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4-10 08:38:59
导语: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教学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该文通过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法进行了教学研究探讨,认为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保健课程教学中进行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是可行的。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基础理论课;体育专业;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用工单位对一些应用技术型和有特殊能力的人才相对比较青睐,各行各业招聘时除了看大学生的一纸文凭外,更看重的是是否有满足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两证并重的用工标准。因此,为了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根据高校体育专业特点和基础理论课程特点,对该院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可行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教学探究,以期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高校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人才就业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
国务院总理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虽然会议决定再取消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持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去产能中人员转岗创造便利条件。但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这充分说明高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将愈来愈大。再加上我国对一些职业(工种)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而且,随着人才管理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综合能力越强、技术越复杂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的时间有可能越早,这也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屏障。因此,高校毕业生为了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在在校期间完成自己的学业外,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否则,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这就不得不出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技校回炉学技术的现象。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作为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校期间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结束后在获得课程学分的同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既节省时间也节约教育成本。因此,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2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培训内容与课程内容的高度吻合性
在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培训教材中相关内容与体育专业有关基础理论课程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如保健按摩师培训教材中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保健按摩师有关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内容,而其他如保健按摩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学基础、保健按摩常用手法、全身保健按摩操作程序和指压按摩的培训内容;可以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运动保健》课程按摩章节教学部分中融入相关培训内容,如公共营养师培训内容中有关食品营养学基础、营养与健康、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现状、食品添加剂等内容;可以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运动保健》中营养卫生教学章节中融入,这样使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既可以取得相应学分,又具备考取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考试资格,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节约了大量时间。
3丰富的教学资源
3.1师资力量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相比国外起步较晚,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是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现实难题,但由于该院比较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该院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都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负责《运动保健》和《运动解剖学》理论课程教学的都是副教授以上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有些教师已考取了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专业资格证书,完全能够满足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3.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条件高校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要有充足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以满足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实践教学需求。该院有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康复理疗室以及按摩室等多个实验室,完全能够满足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要求。而且该院与柳州市多家大型按摩休闲场所挂牌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需求。该院早在2007年就与柳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合作进行了中级保健按摩师的培训考试,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保健按摩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多年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该院积累了宝贵的教学培训经验,为该院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该院与柳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自愿报名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突破7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愈来愈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总理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取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和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降低大中专毕业生和去产能中转岗人员的就业门槛。国家虽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大中专生的就业门槛,但在不再看重一纸文凭,而是“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的时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就会出现毕业即失业到技校回炉学技能的现象。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相对比较强而就业面比较窄,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校期间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相应岗位零缝隙上岗的要求。因此,体育专业学生自身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研究也势在必行。
5结语
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为了增加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不断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刻不容缓的教学改革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应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努力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作者:唐进昌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广兰,柳华,王勇,等.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93.
[2]汪碧涛.医学职院培训保健按摩师的可行性[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3):62.
第二篇: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研究
摘要:从高校体育专业的术科教学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教育教学现状、学生的体育素质、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环境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的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不利于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出了提高广大术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师的术科教学理念;集中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等方法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今后高校术科教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术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
术科教学既是体育院校学生特有的学习内容又是广大体育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重要手段,体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术科教学在体育院校教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及不同运动项目动作技术的复杂性,就客观地要求术科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要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水平。当然,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则更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体育术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书本理论,其不仅要求广大体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力方式将运动技能和技巧展示出来,还需要将动作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和展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促使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高[1]。术科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象其它学科教学那样,被固定在室内和桌前,而是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个人和集体空间,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教学过程是具有一定生理负荷、心理负荷、一定难度的身体练习。
1我国学校体育术科教育的现状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各体育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体育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奥运冠军和体育科研人员。可以说,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的中流砥柱。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是在术科教学领域时常表现出学生的技能掌握不牢,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形势,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1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生产水平,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而且扩招的比例仍在逐年加大。使得那些没有任何体育训练基础和运动经历的中学生看到了出路和方向,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体育学习的热潮。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缺乏运动技术基础和体育目标。进校以后,又缺乏对体育最基本的认识,所以很难建立起对体育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技战术的感知和理解也难以做到全面和深入。1.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不健全。体育场地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开展相应的体育术科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按照体育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5000人数以上的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应为除标准田径场与游泳池外的2.4平方米~3.9平方米[2]。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体育场地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如何分配现有体育场馆的适用就成了每个术科老师上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个篮球场几个篮球就要完成一个班级的术科教学任务,实在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另外,还有一些体育活动,对运动场馆的要求较高,比如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没有合适的场地根本就不能开展运动科目,更不用提学科的术科教学了。1.3学校体育术科课程的设置的不合理。课程设置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现在大学里的术科课程几乎都是是竞技体育项目,大部分项目的内容和形式较枯燥,比如一些田径项目。而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又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没能开展起来。所以说术科课程的设置缺乏吸引力,不能适应学生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了学生们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项目过多。我国各高校目前的术科课程设置基本是各项目都要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每个项目。但事实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的时间,精力和自身条件都是有限的,况且目前术科课的课时数还在不断减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那么多技术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目前的课程项目和课时数,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设置的课程实际用处较低。学生学习术科课程,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实际上是为来了今后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现阶段高校术科课程设置的项目内容陈旧,并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当前学校的学习课程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习资源和人才的资源浪费。1.4教学方法枯燥,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通过对术科教师实践课程的观摩和对任课教师教案的查阅可以看出,广大术科教师上课时大体模式基本统一。经过适当的慢跑及适量的身体活动之后开始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基本部分的运动技术技能的模仿和学习。也很少看到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准备活动。在结束时甚至不需要总结和评价。这种传统的教法对广大体育教师的技术和理论要求并不高,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固定的技术特点和发力方式,很少有教师将项目的适用性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运动技术,完成教学计划和安排[3]。这种模式的教学除了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以外,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采取相同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术科教学一沉不变,缺乏强有力的创新。
2术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再创造
现如今,我国的学校体育术科面对着来自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独特。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建设起新的术科教学模式,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些都是留给广大高校术科教师的难题。2.1提高广大术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教师素质具有时代性、内在结构性、层次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4-6]。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就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根据时代的要求传授给学生不同的内容。我国的广大体育术科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生学到的内容都大致相同。其实作为教师,不能单纯的教授固定的内容,教师需要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与时代接轨,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并通过学习和理解将这些内容都变为自己所有。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在配合符合当前时代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体育课的的热情一定会提高,这无形中就增强了教学效果。2.2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专门体育人才。体育术科课的教学目标应以体育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紧密挂钩。目前,体育正以蓬勃的朝气走在各行各业发展的潮头,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和比赛层出不穷,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越来越强,对体育专门性人才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体育教师的培养。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当开阔眼界,不能仅仅立足于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应将眼光放在社会中比较新型和处在上升势头的体育运动中来,并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多接触、早接触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早练习,早熟悉,早得成绩。各位教师虽然不能预测哪项体育项目能够走上时代的前列,但是跟着时代的步伐永远是正确的选择,努力将更多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专门性体育人才,让学生学有所用才是体育术科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2.3在技能教授时运用合理有效的创新方法。任何事物要想做好都必须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术科教学也不例外。纵观以往的术科教学,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因此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1)目标学习法此种练习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在每次练习时给学生设立一个练习的目标。比如在舞蹈练习中,规定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掌握“纽约步”这个技术动作,在下一堂课结束时掌握“定点转”动作;另外,在练习时我们还可以将技术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划分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将同一个技术动作掌握的更好。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2)游戏学习法这种练习方法就是将游戏运用到术科教学中来。游戏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将游戏运用到体育项目中也能够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首先,游戏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其次,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并充分的活动身体。另外,在不同的运动项目选用不同的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上课的内容。(3)多媒体学习法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及,而在体育术科中,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却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方便等特点,在在术科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如让学生们观看自己练习的录像等去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方便及时改正。但是多媒体术科教学技术的运用是一条很长的道路,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面配合才能够最终完成。
3结语
体育术科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环,在面临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中,广大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更好更多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够永远的的保持青春和活力。而作为学生,除了在学习老师教授的内容外,也应该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好的为广大在校学生和中国的体育事业服务。
作者:周天宇 单位: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邓飞,邝郁,谭希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0,8(2):90-91.
[2]丁斌,何冠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扩招对术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5):111-113.
[3]朱益明.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214-215.
[4]安儒亮.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3):1-4.
[5]卢天凤,魏丕来.术科教师性格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2):51-53.
[6]王健.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49-53.
第三篇: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可行性研究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了为什么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为了使脚斗士运动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希望在脚斗士运动比赛中对这项运动进行解说,使观众更加了解脚斗士运动,并为之吸引。为此要更加完善高校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脚斗士运动专业解说人才,使得这项运动更快地走入观众的视角,并且可以为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
关键词:高校;体育;脚斗士解说;课程
脚斗士运动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和城市开始举办脚斗士比赛,而且比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比赛中我们很难见到有解说员对脚斗士运动比赛进行解说。脚斗士解说,其主要是让人们了解脚斗士运动和脚斗士的比赛规则,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据调查显示,在全国各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中,没有涉及到脚斗士解说方面的一些知识,也没有脚斗士解说这样一门课程。笔者认为,应当把脚斗士解说课程作为体育专业课程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并且要培养专业人员,解说脚斗士专业比赛活动。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可以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传播脚斗士运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专业脚斗士解说课程。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分析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解说课程,其中重点研究了对脚斗士解说课程的开设,这一部分现在还是空白。1.2.2问卷调查法抽取山东体育学院(2013级到2015级)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96.7%。1.2.3专家访谈法通过分析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的可能性,访问了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体育专业方面的专家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为文章的编写提供了素材。
2各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必要性2.1.1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需要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育专业理论课,一部分是体育专业实践课。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都是基于本学校的体育专业课程和学校特点来开设专业,基于这种情况,每个高校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会有所区别。针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缺陷,有必要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来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2.1.2发展脚斗士市场化的需要现在的体育比赛都趋向于市场化、商业化,脚斗士运动是新兴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也必然受市场化的影响。全国最近几年在济南、武夷山、沈阳等城市举行了一系列脚斗士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有大量媒体不断介入,使得脚斗士运动得到传播。为了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培养脚斗士运动解说人才势在必行。2.1.3扩大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毕业大军的队伍不断庞大,大学生的就业令人堪忧,尤其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面狭窄,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笔者抽取山东体育学院2008级至2012级的230名毕业生进行就业统计,其中75人有稳定的工作,就业率只有32.6%。体育运动趋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对体育各专业要求的人才比较多。所以,为拓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很有必要在高校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2.2可行性2.2.1高校体育专业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高校体育专业具有浓厚的体育氛围,脚斗士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在体育专业中开设,具有很大的基础。脚斗士比赛的增加对推广脚斗士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行过脚斗士培训的学校有300多所,举办过比赛的学校有100多所。脚斗士运动已经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因此为脚斗士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根基。2.2.2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有专业优势高校体育专业教师都有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全国有超过300所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脚斗士竞赛规则的培训和脚斗士裁判员的培训,有较系统和科学的脚斗士理论和方法。并通过组织专业人士进行学习访问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以,在开设脚斗士解说的课程上,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有极大的优势。2.2.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脚斗士解说很感兴趣抽取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的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96.7%。96.7%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了解脚斗士解说课程,希望可以学习这门课程。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脚斗士解说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想学习脚斗士解说。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很有必要。2.2.4脚斗士各类活动是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的条件沈阳体育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由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出资建立了比赛基地;并且在全国14所体育专业院校举办了“全国脚斗士精英赛”和在全国普通高校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脚斗士锦标赛”。比赛的不断进行,进而就需要专业的脚斗士解说人才。所以,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有很大的可行性。
3对策
3.1各高校应给予脚斗士解说高度的重视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的不断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脚斗士运动,培养脚斗士解说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各个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脚斗士解说课程,并给予一定的支持。3.2编写脚斗士解说专业教材教材是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高校教材是影响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还关系到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所以说,脚斗士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要。3.3培养专业的脚斗士解说课程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教师是教学开展的必备条件,缺少教师,那么教学将无法正常进行,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必须配备专业的教师。由此可见,应该培养脚斗士解说课程的教师队伍。3.4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脚斗士解说课程是培养合格的、适用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脚斗士解说员。在教给学生脚斗士解说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把脚斗士的知识运用于脚斗士运动中。课堂上理论的知识要在实践中消化,实践中发现的不足,要在理论中弥补,保证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此外,在脚斗士活动和比赛中,要锻炼学生的专业脚斗士解说能力,提高其解说的专业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经过研究发现,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4.2建议(1)高校体育专业应该编著一套完善且系统的脚斗士理论教材。(2)实践结合理论,也就是需要在脚斗士各类活动和比赛中锻炼大学生的解说能力。
作者:史艳艳 党紫君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吴彦达.脚斗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吴强.普及与推广青少年脚斗士项目的策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0(3):35-37,49.
[3]白杨威.关于体育教学中开展脚斗士运动之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4).
[4]李飞骏.“斗拐”升级“脚斗士”[N].光明日报,2006-04-26(005).
第四篇:高校体育运动的风险预案与应对方法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校园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与校园专门性体育集体活动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其存在着硬件隐患、人为隐患与其他不可抗力的意外隐患.建议:加强事前防范性、事中应对性与事后完善性的预案,运用全员防范、制度推进与岗位负责的方法,是化解风险、降低损失与避免次生灾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过程;风险应对;应急预案
高校体育运动作为其教育教学、日常活动与重大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风险控制能力、控制效果与控制办法,直接衡量着高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质量.制定应对风险的预案以及教会师生紧急应对的办法,是提高高校体育运动安全指数、学生高校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指数的重要路径.
1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类型
1.1器材意外风险
器材意外风险这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结合高校体育工作实际,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器材磨损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高频运用情况下,导致器材的零部件之间摩擦加大,导致在某种运动强度下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如学生空中坠落、器材断裂对学生身体造成的意外伤害等.这种风险以校园内的大型器材或场地内的固定器材为主,如单杠、双攻等.第二个是器材老化方面的风险.即指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以及保养失范的情况下,器材生锈或绳索断裂等导致的老化风险.高校体育工作实践中,也以各种固定器材为主,如篮球架、乒乓球台、网球网与足球门等,由于其质量大、突发性强,所产生的危害程度也相对较大.第三个是器材质量瑕疵方面的风险.以器材自身的质量瑕疵为风险产生的主因,包括器材连接点焊接不牢、选用材料质量差与器材自身设计缺陷等,会增加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尤其在多人、多次与高强度的累积冲击下会产生各种风险,如哑铃一端的球体掉落砸伤脚等.[1,2]
1.2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形式和成因.根据造成的主观恶意程度,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恶意性风险.无恶意性风险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个人性意外.即指当事者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意外,以常见的技术失误、技能错误与个人控制失当等现象为主,例如在跳鞍马时手滑或起跳过早等,造成的摔伤或擦伤等情况.第二种情况是他人性意外.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可分为配合性意外与无意识性意外,前者是指两者因为配合失误或衔接不当造成的,如在体育舞蹈中一方因另一方配合失误导致的摔倒;后者是指运动者个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非主动性情况下造成的危险,如在单杠运动过程中其他方向飞来的足球等.第三种情况是群体性意外.主要是指各种群体体育运动或其他项目的运动中,造成的现场运动员或场外观众的安全风险等,如足球或篮球比赛中的意外碰撞,现场观看学生的意外扭伤脚等.第二类是恶意性风险.包括恶意破坏器材、恶意制造恐慌情绪与恶意影响运动中的同学等,这类风险较少但危害较大,如在其他同学快速奔跑过程中,有人故意伸脚搞恶作剧.
2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预案内容
2.1防范性措施
作为一种事前预防的办法,强化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预测和管控.[3]体现在两个方面:方面是要强化隐患排查与整改.按照学校安全制度、年度安全工作计划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关于体育工作的安全排查工作,尤其针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常用的基础性硬件设施、常用的专业器材与场地等,把常规的维修、保养与管理结合起来.如针对发现的双杠螺丝松动,开展随机地整改使其更加安全牢固等.别一方面是要加强安全教育与演练.实施中,包括专门的安全教育与学科渗透性的安全教育,重在教育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体育器材科学运用的知识与危急时刻自救的知识等,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具备安全能力.安全演练是强化通过体验开展教育的方式,意在训练校内人力、物力与其他资源的配合和运用能力,既让大家熟悉各种能用于避险的设施、通道与物资,也让大家掌握运用各种资源的方法等.两者相比,前者侧重于通过日常安全工作创建无风险的体育运动环境,让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开展运动、发展兴趣和施展才华;后者侧重于对各种风险的假象性应对,重在培养学生的隐患意识与应急能力.[4]
2.2紧急应对性措施
研究、制定和执行具有实效性的紧急应对措施,是从预案到风险降低甚至彻底消除的切实性工作.[5]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对风险制止与应对.这是降低风险与管控风险的首要措施,以此把各种危险控制在高校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如疏通紧急通道、疏散聚集人群、对发生坍塌或脱落的设施及时支撑等,把相关的人、财、物实现最佳整合等.另外,针对现场人员的情绪稳定工作,是顺利完成风险制止的重要性工作,直接地关系到各相关人员的配合程度,如消除紧张情绪、制止忙乱行为与正确方法运用指导等,都可以推动高效工作的实现.别一方面是要及时的急救与应对.重点表现在运用体育医学方面的知识、技术等,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去有效地完成基本的自救工作,目的在于降低二次伤害与紧急恶化的可能性等.包括止血、人工呼吸、心脏复苏按压、断肢固定、冷却消肿与其他意外情况下的最大保护等,应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造成的危害.工作进程中,既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现场指导,也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生理学知识,以开展力所能及的自救和他救工作.这种现场临机应对措施,既需要学校有着基本的工作框架和实效性的工作机制和队伍,也需要能结合医疗、体育、消防与其他手段等,整合各方面最优势的力量和资源达成最快捷的风险应对.[6]
2.3完善补救性措施
站在亡羊补牢的视角,把补救措施纳入应急预案的范畴内,是提高应对绩效的事后举措.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对故障设施进行维修.对于那些引发风险甚至造成危害的硬件设施,在代价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采取维修措施以避免其他使用学生再次受到伤害,例如平整场地、加固设施与更换零部件等.二是要对被破坏设施进行更新.对于不能继续使用的设施,学校要坚决地予以拆除与更换,既确保其再次造成其他的风险,也要保障其他人的安全运用等.例如针对被腐蚀的网球网架,应该直接换全新的安全设施等.三是要对于风险有直接关联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针对风险发生时受伤的学生与其他在场的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是保持其体育兴趣与继续激活其体育积极性的重要工作.学校可以采用辅导员、体育教师与专职心理教师共同参与的方式,从学生管理、体育运动与心理学等专业视角,对学生开展全面、有重点的心理帮扶工作.为确保工作的实效性,每项工作都要按照职责部门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既减少风险扩大的可能性,也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运动需求和权益.[7]
3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应对方法
3.1全员应对能力培养
培养全校师生的风险应对能力是,应对体育运动过程中风险的最根本方法之一.[8]结合体育运动实践,需要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风险预测能力培养.按照体育、体育运动、体育项目及其器材的使用规律,培训师生预测个人体能风险、器材风险、场地及其设施风险,以及其他的不可抗力的风险等,让他们能以最敏捷的认识与应急反应.在这种能力的支持与相互提醒下,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师生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去应对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二是风险认知能力培养.包括风险类别、风险危害程度、风险危及的肢体部位、风险可能危及的群体类别、风险可能影响的范围(时间长度、场地面积等)与风险成因等,以此推动他们快速决断,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活动等.三是人力整合能力培养.即在风险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各类人员能按照自己能力、特长与相对性优势等,开展随机性的临时团队整合,使大家能以最擅长的岗位去发挥自己的力量,为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作出大家力所能及的努力.例如在群体性体育风险发生时,师生随机组成担架队、秩序维护队与急救队等.在这种工作中,既包括对全员风险意识树立的强制性教育,也有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育,如急救常识和技巧的教育等,以此把全员自救提升为全员风险应对能力.
3.2常态制度性应对
学校运用制度去引导和规范风险应对工作,让广大师生能自觉地找准位置,把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统一起来.从高校体育工作的实践看,包括三大类制度:第一类是职责分配和工作制度.包括领导小组、职能小组及其人员配备,以及隐患排查制度、问题整改制度、部门协调制度、联席工作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等,实现以制度预防与推动工作的开展.[9]例如在发生设施问题时,制度可以最直接地调动后勤相关部门,对其展开原因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第二类是物资供应制度.包括消防物资、医疗物资、饮食物资、衣物、清洁用品与其他的宣传性物资等,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确保物资供应的高效和合法,为风险应对工作创造最便捷的工作环境.例如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学校财务部门能按照学校的预决算,直接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等.第三类是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责任岗位人员的追究制度,主要指各个部门及其职责人员的追究,针对风险发生的失职、渎职与恶意违反纪律等方面的追究,强调的是党纪和政纪的处罚措施;二是,针对风险现场存在过错者的责任追究,如破坏公物、恶作剧、故意干扰他人、报复性伤害他人等,在不涉及违法或犯罪情况下,学校运用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追究的形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纪律处分,如计入学业档案的警告、记过与开除等.另外,还要有培训制度、宣传制度与消毒制度等,在实际执行中以部门为基本的职责岗位,以对应部门、对应人员为基本的工作载体,确保部门、岗位与具体工作都有人抓有人负责.[10]
4结语
高校风险的预案与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11]因此,高校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应该只是管理层的工作,其也需要全体学校的工作人员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预案效果.[12]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预案与应对举措,强化的是风险预测、风险防范与风险管控,集中、整合与优化准备性的各种资源以及现场随机性的资源,去发现潜在风险、排除风险与制止风险,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提前排除与强力制止降低可能造成的危害,保护师生人身安全的同时,为培育终身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与个性化体育能力,创造安全、科学、积极地氛围.
作者:张兴 单位:淮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亮,郑鑫,陈德明.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22-25.
[2]李晓亮.“运动风险”概念的剖析与界定[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26-30.
[3]侯凯.学校体育运动伤害责任归属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71-73,84.
[4]王军.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风险发生的因素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79-81.
[5]张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41-42.
[6]苏玉凤.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7,19.
[7]陈德明,李晓亮,李红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108-114.
[8]田旻露,魏勇.简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41-43,58.
[9]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5.
第五篇: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探究
摘要:我国高校选项课经历过3次较大的改革,分别是1957年、1961年、1979年,每个时代的体育选项课的改革都是基于当时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教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已有的教学大纲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科技迅速发展,学生活动减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始有所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低于日本、韩国同龄段的学生身体素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体育选项课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从课的类型、结构到形式,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通过体育选项课使学生掌握某一项技能,进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增强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该文通过对高校选项课中体能的探究,以期为我国高校选项课体能的开展提供借鉴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
1体能的概念、作用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运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身体进行技术动作的形式,良好的体能是保障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基础,体育技能的掌握是在大量、重复、正确的训练动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只有当运动员或者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进行训练,当运动员或者学生在训练中体能出现下降时进行技能训练,体能满足不了技术动作的需要,此时技能很容易发生变形,所以,体能是基础,技能是提高,在训练中要特别注重体能的训练。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在训练中当运动员的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想进一步的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只有加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才能取得效果。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如果运动员没有良好的体能,在比赛中很容易陷入被动状态,在篮球比赛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队员平时的训练命中率较高,一旦与体能好的球队进行比赛,常常在比赛中段以后随着体能的下降,运动技术水平开始下降,命中率也随之下降。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地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2体能训练的一般方法
高校学生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强,选项课学生属于普通专业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中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手段是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体能训练的手段分为一般体能训练手段和专项体能训练手段,高校教师在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中要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专项进行不同的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力量训练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进行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增大肌肉的横断面积,增加肌肉力量。高校选项课由于学生的数量较多,在训练中要尽量选择无器械的训练或者小器械训练,比较常见的俯卧撑能够增加学生的上肢力量,无负重深蹲增加学生的下肢力量,仰卧起坐增加学生腰腹部的核心力量训练。速度素质的训练包括反应速度的训练和动作速度的训练,反应速度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反应快慢程度决定的,反应速度的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增加上课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的训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要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高,学生的动作能够更经济、协调,完成动作的时候动作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地提高动作速度。影响高校学生体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专项耐力的训练,以篮球选项课为例,在篮球选项课中耐力是非常重要的,篮球运动比赛的强度较大,全攻全守,只要比赛计时钟走表,运动员在场上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往往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在比赛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篮球选项课中通过折返跑训练增强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水平,反复的启动、急停、摆脱训练增强学生专项的耐力素质水平。灵敏性是体育运动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对抗性的项群训练,灵敏性能够准确地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并及时做出自己的反应,在球类项目中抢断球技术需要具有良好的灵敏素质,因此,在训练中要注意加强灵敏素质的训练。柔韧性与人体的关节构造面有关系,柔韧性好就能够很好地预防运动损伤,在训练中柔韧性的训练主要分为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主动训练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克服关节软骨的摩擦力,主动地进行肌肉的拉伸;被动拉伸是指通过他人或者器械的帮助,在训练中要注意主动拉伸和被动拉伸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拉伸练习。
3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影响体能训练的因素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能教学训练的时间较晚,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体能认识的不足,随着高校体育选项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只重视选项课程的教学,忽视了体能的教学,因而导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
3.1没有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堂的改革,很多教师开始注重课堂的活跃气氛,对技能和技巧的研究较多,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占比很小,几乎很少有教师涉及到体能的训练。目标是指引成功方向的航海灯,只有确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组织和实施体能训练,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
3.2选项课侧重运动量较小的体育项目
高校体育教学采用选项课的模式,这种选项课的模式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进行选项课的选择过程中往往选择技术难度和体能消耗较少的项目。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是会降低选项课的难度,尤其是在体能的消耗,考核的方式大多以技评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体能训练降低了要求。
3.3体育教师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没有将体能与专项相结合
高校教师在进行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在进行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时主要以选项课的技术教学为主,忽视了体能的训练,由于选项课的教学考核方式以技术为主,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学生在课下的训练中也是以专项技术为主,没有进行体能的专项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能训练的缺失。
4高校体能选项课进行体能训练的策略
4.1依据学生心理特点,优化体能训练方式高校学生年龄较大,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体能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在选择体能训练手段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能训练的效果。4.2提高高校教师体能训练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始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训练体能的手段上不断地变换方式,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5结语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但深入,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将教学放在第一位,促进高校选项课体能训练的不断完善,使高校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和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
作者:刘昊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65.
[2]赵志英,郑晓鸿.对“体能”的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46-48.
[3]柳伯力.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8.
[4]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1-3.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
第六篇: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阐明了体育选项课的定义、形式、特点,指出在体育选项课中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探讨了创新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方法。提出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应转换角色,由“饲养员”变为“牧羊人”;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参与的快乐,培养选项班体育骨干,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此来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体育选项课;以人为本;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根据这一定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不少地方以“三自主”体育选项课作为突破口,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1体育选项课的形式和特点
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是随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思想的树立逐步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提出来的,并最终于2014年8月在教育部颁发的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中得到正式确立[2]。新《标准》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为“体育选项课”模式[3]。《标准》指明了开设体育选项课的内容、教师和上课时间等。学校根据已有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灵活多样,能充分挖掘学校的现有体育资源,现在被大多数高校采用,这种形式不但符合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1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组织形式
(1)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以体育选项课、选修课和俱乐部教学3种形式存在[4]。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选修课和俱乐部这两种形式由于操作难度比较大,采用的学校不太普遍。这3种模式将学生定位准确,都是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这个核心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学生唱主角,即“运动参与”。教师定位于“牧羊人”“裁判员”的角色。(2)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上,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好了体育教师的授课内容,学生被动接受,体育老师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体育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按新《标准》,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推出是灵活的,既可以是传统项目的选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开设学生选学内容,如游泳、攀岩、户外运动等,还可以是有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项目,如安塞腰鼓、赛龙舟、马术、高脚竞速、蹴球、板鞋竞速、压押等。只要学生喜欢和愿意学,学校有条件开设,都可以开设为体育选项课。(3)学生对任课教师的选择。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要求。同一个项目有可能开设几个选项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对老师的认可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起来会很轻松自如,能很好地完成自己所选项目的学习。
1.2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特点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有以下特点。(1)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基础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保证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对比过去传统的无差别体育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自主性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2)学生满足自己体育需求的主动性。体育选项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教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学生有各种体育需求,比如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观赏的需求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转变角色,起到一个解答疑惑和引导的作用,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要什么给什么”,这是体育选项课和传统体育课最大的区别。(3)体育选项项目丰富多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千差万别,每个地方都有其优势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为地方学校体育选项课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宝贵体育资源,体育选项课应发挥地域优质体育资源,在了解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尽可能相近或相关的体育授课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体育需求,加强与体育教师的沟通,有利于老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高校体育选项课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途径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强调“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本”要回答的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我们关注这一问题。体育课选项课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使社会适应性充分发展为目标。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是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
2.1教师应创新观念,放低姿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它指明了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上的终极目标。和谐、融洽、友善的人际关系也会使人心情舒畅,师生在友好合作、互相信任和亲切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学习,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体育选项课上,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说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尊重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平等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和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体育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也不是被告,师生双方是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统一体,目标是一致的,没有不相互尊重的理由。在体育选项课上,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体育教师自身造成的。同时,受现代网络的影响,学生见惯了专业体育职业比赛,审美能力极强,教师自身的能力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学生心理上有失落感。也有体育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结果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出现抵触行为。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应加强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教师谦虚谨慎,大胆创新教法,采用多元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自身学习,带动和鼓励学生,师生共同提高,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2.2积极倡导“主动参与、团结协作、探索创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态度、动机、思维、个性心理,有着不同的发育程度,身体素质差异很大,锻炼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不相同,体育选项课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相应的组别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喜欢自己所学到的体育项目,有一种学有所获的喜悦,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体育选项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做好前期的社会心理准备。体育选项课应通过进行集体项目和创新趣味性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意义,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体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体育实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体育选项课的实践之中,才能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珍爱自己所学到的智慧,体验到一种学有所获的喜悦感。
2.3充分使用和培养体育骨干,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局面
体育选项课具有独特的组织性,组织难度较大,因此,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需要一些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让他们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加强自身的锻炼与学习,树立榜样,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体育项目的教学目标。另外,体育选项课项目内容复杂而细致,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其责任心和荣誉感。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和体育骨干之间的对练和示范及体育骨干负责分组练习是种效果极佳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首先锻炼了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其次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最后可以避免让体育教师事必躬亲,提高了体育课的效率。比如,在教学常规方面大胆放手,将器材借还、点名、热身活动、分组练习交由几个体育干部自己管理,而体育教师集中精力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使体育课项目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2.4教师“简政放权”,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在情感上是自尊、自信,养成对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表现在意志上是自我检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学生就像处于“被告席”上,老师像“法官”一样宣判学生成绩,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只看重分数而轻视能力的功利思想。消除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改革体育选项课的评价体系,开放体育选项课的评价系统。学生在期末结合本学期自己的收获和表现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对自己成绩负责,培养学生勤勤恳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态度,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改革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方法与标准,结合本学期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成长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体育选项课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3结语
创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方法很多,包括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体育教育者从自身做起,创新理念,尊重学生,积极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让学生勤于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什么还没有学到,自己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来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方法和途径,才能适应学生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要求,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作者:杨丹亚 单位:商洛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网.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演变和发展[EB/OL].www.csh.edu.cn/wtzx/index.html.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S].教体艺13号,2014.
[3]李立国.如何确立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21):107.
[4]刘春霞.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影响[J].教学域管理,2009(3):124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摘要:教师心理契约作为调整体育教师个体和高校组织相互关系的心理模式,与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适切性。本文论述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分析了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的机理,并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激励
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与根本依靠。科学构建有效的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是高校赢得优势与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心理契约是高校体育教师与学校之间心理联系的纽带,是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一剂良方。体育教师与高校间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契约双方职责、权利与义务的稳定;心理契约违背则会导致双方不信任,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因此,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探寻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是甘肃省高校人事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下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20世纪20年代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梅奥通过对组织氛围、人际关系、人性化关怀等非物质因素研究,揭示了心理契约研究的序曲。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雇佣工人与工头的一种关系,但未对此概念进行界定。Levinson等人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成“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和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强调双方关系的互惠性。Schein把心理契约界定为任何时刻都存在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并将其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并强调“心理契约有很大的力量,是行为的决定因素”。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学者们都认为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其内容可能包括千万个条目,很难全部罗列出来。目前大多数文献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和关系两个维度。在交易维度中,心理契约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型的交互关系,它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金钱来加以衡量,如工资、奖金等;而关系维度的心理契约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型的交互关系,包括长期的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和个人问题的支持等。国内学者朱晓妹和王重鸣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由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和发展机会三个维度构成,员工责任由规范遵循、组织认同和创业导向三个维度构成,他们认为三维结构更符合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特征。林澜和伍晓奕研究认为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一个多维构念:学校责任由生存保障、制度支持、资源支持、沟通参与、成长发展五个维度构成;教师责任由敬业守规、关心学生、科研投入、认同支持、活动参与五个维度构成。应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高校和体育教师之间的交互关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规范双方的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破裂会影响其工作满意度,产生失望情绪。因此,教师心理契约作为调整体育教师个体和高校组织相互关系的心理模式,与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适切性。
二、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的机理分析
激励是指组织创设满足组织成员各种需要的条件,确定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性措施,借助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来激发、引导、保持与归化组织成员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体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简单来说,激励就是刺激员工需求、激发员工动机、鼓励员工行为满足员工需要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过程。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就积极性而言,心理契约虽不是纸质契约,但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性,促使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消极性而言,心理契约违背则易导致教师的不满、愤怒、怠工甚或离职等情绪,并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发激励失效。心理契约在高校体育教师激励中的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心理契约符合高校体育教师的需求特点。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学历,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注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喜欢自主开展工作。他们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个人的成长。基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这些需求特点,常规劳动契约容易达成,比如完成课时量和科研工作量。而心理契约则可以把劳动契约中不能规定的管起来,如不坐班、较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和自觉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形象等。第二,心理契约能节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成本。书面契约约束了高校和体育教师的劳资关系,但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却能使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没有增加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也会主动的完成工作。这无疑会减轻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压力,节约管理成本。第三,心理契约能有效增加体育教师的凝聚力。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契约双方认为彼此向对方提供的价值是基本对等的,心理契约此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体育教师感觉到高校没有履行其在心理契约中的义务,从而会引起教师对学校的失望或不满,教师就可能会采取降低工作绩效、离职等破坏性行动,以获取个人的心理平衡。如果高校真正实现了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契约良好管理,会消除矛盾和冲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策略
范颖(2010)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了甘肃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交易责任,指的是高校教师注重具体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发展责任,指高校教师以更好地适应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维护高校的长远利益相联系为目的的心理期待;关系责任,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校建立广泛、长期的交互关系。本文基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以上三个维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的激励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基于交易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交易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高校要设计出一套公平的薪酬体系。公平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具有公平性的薪酬体系反映了高校对每一位教师工作付出的认可,能够让教师切身体会到耕耘就能收获的道理,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公平性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契约没能履行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即使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情况,高校体育教师也能依存于高校,认为自己仍是高校的员工,降低流失率。
(二)基于发展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发展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高校要拓宽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工作量的合理设置。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素质、高学历人群,普遍都希望评上教授职称。如果高校当中的职称评聘公开公正,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努力能实现,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工作中去。另外,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相当辛苦,设置合理的工作量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高校要积极采纳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工作量的合理建议,结合高校工作实际设置合理的工作量。
(三)基于关系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关系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维护好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和平级的同事之间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师大都学历比较高,对工作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而容易和上级发生冲突。如果领导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放低身段,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倾听教师的心声,真诚地去理解、关心教师,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就能够维持。另外,体育教师比较耿直,容易和同事起矛盾,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时间在草场或体育馆,平时见面机会比较少,因此领导要通过组织活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相互之间的沟通,并针对体育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调解工作,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
作者:李斌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Shein,H.,OrganizationalPsychology,Prentice-Hall,NewHersey,1980.
[2]朱晓妹,王重鸣.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科学研究,2005,23(1):118-122.
[3]林澜,伍晓奕.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39-44.
[4]范颖.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西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4):426-429.
[5]姜孔桥,巴图那生,吕波.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激励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2(12):85-86.
第八篇:体育文化建设与巴渝体育文化的融通发展
摘要: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体育文化互动发展可以充分挖掘高校体育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拓展区域体育文化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二者互动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区域体育文化传承渠道单一、覆盖面狭窄和互动机制不畅的实际问题,为区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内容奠定基础。在分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巴渝体育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二者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巴渝文化融通发展。
关键词:巴渝体育文化;校园文化;融通发展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边缘化。地方高校在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同时弘扬地方文化,促使地方文化广泛传播与传承也是其应有的职能。随着我国体育文化区域化的出现,体育文化传承与地方校园文化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成必然。因此,明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关系并探索二者融通发展的有效方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区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巴渝体育文化内涵
重庆巴渝文化的源头是产生于远古时期的巴文化。早在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就在巴渝境内繁衍、劳动,用勤劳和智慧开创了灿烂的远古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嘉陵江、乌江流域及长江三峡一带的巴渝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巴国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巴渝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巴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与体育相关的民间文化,具体来讲就是保存相对完好流传至今的一种民族舞蹈———摆手舞。这种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摆手舞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巴人在战争中所跳的“巴渝舞”;后来,汉高祖刘邦不但充分肯定了“巴渝舞”在战争中的威力,而且还命宫中乐人习之。古代巴人不但在战争中跳“巴渝舞”,而且还在重大节日、庆典、特别是祭祀活动中跳“巴渝舞”,这就有了从战争到民间活动,从“巴渝舞”到“摆手舞的演变过程”[2]。除此之外,还有富有地方特色的踩花山、竹铃球、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反应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积淀和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是值得后人探索和研究。
2区域体育文化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融入富有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符号是实现区域体育文化广泛传播的必由之路,也是丰富和活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高校体育育人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是彰显国家软实力提升区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有利平台发展区域体育文化是地方高校应有的职能,也是传播区域体育文化的有利途径。二者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展板、壁画等静态和动态宣传,既让学生了解民族体育文化,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实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区域体育文化走进校园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重要渠道。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学校内涵式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在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发展地方经济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功能。因此,创造性的把区域体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不仅能提升学校内涵而且发挥了传承地方文化的功能。巴渝地区历史悠久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很多传统体育文化经过挖掘与打造已经形成具有地方名片效果的优秀体育文化,而且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酉阳的摆手舞,彭水的踩花山等。(3)区域体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形成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区域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借助一定传播媒介结合现代信息工具全方位多角度结合才能实现二者互动发展。以区域文化为内容,以现代媒体为依托,以互动机制为保障,广泛传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渝体育文化,最终实现巴渝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区域体育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区域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特点,而地方高校除了具有育人功能外还具有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所以,汲取传统体育文化精华发挥地方高校优势不仅能实现高校育人功能更能实现传承地方文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3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体育文化融通路径
第一,建立合作机制,拓宽传播途径,扩大巴渝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巴渝体育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富有地域特色的巴渝体育文化逐渐边缘化甚至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利用地方高校这一有利平台通过一定渠道对巴渝体育文化进行整理和宣传,让巴渝体育文化深入校园且广泛传播?如何把巴渝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和学校体育开展融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巴渝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必须与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利用自身有利资源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校园广播、校内报刊、学校体育运动会等拓宽传播途径使巴渝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第二,充分挖掘巴渝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将巴渝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计划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学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整合、开拓、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成为学校资源成为一种必然[3]。借此机会,深入挖掘巴渝体育文化内涵,地方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有利平台营造校内、外体育文化氛围,利用民族节庆、体育运动会、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巴渝体育文化活动。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相互补充和发展。第三,建立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开发校本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模式在国内部分高校已顺利实施且取得一定成绩。但纵观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多数局限于民运会的几个项目,如高跷、板鞋竞速等传统竞技项目。而专门针对区域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高校几乎没有。而建立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不仅对区域体育文化传播和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
4结论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二者的协同发展不仅对地方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承和发扬,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也有积极意义。实现二者共赢的长效机制并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发展。立足现实从长远出发才能使区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才能使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作者:刘培星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万亿,旁国栋.“巴渝文化概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21),6-7.
[2]戴伟,李良品.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8.3:224-225.
[3]汤立许,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9(28)576-577.
[4]雷扬,地方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发展研究[J].新闻传播,2009,(12).课题成果KETICHENGGUO
- 上一篇:体育普修开展拓展训练的困境与对策
- 下一篇: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