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体育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4-06 08:48:38

导语:高校学生体育教学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学生体育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素质培养

摘要: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这一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创新素质培养的含义,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素质

1前言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更需要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工作。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就是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当代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质的锻炼,更要能够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和职责,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响应教育改革与创新和号召,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积极创新和发展教学方式与手段,革新教学理念与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创新素质培养的含义

结合国家教育部门对于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方针,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满足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要能够全方位的进行探讨和研究,将体育课堂教育和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高校应当坚持素质教学的理念,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上要能够兼顾体育锻炼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创新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操作能力。高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要能够紧贴实际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需求,培养学生创造性、开发性思维,灌输学生积极探索与研发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3.1变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原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体育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将创新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严格遵守下列几点,首先是探究性原则,探究性思维是创新素质养成的基础,要能够通过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上课欲望,培养探究性思维。其次是动态性原则,在日常体育的技能与知识教学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动态性研究,深化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意识。除此之外还包括合理性原则,合理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想法及时的进行讲解和分析,通过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后还要关注个性化原则,要能够突出学生个体的特性,突出个性化特点,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2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变革高校体育教学方式

发散性思维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是指通过所获取的资料信息,能够全方位的进行理解和分析,多角度的进行考虑,能够创造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克服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倡导学生开阔创新,实施民主教学,避免使用落后的填鸭式教学办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发挥和创新。结合现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教学的方法来看,主要的教学方式包括一下几个。首先是问题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思考与探究培养创新素质。其次还有发现式教学方法,通过布置具体任务,交由学生探究与发现,找到事物的本质和任务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上的按理讲述,使得学生能够有实践性体验,获得更深的感悟和看法,观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素质。

3.3针对高校体育课程安排与教材内容进行变革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素质培养与体育课程的安排以及教材内容的设置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合理的授课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有着莫大的作用和效果。因此,要能够结合现今高校体育课堂的现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水平,确保创新素质教育具备良好的基础。还要能够积极变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将重视技能转化为重视素质教育,善于借助体育课堂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能够积极满足国家与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全方位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能够关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张明德 单位:黑河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佳悦.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4).

[2]刘小花.我国高校体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综述[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3]闫艺,毛淑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4]毛淑芳,闫艺.在体育兴趣选项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J].四川体育科学,2007(01).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的促进作用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跟踪测试法,对内蒙古大学生体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耐力素质和速度灵敏类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内蒙古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满意度不高,主要反映在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几个方面.最后,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把科学有效地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其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近年来,大学生的耐力、速度、弹跳、柔韧等身体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这与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较少关系密切,在体育课学习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被动参加体育锻炼,而在没有体育课期间,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所以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跟踪测试,对内蒙古大学生体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内蒙古五所高校一年级正在进行体育课学习的5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当面发放,随即收回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93%.问卷收回后运用Spss20.0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同时,对465名学生的800m跑(女生)、1000m跑(男生)和立定跳远两个反映身体耐力素质和速度灵敏类素质的项目,在体育课学习前和体育课学习后分别进行测试.通过对学生体育课学习前后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的促进作用和效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内蒙古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由表1可知,内蒙古大学生有时间时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占83.66%,而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的只有18.28%,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30min及以上的只有19.78%.可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近20%的大学生建立了经常锻炼的习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较多,上网玩手机现象也比较严重;二是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忽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身心价值观,学生受重智轻体的传统意识的影响,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2内蒙古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前后的体质变化对回收有效问卷的465名大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跟踪测试,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前后的体质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新学期开始时,男生1000m成绩的平均值为219.77s,立定跳远成绩的平均值为2.17m;女生800m成绩的平均值为240.03s,立定跳远成绩的平均值为1.68m.经过一个学期体育课的学习,学期末男生1000m和立定跳远成绩以及女生800m和立定跳远成绩都有所提升,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耐力素质和速度灵敏类素质[1]的提升有促进作用.2.3内蒙古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满意程度由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满意度不高,有超过30%的人对体育课程不满意;有69.46%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设计持中立态度,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满意度仅为13.98%;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为34.84%,这与高校学生能否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大学生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满意度低于20%,多数人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满意度为一般.内蒙古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虽然都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定性与定量的权重有很大差别,大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环境不太满意,这与在室内体育馆上课还是在室外体育场上课有一定关系,与体育器材设施的新旧及是否够用也有一定关系.大学生体质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看待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质促进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学生改变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2],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促进自身体质提升.首先,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是促进学生体质的有力支持.与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相比,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自由度、灵活性、广泛性、多元化的特点[3],更是中学的应试体育所不能比拟的;其次,学生体质提升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大学生的体质会有所增强.大学生体质上升会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有利于高校体育以更大的勇气和实力面对社会的关注与家庭的期望,从而有更多的余力来探索体育教学的微观与宏观走向,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另外,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远非只是强身健体,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社会化技能、缓解身心压力、减轻现代化的焦虑等方面都大有益处.在体育运动或者竞技比赛中,他们可以通过团体活动学会合作、协调、沟通等品质,在对待体育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上,他们可以学会理解、灵活、坚强等品质.这些素质看似与学习和工作无关,却是一个优秀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保证一个人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正能量,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几点建议

高校体育教学加强对大学生体质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体育教学,二是课外体育锻炼.在构建体育自主高效课堂上,可以适度调整学生的训练强度,在体育技能学习上,将模拟学习与实际训练有机结合,促进体育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1)构建自主高效的体育课堂.与中学生不同,大学生的身心发育趋于成熟,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课堂设计与活动安排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适度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考察体育活动的场地,根据活动场地自主设计站队,自行分配活动区域.教师给学生自由活动的规则,也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4],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会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构建自主高效的体育课堂.(2)唤醒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手段多元化,训练项目多样化,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单调乏味,教师不妨整合教学方法[5],将体育理论的讲解与训练动作的示范结合起来,也可以将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用图片重点展示与强调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多次演示对接受者形成记忆刺激,加深记忆;还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作为教与学的反馈.将生活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整合体育信息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从人生的角度走进体育,把体育学习与人生思考有机联系起来,让体育教学影响生活、服务生活,并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生活化,生活体育的常态化.(3)激发参与动力,扩大体育课堂的全员参与性.现阶段一些大学生上体育课为了挣学分,为了拿奖学金,锻炼目标不是太过功利化,就是过于模糊化,导致高校体育课程的缺席率较高.不少大学生逃课,或者在体质测试中请人代为测试,这种行为不但违背了诚信做人的本质,而且严重扭曲和削弱了体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激发体育课堂的参与动力,扩大体育课堂的全员参与性,不但要加大学分的比重,使体质测试与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荣誉挂钩,更要从体育课堂的开发、体育资源的整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着手,切实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体育课堂成为全员参与的自主高效课堂.(4)探索思维张力,提高体育课堂的智力竞技性.现代观念下的体育教学,不但注重身体的锻炼,而且注重心灵的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课不但是身体的全力参与,而且是头脑的参与.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之所以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热情不足,除了相关的硬件配备不足之外,还有体育课堂的凝聚力不够.缺乏科学理念引领的体育课堂往往沦为简单的教师讲解、示范和分解,以及学生体质的简单模仿和反复训练.这种极少有智力探索与思维张力参与的体育训练活动,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体育课堂在身体耐力、速度的比拼之外,缺乏头脑知性的参与,缺乏智力竞技性,最终影响体育课堂的提升,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质的培养.(5)营造丰富多彩的锻炼空间.很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迫于应试的压力,被动接受固定的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而一旦上了大学,接受高等体育教学时,因为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有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增反降,体质逐渐下降.体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体育课堂上少数体质项目的训练,难以真正落实培养高校学生体质素质的目的.因此,将高校体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课堂学习与课外运动相结合,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

作者:苏海滨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永莉,苗金凤.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干预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实效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88-89.

[2]周辉.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7):95-97.

[3]孙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1-23.

[4]曹勇.浅析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2):123-125.

[5]朱继华.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谈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途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64-65.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分析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入改革,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总体来说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尤其是体育教学受资金、设备与产地配置的影响,其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学生的整体要求。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导向,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促进高校实现长期稳定的教学。因此,本文将从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主要是各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严重不足、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信息途径、缺乏必备的体育场地与器材配备、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互联网技术与体育教学结合点有待突破等,并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加强人力资源、资金、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建设,以信息化为导向切实优化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加快资源共享、促进其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教学目标;资源共享

随着高校不断深化改革,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化时代下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其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的训练,促进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断深化改革,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呈现,切实提高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为进行现代化、系统化与整体化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坚持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体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合理利用多煤体枝术和因特网,加强对体育教学管理方式、工作模式与学习方式等的创新,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思想、教学方祛和教学手段,为高校体育教学产生其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体育教学信息化机制,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远程教育,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信息录入等各个方面切实实现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共享。

1.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现阶段,各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严重缺乏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教学投入力度不足与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受限,体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严重不足。一方面,高校缺乏专业的网络维护人员,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切实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主要是高校对体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没有多媒体教学的场馆或运动场所配备为支撑,将严重影响多媒体设备对体育教学的适用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先进的体育教学信息化手段,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态度有待进一步深化,根据相关调查,部分农村高校受经济的制约采用体育教学信息化手段的比率相对来说较低,没有充分结合高校学生与场所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体育网站,导致其无法对高校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成绩、考核、训练等一体化的管理,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服务与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多元化课堂的引导下,其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无法适应高校新环境、新挑战。1.2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信息途径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对体育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传递与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加强其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体育教学提供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但是,现阶段,高校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观念不强,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每个环节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在不断更新,互联网发展为体育教学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形势,在新形势、新环境与新挑战下,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信息途径,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教育手段与方式,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无法充分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末来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行为;另一方面,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力度发挥不够,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需要依靠其进行合理的指导纲要,但是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设置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其课程资源的有限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教学方法与课程建设也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导致多媒体授课系统、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等无法与体育教学进行结合。1.3缺乏必备的体育场地与器材配备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中都引入了信息化教学,为教师和同学配备了带有互联网的电脑,也在高校开通了数字化图书馆,虽然高校逐渐加大了信息化硬件设备方面的投入,但是在体育教学上多媒体教学功能的投入明显不足,缺乏必要的场馆设置,相应的体育多媒体教学课件库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体育网络教学资源,使得体育教学媒体素材库、教案库与课件库等严重滞后于发达地区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以学生个性发展与特点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能单纯的以体育训练与技能为导向,导致高校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步骤,没有充分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其精心选择和设计体育课程网站,关于相应的学习与训练网站开通较少,在一定的时间没实施远程体育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1.4体育教师现代信息化技术掌握的能力有待提高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是促进信息化教学步入成功的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体育教师出发,但是,现阶段,各高校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化体育教师,有的高校体育教学甚至是文化课老师兼任的,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信息化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体育教学质量。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缺乏现代化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与掌握信息的基本能力,如果不能明确信息化建设的要素构成与基本的信息素养,就无法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为切实提高体育技能、进行体育训练提供保证,也不能引导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建立终身学习和体育的意识;另一方面,不利于高校知识创新,在信息化环境下体育教师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行为,对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力较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积极应用计算机、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体育教学,这不仅增加了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度,也无法发挥其引导作用加强学生各方面技能的提升。

2.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有利于以更加精确的方式分析与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也有利于以更科学的方法进行学生体能监测。首先,高校体育教学因学生规模庞大具有一定的难度,其相应的管理与体育运动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强大的数据分析支撑,信息化时代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其他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的加快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体育训练与体育管理的效果,加强体育教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的能力,充分发挥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的储存功能,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训练和机能指标进行存储和备份,以计算机技术为依靠切实帮助体育教师明确体育运动指标,准确判断同学的体育训练水平;其次,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活动与训练的知识更新,通过同学与统一的网络管理方式及时反馈有效的信息,从而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切实提高其运动成绩;最后,在信息化建设中建立科学的体能监测,通过计算机处理及时反馈出学生体育训练信息,了解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训练负荷,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对运动训练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分析,为体育教学达到科学的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环境。2.2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合理制定运动训练计划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坚持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首先,需要对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素质进行判断,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明确的训练目标,以健康训练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体育训练活动,定期实施并进行检查与评定,保证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有序进行,寻找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体育教学的切入点,加强信息化管理与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其次,针对体育教学建立一个数据库,将不同阶段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其高校体育教师的分析能力,从数据库统计中分析并解决问题,加强每名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计划;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指标,将高校学生体育比赛成绩、素质指标与心理状况等数据录入,进行有机的组织训练,通过不同阶段同一学生的情况进行平行分析与对比,量身制定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训练目标与训练计划,为切实提高高校学生运动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2.3将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管理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体育管理的信息化模式。首先,加强对高校体育管理科学发展的认识,以科学化的方式对体育教学数据进行信息处理,合理规划体育教学管理内容与管理模式,促进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站在同等的位置,以公平的地位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的广泛面,切实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与体育教学工作效率;其次,以计算机储量为载体,提高高校获取学生体育运动资料的速度,大大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解决工作时间,加强体育管理各方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比如高校所组织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合格标准与学生体育资料文档等,真正实现体育管理上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最后,避免体育教学中具体工作的单调重复,在合理规划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提升对田径运动会工作开展的效率,加强报名准备、编排程序册、成绩记录、统计总分的分析,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考虑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学管理等软件系统,提升体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与现代化。2.4以信息时代为背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信息化时代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培养,需要突出信息化建设的开放性和空间性,加强信息体育教学对高校的引导,主要是要坚持以信息时代为背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一方面,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引导体育教师专职专责,在体育教学事业的道路上全身心投入,从而不断更新与丰富自身的信息化知识,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充实自身的体育技能,以主体思想站在时展与经理进步的前沿;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培训,引导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以精干的体育教师队伍把握时代脉搏,真正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体育教学贡献力量。首先,需要更新体育教师的教育学观念,以时展与信息化建设为象征,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其次,培养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信息化设备更新现代化知识,合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为体育教学探索出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最后,加强高校学生信息化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挖掘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学习制度与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实现高校全面育人的目的。

3.结论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限制,全方位、多角度渗透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合理规划高校体育管理机制改革、提升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加强体育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虚拟网络技术的作用,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合理制定运动训练计划,将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管理有机结合;以信息时代为背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综合这些方面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现代信息化资源的潜能,为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构建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切实实现信息化体育教学管理。

作者:陈欣 陈雷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自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2(02).

[2]陆敏.对无锡市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自然科学版),2011(6).

[3]张光忠;范先锋.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2005,39(05).

[4]丁立刚.基于”数字奥运”理念的体育信息资源与整合与利用[J].南京体育学院(社科版).2009(02).

[5]刘孝文;金胜勇.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述评———对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05).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关系之我见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当前必须有效继承的文化体系,目前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载体,使得我们很难有效继承这一文化形式。而通过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势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有效开展,同时也为茶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帮助。而想要将茶文化充分有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有效剖析两者关系,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帮助。本文拟从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关系的各个视角入手,结合多层次分析,从而为两者关系的具体内涵进行体系化剖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茶文化;关系融入;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是从教学活动到具体实践的“最后一站”,因此,其需要完成教育学生,对接社会用人的具体职责。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如何才能做好高等教育工作。随着现阶段教学环境不断变化,当前我们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我们充分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实质性改革。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始终都是重要载体。随着全球融合不断加深,以英美文化为主的文化成为全球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而缺少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1传统茶文化———高等体育教学的补充与发展

在高等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相应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打破以往的“操场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体育技能和理论,同时也要形成充分的文化内涵。如今整个教学活动发展不断成熟,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各学科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文素养内涵。从以往高等体育教学开展情况来看,由于缺乏以茶文化为内核的传统文化的融入,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从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实际看,很多学校都构建了相应的体育教学体系。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多是通过教师集体组织学生学习某项运动项目来开展。但从整个体育教学开展的实际上看:首先,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目前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都是统一教材,而事实上,不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并不一致,但目前基本上都是“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因此很难达到体育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其次,使用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范围比较狭隘,内容较为单一,很难起到将学生学习与思想提升相融合的目的。随着高等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升,如今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注重整个教学的人文内涵和综合价值理念的充分融入。最后,整个教学体系中,多数体育老师只是一味开展课程,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全面融入。事实上,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那么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同时整个教学活动也是失败的。客观的讲,我们的茶文化体系中,容纳了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因此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其势必能有效解决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系列客观因素,所以现阶段我们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过中,通过充分融入茶文化元素,将茶文化中极其优异的内容与体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融入茶文化元素,无疑是对当前整个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其不仅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补充了相应的资源和素材,同时也为学生补充了继承和创新茶文化知识的途径。融入茶文化的体育活动,充满了乐趣和观赏性,所以其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茶文化的融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有效补充。因此,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茶文化是整个高等体育教学体系的补充与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平台———有效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重要阵地”

实际上,目前我们在学习和传承茶文化过程中,是不到位的。现阶段,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茶文化缺乏合理的导入机制。茶文化是一门体系化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了茶叶知识以及茶叶生产、茶道、茶礼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而且其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规范和文化内涵,如果将其单独开展一门课程,不仅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在方法、渠道和资源上都极为缺乏,学生很难对其形成有效了解。因此,需要寻找到将茶文化有效融入的机制。只有寻找到合适、恰当的平台,才能为茶文化内涵的融入提供基础。相对其他学科来说,体育教学是一门充满实践元素,同时也是富含各种变化的学科,并且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心态,因此可以说,将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教学相融合,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通过将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的茶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进行有效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而且将茶文化知识有效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过程。通过开展茶文化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相关心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所以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重视融入茶文化知识,是从学生培养实际要求所出发的。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状况来看,依托的是课堂这一形式,其素材单一,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要求。随着教学理念日益成熟,这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与缺点更加明显,因此,选择合适的渠道,将文化资源有效“引入”其中,就极为关键。目前随着高校体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涵盖课堂内涵的教学体系,因此其就成为传播茶文化的“有效平台”。如果能有效将这一平台建设融入到茶文化教学当中,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知识,同时也能有效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可以说,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整个茶文化的融入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将这一系列平台与茶文化教育相融入,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素材。高等教育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因此我们在开展高等教育时,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要有创新意识,所为创新,就是突破以往的各种限制因素,通过互相融合,实现最大价值。通过有效融入和促进,从而让整个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文化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阵地”。

3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融合共促、深度发展

经过长期成熟发展,如今茶文化中包含了文学、艺术、音乐等多种内容,因此通过有效继承茶文化,能够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重要帮助和前提。同时在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充分完善体育教学的形式,还要有效补充其中的不足,也就是完善整个体育教学的文化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看,想要从根本上构建茶文化与体系教学的有效融合,就必须让茶文化体系有继承,有发展和创新,茶文化体系实际上是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其发展也需要载体。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和课堂就是关键因素,只有开展体系化的教育活动,茶文化才能被有效继承。而总的来看,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知识,能够有效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同时也为茶文化知识的检验与发展提供新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知识也得到了有效丰富和创新发展。因此,总的来说,体育教学与茶文化之间是互相融合、共同促进的。高校体育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只有学生形成必要的体能基础,才能有效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因此重视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但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状况来看,由于整个体系中,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参与性,还是教学的实效性都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如今我们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融入相应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解决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茶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内涵,决定了我们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学好、应用传统茶文化提供重要支撑。实际上,当前高等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变化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而融入茶文化,无疑是整个高等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要求。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其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其中包含了一系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融入茶文化教育,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茶文化教育中所包含的丰富全面内容,将有效启迪学生成长,从根本上推动学生全面成长,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高等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丰富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教学元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服务整个教学活动,才能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提供重要基础。

4结语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无论是文明机制,还是文化艺术,都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中,围绕社会生产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文化产品,茶文化就是典型代表。随着全球文化激荡、融合持续提升,如今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失衡,整个传统文化缺乏实质性传承。因此,对文化继承和发展来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寻找到继承和发展的载体,通过有效融入,不仅有效助推整个文化实现综合发展,同时也为我们优化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形式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者:张海雷 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俊辉.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3(5):76-81.

[2]宋浩.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体育世界,2013(13):58-62.

[3]彭仁兰.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之我见[J].当代体育科技,2014(3):125-129.

[4]吴云.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4(14):91-96.

[5]黄秋玲.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做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5(8):325-329.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总结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在教育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更好实施德育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研究;回顾;展望

1高校体育担有德育之责

体育是教育的载体,体育教学具有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大学体育教育能很好地给学生的德、智、体以及心理品质带来积极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体育中的德育教学具有思想性、行为性、主动性,让理论中的德育转化为实践,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整合学校体育中的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的未来走向[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社会适应目标提出:学生“应具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另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制定也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出发点之一。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在新形势的逼迫下,应将德育理论知识落实到行为道德上,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与合作、探讨与钻研的能力,培养他们责任心、耐心、合作与竞争、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

2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不足之处

2.1德育目标较为泛化受“社会本位”教育观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德育目标的确立往往忽视对作为完整人的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关注,以社会价值导向为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以此衍生出来的德育目标体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容易成为一种空洞、抽象、难以落实的口号[2]。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目标的确立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体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以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为主导的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颇为多见,如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一些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观的德育往往被忽视。在我国德育课程中,德育目标被理想化、政治化,较少考虑西方价值的侵蚀、社会主流价值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德育目标尽管很美妙,但过于理想化,高、大、上的姿态使得其很难成为现实,学生对照目标找不到自信,放弃高标准要求成为必然结果[3]。从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可以看到,要大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心”,还要求人们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悉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既学到学科知识,又接受德育引领。而实际教学当中,对于学生主体德育需求的忽视,难免造成德育教育目标的虚无。2.2德育内容相对空洞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学校存在着一种倾向——政治思想教育等于德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方面,都有具体的措施和目标,而且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对德育内容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虽然对体育教学中德育目标有明确要求,但缺乏具体的教学设计来支撑目标的实现[4]。政治思想教育虽然重要,但不能取代德育教育,而且在内容安排上,也混淆了政治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界线,这使德育教育难以实施。目前,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在学校教学中得到提倡,但在体育课程中却没有落到实处,也就很难体现出其中的内涵,达不到一个好的效果。2.3德育方法比较简单在德育教育方面,我国一直重视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以单纯说教为主,方法单一、陈旧、枯燥,灌输教学是最为简单、快捷的途径,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建构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通常是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奖惩法等一些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预期效果。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时只强调和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少关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参与性,设计的德育目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节,学生成了教学的被动体,在体育课中缺乏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压抑,德育的任务、目标就难以落到实处[5]。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体验教育,仅仅传授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运动,将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密切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方法的创新。2.4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中缺少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较为复杂,目标不明确、内容不清晰、难以操作,导致教师轻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平时上课虽有普及道德教育,但也只是讲讲大道理,造成学生“光说不做”,做时也无能为力。体育课的评价呈现粗线条现象,如:“从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表现,分析教师在课中是否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能否根据教材内容因素,向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美的情操。”这种概括地提出“观察”和“主观意识的分析”,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对德育功能轻描淡写,既没深度,也没量度,缺乏真实感[6]。这不仅对教师的德育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也让学生形成了观念上的偏差。可见,建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极其重要。

3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对策

3.1高校体育德育应有的观念我国学校体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大家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解决难题的基础。首先,要加强学校各部门以及相关教师、管理人员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管理协调组织机构,并成立由学校领导主抓,教务处、团委、德育教学单位相关领导参加的德育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实践教学的指导、组织和协调教学。其次,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建设,提高课堂德育教学质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德育实践,以达到完善自我、修养身心、服务和优化社会大环境的目的。3.2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应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课程本身的发展规律,应具表现性、体验性等行为性和非行为性的目标表述。表现性目标可以是模仿性,如能够坚持完成武术套路动作;也可以是创造性,此类目标表述的行为动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创编”武术套路、健美操队形、动作编排等。体验性目标主要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这种目标指向主观的、难以量化的学习结果,如体育课堂教学中团队合作的氛围,同学、队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等,也可描述自己长跑过程中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身心疲惫、想要放弃,但依然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在取得优秀成绩后心情的愉悦,这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升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义务感、耐心、自信心、合作与竞争、团结一致的精神。3.3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优良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依靠书面知识的灌输传授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自我选择、自我体验、自我内化的过程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品质。德育教育的内容可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常规教育,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活动性和思想性强等特点,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得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3.4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教学方法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等特点,所以比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注重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德育教育工作具体化、实践化,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机会,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学生接受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会潜在地获得思想教育,体育教师需要适时点拨,以提升或放大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3.5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净化思想、规范行为,改进体育教师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体育教师教学中德育工作效能和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标准。合理的德育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体育教师德育教学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教学的德育时机把握等进行评价。学生德育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情绪、情感等表现,结合访谈结果或者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建立完善学生评优、评奖体制,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统一来实行评优、评奖学生申报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有利于受教育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作者:李迪 卢伯春 单位:江苏省镇江丹徒区实验学校 江苏省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卢伯春.“多维整合”:学校体育中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5):95-99.

[2]杨晓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朱军.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探索[J].教学参考,2010(6):4.

[4]马姣.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院,2010.

[5]胡兆蕊.高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华章,2012(24):222.

[6]李梦义,王向东,马宝玲.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6):62-65.

第六篇: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互动模式的思考

摘要:师生关系一直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文章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内涵,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改进的举措,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校;师生关系;互动

1.前言

自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弊端、漏洞等问题逐步显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彼此间愈发凸显的矛盾和争端迫使教育部门积极转型以配合时展。如何探求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活跃互动的效果,是面临当今严峻的教育转型挑战下的关键点。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中长期被忽视的体育教育亦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才能谋求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本文以当今教育改革现状为出发点,针砭时弊、有理有据,并结合教学模式的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2.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内涵

2.1良好的师生互动是高校课堂进行的基础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间的单一的知识输出模式,动摇了教师在教学上绝对的领导控制地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自我选择权和领导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判断思维模式。在新型的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核心。教师通过一定的思维引导,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控,而学生参与其中,按照自己的思维发展模式,在一定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理解和思维发散,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参与课堂,把握整体步伐,使得知识更好的融会贯通。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因其排他性和武断性,严重阻碍了知识的有效传输,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与嫌隙。赋予教师掌控全局的职能,使得学生在单一的管制措施下,被迫的接受“填鸭式”教育,教师成为了绝对的权威代表和知识领导,阻碍了学生个人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本应是最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体育教学,因为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变得压抑且乏味。体育课开设的初衷是为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有更多释放天性、解放身心的空间,而这种独断的教学模式原先预期大相径庭,因此对师生互动模式课堂的推广势在必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互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础。2.2必不可少的人文关怀是师生互动的催化剂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回忆起教师,几乎是严厉、冷酷、不近人情的代表,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教育中严重缺乏必不可少的人文关怀的短板问题,而真正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对人个性品质的塑造,并不是仅仅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冷冰冰的教学体验就能达到的,更多的是出自于内心的关心和爱护,人文关怀和身心爱护则是实现师生良好互动教学的催化剂。师生关系是学生阶段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对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皆是学习的楷模,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自觉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用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和对职业的不懈热忱对学生的身心职能进行疏导和指引。而体育教学因其相较于文化课更多的自由性和互动性,对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教师可以开展小团体教学,教师成为活动小组的一员,借此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并积极融入到学生组织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感,薄弱阶级化观念,在建立彼此沟通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运动合作共建,了解学生对于该门课堂的真实想法和课后感受,在尊重学生真实想法的基础上,对课堂结构进行更加人性化的改造,使得课堂教学真实服务于学生,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好友,以人文关怀建立亦师亦友新型合作关系,促进良好师生互动模式推行。2.3多向性互动交流使得价值观和谐统一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一位,而学生却形形色色、想法各异,在更加多变性的体育教学中,观念的不一致而引起争端的问题尤为突出。相比于更加稳定务实的教师,处于人生上升层次的学生,在这个关键的当口,往往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和特立独行的做事方式,价值观的不同使得师生关系出现断层面,即所谓的代沟,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彼此交流间的差异问题,将导致师生矛盾激化,教师认为学生不可理喻,学生则认为教师顽固不化。因此,想要保证良好的师生互动,在彼此交流中相互倾听、求同存异,尽量将价值观的差异化降低到最小必不可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要做到众口一致是不可能的,教师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协调大众,用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不随意批判也不任意苟同,对学生认识的偏颇加以指正,思想的创新上进行尝试性的鼓励和支持,保证每一个人个性上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要让自身教师的地位走下神坛,真正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计划,更好的配合教学工作实行。以一对多,求同存异,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使价值观趋于和谐统一。

3.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改进的举措

3.1摒除传统教学思想弊端在中国的教育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从侧面反映了我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尊师重道的思想固然没错,但是对教师的过分尊崇甚至深信不疑则影响了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这种略显极端的想法在当今教育界依旧根深蒂固,这成为了教育改革迟迟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思想根源。由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教师理所当然的忽略了和学生的基本交流,成为了绝对的权威,很多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输入,压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课堂成为了教师耀武扬威的场所,知识成为了禁锢学生天赋的囚笼,我们缺少的不是对教师身份的尊重,而是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平等地位。教师作为教育的推动者,肩负着以知识服务学生个人发展的使命,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对学生采取压制教学已经习以为常,学生个人观点和想法被视作无物,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酷刑”的高压态势,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大相径庭。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并发展引导学生个人魅力的提升,对其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创新思维尊重并支持,谋求平等对立的师生关系,摒除长期存在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思想陋习,以求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3.2情理交融式人文教育作为关乎个人一生发展轨迹的职业,其职业肩负的重大使命使得对教师的考核至关重要。在大多数在职教师心目中,选择这门职业更多是出于养家糊口、谋求出路的目的,而并非出于育人成才的理想和教化众生的热忱。教师职业操守和责任心的缺失,使得温情脉脉的教育事业变质为达到自身物质需求的工具,学生也成为了教师不折手段获取利益下的牺牲品。真正的教育并不是通过条条框框的束缚戒令,将乏味艰涩的知识冷冰冰的强行塞给学生,而是以人力温情的引导和舒展,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展现给学生。教师对职业规范认识的功利化、价值观的扭曲,使的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效力,去设计并参与到课堂,草草应付、潦潦收场,一节课下来学生索然无味、毫无所获。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是工匠,学生则是他们的作品,作品的好坏取决于工匠的认真程度,而一件真正有灵气、有质感的作品的造就,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为关键的是呕心沥血的情感投入,情与理高度和谐统一才能铸就精品。体育课建立的初衷就是为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所服务,在这门迫切需要教师高效参与度和行动力的课程上,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考量和教学目的的强化更是重要。只有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以积极的心态和高昂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将知识与关怀和谐并铸,推进情理交融式互动教育和谐发展。3.3万象思维协调发展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双向性的,既需要教师的知识函授,也需要学生的接受理解,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的前提基础是彼此理解沟通,这需要优质高效的师生互动交流才可达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并不是绝对的权威,新观念、新点子的提出也是使教学结构调整合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班级开拓一片建议栏,每人每天轮流写下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教师择取其中重点,在班会上进行全班讨论,使民主和自由分配到每一个学生手中,达到对前期教学结构进行改进的结果。教师个人思维的局限和独断可以由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加以拓展丰富,学生多元思维的偏颇和分散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化的引导和整合更加富有实用性,使得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更加优质的为学生长远发展所服务。双方观点的融汇和碰撞、彼此思想的探讨和甄选,让学生在拥有更多的教学主权的同时,无形提高了个人决策力和把控力。以师生间的合作拉近关系,在共同协商中求同存异,尊重个人的独立性,给学生个性的施展提供了可行性平台。以双向性传播为载体,以彼此沟通尊重为桥梁,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万象思维和谐一致,最终为新型师生互动模型服务。

4.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促进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日趋严峻的教育形式,对于教师而言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要以构造平等民主式师生关系为目的,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情理交融式人文教育,引领多元化思维发展。只有“以生为本”,在人文关怀下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化体系,让教育回归本质,在互动中求同存异,才能更好的探索新时代改革战略的核心所在,并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作者:牛国胜 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孟青.论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

[2]李吴磊.试析如何构建高校体育教学互动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6).

[3]熊光.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3).

[4]赵孟君,李祥红.浅析高校体育课堂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1)

第七篇:体育教学中太极拳的推广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太极拳的推广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入太极拳,是太极拳推广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青年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太极拳的内涵,能够增强自身体质、利于劳逸结合、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太极拳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阐述了太极拳对学生的益处,还对如何加强太极拳在高校教学中的推广给出了笔者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太极拳;推广

太极拳作为我国民族武术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关注与喜爱。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强身健身,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有效彰显民族精神。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员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及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及文化底蕴,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加强太极拳的推广对学生的作用

太极拳不止是老年人的一种运动方式,它对于所有人都很适用。太极拳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作用也很多。它能够使呼吸平缓,让血液能够平缓的流向身体各处,使物质和能量进行交换,让身体的微循环得到扩张,改善身体内部循环,还能够预防身体疾病。1.1增强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疗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独特的运动,所以太极拳有健身养生的功能。“一动无不动”是太极拳的特点,在练太极拳时,做每一个动作的同时,能够刺激身体内部各个组织器官,激发身体内部器官在生理等各方面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太极拳类似于一种自我按摩,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会对全身上下上百个穴位进行牵拉和挤压,有助于疏通经络,加强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对青年学生来说,太极拳也一样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能够缓解各个器官的退化、健身、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缓解人的自然衰老,陶冶情操。与此同时,还可以渐渐让学生舍去心浮气躁,能够沉静下来,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事情时能够不骄不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在待人方面能够谦和恭敬。1.2有助于学生文化课的提升新时代对青年学生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多年,其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文化、身心等各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担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任。太极拳对高校授课的场地、器材等基础设备要求较低,不论人员多少、场地大小,都对正常授课毫无影响。对一些刚刚建校,设备不完全的高校来说,太极拳教学能够保证教学进度和授课的完整性。1.3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太极拳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前,有许多学者做过相关的测验,针对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做过检验,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果。通过广泛的采样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普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并且发现,练习太极拳的时间越长,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太极拳对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心理问题都有有利的影响,说明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有利。

2如何加强太极拳在高校教学中的推广

2.1丰富学生对太极拳的了解想要在高校中推广太极拳,首先要给学生普及有关太极拳的历史,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在中国传承,有上百年的历史,结合了许多名家的拳法。想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对中国体育运动的推动,就要从了解太极拳的历史开始。了解太极拳的历史,对在青年学生中推广太极拳,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要给学生讲解太极的内涵,太极拳是我国武术、艺术、气功的完美结合,被称为“国粹”的太极拳结合了多部武学、传统哲学的经典著作,又吸收了许多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通过学习这些太极拳的内涵,学生对太极拳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太极拳的推广和发展。最后还要给同学们介绍太极拳的实战案例,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增强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吸引学生,让太极拳能良好的推广。这些都是学习太极拳必要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好的学习太极拳。2.2开展多种课堂学习模式在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项目,其实太极拳对各个年龄都有益处,学习太极拳不分年龄。太极拳通过影视作品等方式渐渐被大家熟知,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太极拳的推广做了良好的铺垫,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通过让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历史、知识内涵来让学生了解太极拳,明确学习太极拳的原因和传承责任,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和推广太极拳。然后通过给学生观看一些影视作品,向学生展示太极拳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接受太极拳。最后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实战演练,学生间两两对抗,来掌握太极拳的拳法技巧,增加太极拳课程的趣味性。2.3教师进行系统化的技能教学教师的系统技能教学才是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个中心环节,能够让学生明白和体会真正的太极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格外重视这部分。系统的技能教学应当分为以下几方面:(1)准备工作。由于在进行太极拳运动之中可能发生关节扭伤等事故。所以,在进行太极拳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游戏准备,通过进行慢跑、做课前徒手操等练习,让身体微微发热、肌肉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性能;还可以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为之后的教学打好基础。(2)技巧分析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学生做标准的动作演示、动作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便于后面教学的有序进行。在演示和教授过程中还应该对一招一式进行分步讲解,对动作要点还应该着重强调,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例如:简式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就可以分为跟步抱球、重心后坐、左脚点地、虚步亮掌四个步骤。这样分步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掌握。(3)结束工作。在紧张的课堂学习,学生都处于兴奋和紧张的状态,大脑皮层和人体肌肉组织都处于亢奋状态,所以在课程的后半段应当放慢学习脚步,帮助大脑和肌肉的恢复。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便于学生喜欢上这种运动。

3结语

太极拳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太极拳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止有利于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其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推广还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止要向学生教授太极拳的招式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太极文化,让学生充分理解太极的内涵及太极的文化价值。

作者:刘哲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自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太极推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5.

[2]何旭初.高校体育教学推广太极拳的重要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2015(26):193-194.

[3]柴龙铣.湖南省大学生对太极拳锻炼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第八篇: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分析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美育密切合作,是现代全面人才培养发展的新目标.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推进高校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并且其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果.然而,纵观我国高校对体育教育的成果和改革,还不能到达发展全面性人才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如何抓住改革机遇,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体育教育改革模式,是我们当前急需进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介绍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出发,再分析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探索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模式,从而通过强调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探析改革模式,呼吁更多的高校可以投入到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中去,真正将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落在实处.

关键字: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运动与健康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在调查中,由于学生学习负担和竞争能力过大,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下降,学生不健康因素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许多高校对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了改革尝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许多高校的健康教育的工作做的还不够,或者学校对于体育教育改革的模式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体育教育改革的效率不高,学生因为缺少体育锻炼导致健康问题的屡见不鲜.[1]因此,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探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有效提高,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应该看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对健康维护的还不够,学生缺乏应有的健康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我国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个性发展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身心疾病.因此,普及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是目前重中之重的一项工程.另外,高校体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其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社会的高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以及不可忽视的.由于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具有扎实知识和技能以及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因此,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发展德育和智育德育的基础.[2]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许多高校在近年来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高校中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流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虽然对体育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但是呈现出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比如许多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候,对学生的运动实践课程安排较少,一般一周只有两节体育课,其中的体育课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很少.2.2高校体育教育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目前,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我国一些高校没有真正表现出来“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比如,一些高校在设置体育课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地设置,高校只是按照以往或者传统的教学经验,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进行设置,导致所设置出来的课程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对于体育教学的需求.2.3体育教育的教材已经不符合当展要求我国高校体育教材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许多高校使用的体育教材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要求.比如,当前使用的体育教材从内容上看没有创新性,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教育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可以说,这样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4体育教学课程的计划不科学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学院和大学课程计划不科学,具体表现在结构过于单一.比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只针对大一和大二学生开设体育课,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每周仅开设一次体育课.又比如,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仅仅是以一种理论加实践的简单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不高,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不高.2.5体育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相应的体育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基础设施.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体育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学校的体育场所比较陈旧,体育器材不完备等现象和问题普遍存在.高校体育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2.6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发展不平衡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对体育教学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在发展体育师资队伍时,一些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教学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强,这严重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2.7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不高从我国高校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一直以来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只注重,对于运动提高自身身体的素质则没有很好的做到提高,更没有意识到身体素质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学生自身没有树立运动意识,使得自身的身体每况愈下,从而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3]

3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模式探析

3.1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思考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对体育教育做到足够的重视,建议高校在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应该改变应试教育思想.一方面,高校应该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高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将素质教育为目标来激励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式,比如可以增加每周体育课程的次数,规定教师的体育课程多给学生提供锻炼实践的机会.3.2增加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由于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热情不高.因此,建议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时候,应该丰富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模式,将几种教学模式相互融合.比如,高校中可以运用快乐体育型教学模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三段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等.比如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可以将早操、课外活动、体育课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节约了体育器材,强化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性.3.3体育教育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运动锻炼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落实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具体而言,高校在充分吸纳过往好的经验和自身实际条件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的调查,并且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来设置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和相关计划.[4]3.4推陈出新高校体育教材在对高校体育教材的改革方面,各高校应该做到十分的重视,推陈出新高校体育教材,比如高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践,自己编写比较实用的体育教材,增加教材的实用性,才能使教材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而非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进行的复述;同时,编写的教材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现代体育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5体育课程的科学安排由于许多高校在体育教育课程的计划不科学,课程设置较少,教学模式单一,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因此,高校应该注意调整体育课程的计划.比如每周的体育课程设置为三次六课时,并且将体育课设置到大四上半学期,从而确保学生在每一学期都能够得到合理、适量的锻炼.另外,丰富教学模式,比如采用前面提到的几种体育教育教学模式.3.6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由于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条件进行锻炼,因此,建议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体育设施,像游泳池、篮球馆、棒球馆、台球馆等多种体育基础设施等,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愿意去进行锻炼的体育项目.只有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有利平台和条件,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并与其兴趣爱好进行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3.7提高体育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当前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平衡的现状,建议高校一方面在选择体育教师时候,进行严格把关;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并且提供给这些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进修.只有努力提高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力量,才能丰富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顺利开展.3.8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学生自身应该意识到体育教育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另外,高校在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的任务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应该经常性给学生灌输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校园进行体育教育重要性、作用的宣传.另一方,进一步调整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加大体育教育的投入和增加教育课程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5]

4结语

在我国新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高校教育质量得到了迅速提高,高等教育也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同时,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各高校加强对体育教育改革模式进行进一步完善,对于高校个学生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改革的实践中要特别注意结合各高校自身体育实际情况和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需求,坚定高等体育教育的信心与决心,重新建立以“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构建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作者:汤盈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宇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4(06).

〔2〕梁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4(31).

〔3〕郑曦,赵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体育博览,2011(10).

〔4〕孙志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09).

〔5〕高波,邓娟.浅析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当代教育,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