。3.4成员的互利性。高校体育社团是以为社团成员提供共同的体育项目活动,满足他们的共同爱好、兴趣为目的的,社团成员加入社团就是想获得在其他组织内无法满足的体育兴趣爱好需要,体育社团成员间不存在利益关系,社团成员之间不仅满足自身需要而且也满足他人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存在一种互利性关系。3.5运行的非营利性。新时期非营利性仍然是高校体育社团的本质特征,其运行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即便是有些项目的体育社团为了开展活动收取会员的一定费用,这些费用的使用也是为了社团和成员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而不是为了为社团或成员赚取更多的利润。

4.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定位

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4]因此,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在新时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提高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4.1提高大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高校体育社团将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项目和展示自身体育特长、管理能力提供舞台,打破传统的“集体”统一活动的束缚,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高校体育社团内部的培训、比赛、竞赛组织、科学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将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社团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使自身完全融入社团之中以此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技术与发展能力的个性追求。4.2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课程所要达到的五个目标领域之一,体育社团在开展活动中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在人员安排、场地布置、器材租赁、经费赞助甚至外出比赛等方面,需要成员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高校体育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学院、班级在社团业务活动中社团成员将自己的角色在集体中重新进行定位,并将自己的能力在活动中尽情发挥,广泛与校内外各部门进行接触,在遇到困难挫折中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4.3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以体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社团内部会员之间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求学经历和不同的性格特征,在社团集体活动中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遇到困难相互支持与鼓励,能够有效消除因学业、就业和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带来的不愉快,尤其是社团集体体育项目更有利于调节消极的不良情绪,改变孤僻、内向的性格,保持愉快自信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4.4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大学生每周一次90分钟的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以至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都是有欠缺的。而体育社团恰恰可以弥补此项不足,体育社团活动定位于拥有广阔时间和空间的课余体育,学生可以将体育课所学到的基本技术和理论知识通过社团活动巩固、运用、拓展不断提高体育实践能力,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4.5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将给大学校园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团定期举办的体育竞赛,将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到阳光下,体育社团的常规竞赛活动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淀,有利于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为构建崇尚体育、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高校体育社团目标实现路径

5.1健全体育社团组织结构,规范社团管理。优秀体育社团的特征包括健全的社团管理结构、完备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和较强的自主性。而健全的社团组织结构是实现社团自我管理的首要一步,在美国大学体育社团包括体育社团执行理事会(包括主席、副主席、财务、宣传、年刊编辑、秘书和社团顾问)、体育社团理事会、体育社团干部队伍(正会长、副会长、财务负责人、安全专员和办公室主任)和普通会员等4级结构组成。[5]健全的组织结构是实现社团成员的自我管理的基础。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要改变较为宽松和随意的现状,建立严格的体育社团的审批制度和申报流程,体育社团的成立必须具有一定的社团章程,具有一定规模的成员人数,具有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以及具有经费保障和社团内部活动计划、竞赛项目等等。再有高校针对体育社团发展要出台《体育社团管理办法》,针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章程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成立条件、经费管理、指导教师聘任等方面做出规定[5]。学校体育部门、团委、学生工作处要为体育社团发展制定确实可行的发展规划。5.2拓展高校体育社团的育人功能。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一定走出几个人、几个项目、几个竞赛活动的低水平徘徊发展阶段。作为大学生课余体育重要组织形式和课内体育教学重要的延伸内容,体育社团一方面要满足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技能的提高的需要,同时,更要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育人功能,着眼于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优良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体育社团活动内容要多元化、活动目标育人化、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化,使大学生在体育社团实践活动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不单单是参加几场训练和组织几场比赛。5.3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体育社团,聘任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必不可少,高校体育部门要为体育社团选派技术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较强的体育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工作,并在工作报酬上予以考虑。指导教师除了给社团提高技术、战术上的指导外,对社团的日常竞赛组织、编排以及协调校外社团活动方面给予严格把关,确保社团活动能够顺利开展。5.4拓宽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渠道。高校体育社团必须保持非营利性的本质特征,而非营利性并不代表社团经费的入不敷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部门(体育部、团委、学生工作处)要给与社在预算上的支持,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在目前高校体育社团普遍缺乏活动经费情况下,社团组织者要拓展视野,在对参与社团成员收取一定的活动经费外,要转变观念,拓展渠道,通过利用社团专业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提高社团筹措经费的多元化渠道。同时,体育社团自身需要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社团经费台账,加大经费监管力度。5.5建立高校体育社团学分制。将“学分制”引入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社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内部分高校中受到了广大社团成员的欢迎。体育社团学分制就是规定达到一定的社团活动次数的社团成员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做法对体育社团作为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作用起到了实质的促进作用。学分制的设立把体育社团活动与体育课程完善结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拓展了课余体育的时间与空间。但是学分制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教务、体育等部门对社团管理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与监控制度。5.6加强体育社团间交流,打造品牌社团。品牌社团是吸引高校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最好的方式和内容。品牌活动需要找到社团自身具有的特点和吸引力的活动,然后,加大力气把它举办好,从而形成自己社团的品牌。这种品牌一定要具备自身社团的特色,符合高校的校园现状,并且富有生命力。社团交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体育社团通过交流不断互相吸收长处弥补不足,才能够让社团少走弯路,健康成长。不同社团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两者之间的合作,加强社团管理、活动等方面的沟通,进而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6]

6.结语

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将展现出更大的自愿性、自主性、专业性、互利性和非营利性等发展特征,在提高大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发挥对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大学生体育社团要在健全体育社团组织结构、拓展高校体育社团的育人功能、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拓宽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渠道、建立高校体育社团学分制和加强体育社团间交流等方面做出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曹钰.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9.

[2]吴敏,王东升.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3:82—86.

[3]王哲,梁红霞.湖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1:86—93.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2016年4月21日.

[5]夏琼华.美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特征及其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6:226—26.

[6]谢毅江.广州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3,10.

作者:张劲松 张树巍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