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管理论文5篇

时间:2022-10-20 08:18:57

导语:高校体育管理论文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管理论文5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中比较高的节点,教学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心智已经逐渐成熟,合理开展体育管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必须加强体育管理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高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体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体育管理包括以下环节:(1)体育工作的规划;(2)体育工作的协调;(3)体育工作的组织;(4)体育工作的指挥;(5)体育工作的调节;(6)体育工作的监督。但是,从高校体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很多高校都未设置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也未聘请专业的体育管理人员,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无法满足高校体育管理需求。高校体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高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但是,在高校体育管理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体育管理成效,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今,我国体育管理相关的法律环境不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健全。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我国缺乏与高校体育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即便是出台了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也比较分散,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实际的监督和管理指标,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目前,我国有关高校体育管理的法律法规有《体育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计划》。但是,以上法律法规关于高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少之又少,无法真正运用到高校体育管理中。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为了加快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的步伐,很多高校正在试图改变传统的体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但是一直无法真正实现改革目标。高校体育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高校体育改革需要以下制度作保障:(1)人事制度;(2)财务制度;(3)教育投入;(4)师资投入。但是,很多高校以上制度不健全,阻碍了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的开展。

1.2体育管理观念落后

思想指导行动,体育管理观念指导体育管理行为。但是,从高校体育体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高校体育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缺乏管理创新意识。体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体育管理成效有很大影响。但是,高校缺乏专业的体育管理人员,也未设置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高校体育管理的职责多由体育教师承担,但是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管理经验,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无法满足体育管理需求。除此之外,高校体育管理过于形式化,而且官僚意识比较强,缺乏服务意识,组织文化比较缺乏。从体育管理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管理过于刚性,体育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多高校不允许学生转专项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管理目标不明确,这与国家规定的体育管理要求不相符。体育教学评价也是高校体育管理中不可获取的环节。但是,从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可以看出,高校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机制,教学评价目标不明确,注重对学生的管理,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也未认识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性,教师教学的创新意识被削弱,教师教学的能动性逐渐降低,导致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不科学。很多高校一直未认识到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无法满足高校体育管理需求。

1.3体育管理资金投入较少

如今,很多高校不能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资源,而且在体育教学资源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受到传统教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高校的体育管理并未受到重视,体育教学和管理一直处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末位。很多非重点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无法满足高校体育管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一直在扩招,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校提供充足的体育教学和锻炼场地,对体育教学设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教学设备的损耗速度也在加快。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教师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发展的道路比较狭窄。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无法和社会体育衔接在一起,无法发挥出高校体育管理的功能。高校管理人员认为只有获得金牌、奖金等才算是收到比较理想的管理成效,高校体育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装饰物,如果不是竞技性体育教学,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就无法受到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视。

1.4体育文化建设乏力

很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乏力,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今,部分高校认为体育课程属于教学体系中的辅助性课程,并不被高校所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学习不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这必定会增加体育教学和管理的难度,逐渐形成恶性循环。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的体育管理模式和手段比较单一,高校体育文化已经荡然无存。高校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行组织而成的,但是高校体育社团并未在体育管理中发挥作用。部分高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伤,会取消一些体育运动项目。

2解决高校体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2.1转变体育管理观念

要想提高高校体育管理水平,实现体育管理目标,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管理观念,增强高校体育管理意识,高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体育管理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门也必须对高校体育管理问题给予高度关注,起到监督的作用,避免功利性体育教学问题的出现,为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也必须完善高校体育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完善法律环境,并加大体育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学设备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物质保障,高校不仅要保证教学设备数量的充足,还要定期对教学设备进行检测和养护,建立教学设备档案,按照教学设备的性能进行分类。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高校体育管理成效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机构也必须改变教师的培训模式,可以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开拓眼界,丰富体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体育管理水平,实现管路目标。高校在制订体育管理方案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制订体育管理方案。高校还需要把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连结在一起,实行“对外开发”,推动高校体育管理的社会化。

2.2完善体育管理体系

要想实现高效体育管理目标,高校就必须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实行人性化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必须明确体育管理职责,把体育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保证体育管理质量,要把眼光放长远,制订长远的体育管理计划。除此之外,高校还必须注重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教学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3)学生的自我评价;(4)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高校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更好地实现体育管理目标。高校需要在原有体育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体育教学项目,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需要采用分层体育管理的方式开展体育管理活动,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体育管理的合理性,高校一定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体育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确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更好地实现体育管理目标。“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高校要想提高体育管理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

3结语

体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体育管理成效有很大影响。从高校体育体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高校体育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缺乏管理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我国体育管理相关的法律环境不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健全。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我国缺乏与高校体育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即便是出台了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也比较分散。要想提高高校体育管理水平,实现体育管理目标,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管理观念,增强高校体育管理意识,高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体育管理的重要性。高校还需要把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连结在一起,实行“对外开发”,推动高校体育管理的社会化。要想实现高效体育管理目标,高校就必须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实行人性观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更好的实现体育管理目标。

作者:陈刚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影.长春市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李欢.高校体育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万海波,李首一,蒋津君,等.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65-69.

[4]殷鼎,刘军.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6):186-187.

[5]储丽玲.南京高校体育专业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6]李小唐.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育大学,2014.

第二篇: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研究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加旺盛,高校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因而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与经营已经逐渐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要求。但是,随着对体育场馆的需求日渐旺盛,随着生理心理与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逐渐暴露出其难以抗拒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措施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高校的体育场馆不仅是供学生上课及日常使用,同时也面向社会有偿开放。这使得体育场馆的运行不光是一种体育事业,更逐渐转化成一种体育产业。由于各高校对体育场馆的开放与经营更加多元以及经营方式面临着多样的变化,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关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工作。所以,研究各高校的体育场馆使用状况以及对其做出合理的分析经营和管理已经越来越重要。

一、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

据《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总体数据报告》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地615693个,其中全国高校共有12762个,占全国体育场馆的2.73%,其中体育场178个,体育馆(含房)1347个,各种训练场10384个。虽然高校体育场馆在数量上规模相对较小,但是与其他体育场馆相比,高校的体育场馆具有不可比拟的相对优势。但是由于大学的体育场馆有相对于较多的专业人才,掌握着较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特别是其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开放程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体育场地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在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现如今市场化的发展使得体育事业逐渐向体育产业转型。高校的体育场馆也逐渐倾向于产业化。但是,很多高校在体育事业,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明显较低。在一些发达国家,高校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的投入都相对较高,甚至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其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投入高达42.7%。而相比之下,我国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费用的投入则相对要低得多。高校在体育方面的投入在一定方面直接影响高校的经营状况以及经营质量。投入经费若相对较高,则其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能有较好的提高。由于我国高校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直接影响了各高校价值的发挥。

2.经营管理手段尚不成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各高校的体育场馆也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旧的管理体制尚存在较大不足,同时要求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手段不断创新。而由于管理体制方面正在逐渐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旧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改善,新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新旧管理体制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同时也使得新旧管理体制共同存在矛盾,突出的矛盾使得体育产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这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及发展,同时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

3.人们的健身意识薄弱。新世纪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光是高文化素质,更是高身体素质,高综合素质。各高校逐渐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及体育场馆的投入力度。各高校也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初衷,希望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加大体育的锻炼力度。但是,据调查显示,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大多数同学投入相当少的时间在体育锻炼上。同时,虽然人们的生活状况逐渐提高,使得人们对对体育等健身的需求逐渐提高。但事实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大家逐渐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工作以及休闲娱乐上,在体育方面的消费程度也较低。因此,由于大家对锻炼身体方面的意识较弱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面仍有较大不足。

4.体育场馆的收费与服务不成比例。各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收费相对较高,虽然部分高校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相对较低,对学生有很多优惠政策。但事实上,大部分学校仍对体育场馆使用收取较高的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去体育场馆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同时,关于羽毛球以及台球等体育器材成本与损耗相对较高,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望尘莫及。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只管收取管理费用,而提供较少的服务。很多高校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致使场内没有专门老师提供专业的指导知识。同学在体育上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不仅使同学们的紧张、压抑情绪得不到缓解,同时可能会增加其抑郁的心情。多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阻碍该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针对措施

1.国家以及高校加大体育场馆投入力度。高校体育场馆由于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体育场馆的发展尚不完善。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各高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事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加大体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加强体育管理,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使得高校内的体育场馆无论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服务方面都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基础设施发展完善,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体育运动方面来,才能提高体育场地的有效利用,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发展。

2.培养人们的健身意识。现在工作已经成为当代人生后的最最重要部分,工作占据了多数时间。同时,由于各种娱乐项目逐渐发展丰富,大多数人都更加追求娱乐方式来缓解生活压力,而对于体育项目则漠不关心。因此,当代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差。所以,对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体育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认识到体育对于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促使更多的人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这样的话,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应该会存在较大的便利。同时,当代人的消费观念仍然存在很大的偏颇,大部分人把钱用在吃喝享用上。因此,国家应该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消费观,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把体育运动与业余活动结合起来,把个人主义价值导向同他人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当个人的健康观念以及生活观念结合在一起,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健康发展。

3.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致使各高校体育场馆不能提供给学生以及各人员多元化的服务。因此,学校在招聘经营管理人员招聘过程中应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要求,注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学生以及校外人员遇到问题时能够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大家缓解紧张等情绪,提供给大家一个舒适轻松的体育运动环境。保证每个人能够在体育场馆内通过运动缓解自己的压力。

四、结语

对于高校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体育场馆作为学生锻炼身体的重要场地,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在高校的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做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各高校,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因此,国家以及各高校应充分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工作,加大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投入,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发挥体育场馆应有的职能。同时加强有效监管,保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工作有效运行。

作者:杜鹏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谛训,李威,刁志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张岩,张权,曹谛训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3]韩佐生现代体育运动空间布局的原则及发展趋势[J]。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16(1):10-14.

第三篇:高校体育安全风险因素及管理

摘要:安全是高校体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字眼,加强高校体育安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是每个高校体育从业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本文针对近年来高校体育伤害事故越来越多的趋势,试图探究和梳理高校可能存在的各种体育安全隐患和风险因素,帮助广大体育工作者重新认识高校体育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力求将风险事件对高校体育工作所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高校;体育工作;体育安全;体育风险;管理对策

一、引言

高校体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体育事业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对此,国家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推动着高校整个体育事业的有力发展。然而,体育工作是一个特殊的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体育运动自身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和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可能性和不确定因素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危险,使其工作的开展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隐患。近年来,关于高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事件时有报道,这些事故在不同程度上给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了许多学校在一些体育项目的开设上和外出训练或比赛时,宁可取消,也不愿意继续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如何认识、处理和防范体育安全因素和事故的发生,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成为了高校展开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本文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体育安全隐患和安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防范对策,以推动高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安全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风险,主要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即意味着损失机会和损失可能性。风险同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有关,高校体育活动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当中具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这种不确定因素,如果意味着损失时,才能称之为体育活动中的风险。对此,体育风险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及与之相关的环境中,体育事件导致的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体育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损失行和客观性等特点,根据风险的分类,体育风险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其中,前者主要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责任风险和他人过失造成风险,而后者则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一般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是无可避免的,而动态风险是由社会经济或政治的变动所导致的风险。所谓安全,主要是人在活动和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事故的状态,即人的生命和身体免于伤害的状态。体育安全风险就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身体和生命免于伤害事故,学校体育活动是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下顺利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通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获得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及自身人格的全面发展。此外,所谓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所致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活动所带来的风险,要消除或降低风险中的不确定性。高校体育工作开展中风险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所谓学生体育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内发生的,因过失或意外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以及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事故。而本文所研究的体育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根据学生体育学生伤害事故屡见不鲜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了将安全中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使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能够得到良好地发展。

三、高校体育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

1.体育物质因素。影响高校体育安全风险的物质因素主要有体育运动场馆因素和体育运动器材因素。目前高校人数多,现有的体育场馆无法满足现有学生锻炼的需求,学生人数与场馆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重要因素,也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体育场馆数量不足,场地状态不符合教学要求;第二,体育场地规划设计不合理,场地配套设施缺乏合理;第三,部分高校新场地施工不合格,对已有场馆缺少检查维护规章制度;第四,许多高校体育场地使用安排不合理,改变了原有设计与用途的需要,有的必备的安全保护措施缺少。在体育器材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体育器材质量不合格,尤其是公共体育器材缺乏严格的审核制度,采购制度存在问题;第二,体育器材的布局、放置组合不合理;第三,个别体育器材的设计和安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第四,对现有器材缺少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有安全隐患的体育器材无专人巡视和看管;第五,部分学校的自制体育器材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错误。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高校体育安全存在的安全因素,若任何一个要素处理不好,都可能带来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体育活动中人的因素。人是各项活动开展的主体,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其发展的最终对象也是人即在校大学生。与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人主要包括了学生、体育教师、学校其他体育工作者。首先,对体育活动中的学生来说,其认知和行为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个别学生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的结果,也无法保证在突发事件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如游泳课中自己岸上跳水行为、同学的溺水现象,再如篮球场上的扣篮、粗野的动作等,这些都是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许多学生缺乏自救与救助他人的能力。再如,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隐瞒先天性、慢性疾病等,这些都是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其次,体育教师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是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关键者,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是安全防范的重要方面。如果体育教师无法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不能保证学生在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内活动,无法提供难度适中的练习内容和提供合适且安全的体育器材,没有科学的体育教学或训练方法,那么就容易给学生带来身体伤害。同时,体育教师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果断采取正确的安全保护措施,或者对学生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做好安全的相关准备工作,尤其是对有特殊疾病和情况的学生,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和现场急救技术,可能就会使危险得以发生。

3.体育活动所处的环境因素。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主要包括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而这些环境也是体育活动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景。例如,校内环境中的空气、光线和照明、声音噪音和杂音、温度、天气状况、色彩等,都是学校体育安全危险的因素。此外,学校关于体育工作的事故应急处理制度、教师的监督机制、体育场馆进出管理机制、大型体育活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健康体检制度、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校园安全保卫制度等制度环境因素,也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此外,校外环境中的交通状况、学校外来流动人口和构成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安全工作。

4.高校体育安全风险中的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主要指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和不可预计的偶发事件,还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环境因素等。尽管这些因素无法避免,但只要在体育课程教学或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识别和应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高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1.提高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因素是体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因素,但这种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避免的。高校体育工作相关人员必须首先树立安全防范和管理风险的意识,主管领导对学校体育安全问题要足够重视,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和监督机制,各个体育工作的执行者也要把体育开展中可能遇到的危险给予充分的评估,时刻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充分的应对办法。

2.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一切活动开展的执行者和亲身参与者,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也是防范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关键。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业务能力,还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了解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学校体育法规常识,树立一定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给学生更多的安心和关怀。除此之外,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体育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如有能力的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上若能合理和更加科学,则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伤害。

3.加强高校体育工作中物质要素建设。高校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扩建和修建合格的体育场馆,以保障学校扩招后人数发展的需求。作为学校,要对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给予定期的维护、维修和保养,在新设备的购买上,要严格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防治不合格体育器材流入校内。

4.加强高校环境建设。校内外环境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高校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内部环境的建设,如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环境建设,对校外人员进行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校外人员来校锻炼时而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避免给学校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5.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生是体育活动的直接主体,学生安全意识一方面来自于教师长期的强调和教学,一方面来自自身其他渠道对安全知识的获得。学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既要养成安全意识,要预测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安全,是否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也要意识到自己是否处于危险之中以及如何处理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当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办法,提高学生管理安全风险的能力。

6.针对突发变化,要及时给予调整。体育活动是一项需要特定环境来支撑的活动,教师如遇到突发变化时,如天气情况、温度情况时,要及时调整,以避免因天气和温度过高,造成学生中暑、晕厥等安全隐患的发生。

作者:周梦海 单位: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晓灵,黄菁,叶春,张健,等.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现状及成因——以重庆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4.

[2]王菁,于善旭.体育伤害事故阻滞学校体育正常开展久治不果的致因与治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5.

[3]游伟民,陈可林.浅谈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预防[J].大众科技,2001,10.

[4]王子朴,孙学明.我国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2,5.

[5]李洪川,许晓明,张雪霞,古维秋,许良.对近20年国家出台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梳理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9.

第四篇: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与《全民健身条例》中相关规定,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势在必行。但学校场馆面向公众开放所涉及的安全、财务、信息管理等问题缺少有效解决途径,新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又受制于学校体制限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该文以信息化为手段,探索在当今高校体制下,场馆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应用的合理方式。

关键词:高校场馆;信息化;制度壁垒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46平方米,[1]不及美国的1/10,日本的1/13。在全国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管理体育场地66.05万个,占38.98%,而国内大中小学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程度各不相同,又使人均场地面积这一纸面上的数字显得更加单薄。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不仅是一项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与《全民健身条例》中亦有规定[2]在国家法律法规与公众舆论的约束下,学校体育场所面向社会开放看似顺理成章。但就高校而言,现实问题在于,学校场池馆面向公众开放所涉及的安全、观念、设备维护、财务等问题[3-5]缺少有效的解决途径,高校事业单位的制度性壁垒下专业化的场馆管理系统的校内推广所面临的来自财务处、保卫处、学生处、网络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的诸多制度性约束,往往阻碍着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引进与变革。该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信息化为手段,探索制度壁垒下高校场馆信息化管理的新机制。

1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体育部门自主管理,国资、后勤等部门代管、企业外包代管。学校体育部门自主管理校内体育场馆,能够深度满足该校师生、教职工需求,对学校体育场馆具有绝对控制权,可统筹安排校内体育资源。但该种方式会牵扯部分教师的工作精力,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学校拨款费用较大。[6]国资、后勤等部门代为管理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体育场馆的服务性质、工作内容明确,运营与管理便捷。但该种方式需组建管理团队,增加编制,且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可能存在体育相关业务不熟练的问题。企业外包代管的模式具有专业的管理与运营团队,减轻了人员管理负担,但该种模式学校对体育场馆的控制力相对较低,委托工作相对复杂,对教学训练和比赛存在一定的影响。[7]

2高校体育场馆系统设计

2.1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场馆运营的问题,该研究结合当前热门的RFID、移动支付、微信公众号等技术,提出一整套基于校园一卡通以及移动支付的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实现体育场馆在身份识别、会员、财务、场地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借助目前广为流行的微信服务号,实现场馆在线预定。2.2功能设计2.2.1身份识别在身份识别方面,系统提供3种解决方案:第一,对于系统所在高校对场馆信息化系统支持度较高,能够提供一卡通信息中间库访问权限及一卡通扣款权限,一般通过读取校园一卡通内卡号后与一卡通中间库进行匹配,获取学校允许读取的一卡通持有人信息,一般仅包括姓名、学号、学院等基本信息,消费金额直接通过一卡通进行扣费。第二,对于相对保守,不能够提供一卡通信息的学校而言,系统可以采取绑定一卡通内卡号在场馆管理系统中为其建立会员账号的方法实现对前来锻炼人员的身份识别。该种方法,无法实现使用一卡通金额在校内体育场馆消费,只能另行充费使用,形式类似于在一卡通下建立子钱包。第三,对于没有校园卡的校外人员,由系统管理员仿照第二种方式为其发放储值会员卡,并采集录入相关个人信息。校外人员到校内场馆消费时,凭卡充值缴费,刷卡入场。

2.2.2会员管理

(1)一卡通、储值卡管理;校内用户凭一卡通在场馆初次消费后自动录入场馆平台会员系统,并获取用户的姓名、学号/工号、学院等基本信息,录入手机号码。校外用户办理场馆储值卡时录入相关个人信息以供会员管理使用。(2)手机号管理,以手机号作为会员卡号的方式主要针对通过微信服务号线上购票预定场馆的消费者。消费者于线上完成场馆预定或购票后,到场馆前台通过提供手机号以及预定成功的短信回执入场。其身份信息以及所购场馆业务与手机号相绑定,并可同时绑定一卡通或储值会员卡。

3高校场馆系统推广面临的问题

上文所描述系统针对不同高校的差异性需求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的组合,寻求在制度框架下的最优解决方式。但系统真正推广实施,仍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打破传统与常规,在相关工作中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与思路。

3.1财务监管问题

财务问题往往是与学校沟通过程中最为敏感的话题。在与学校财务部门对接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往往以场馆管理系统无法纳入高校现行财务系统之内,无法从根本上监督体育场馆的每笔交易信息为由拒绝场馆管理系统的使用。即便最大限度为学校财务部门提供监管权限,仍无法改变财务主管部门的固有认识。

3.2数据安全问题

因在场馆系统使用过程中涉及学生身份信息及一卡通扣费问题,在现行制度框架约束下,系统往往需要按规定部署在学校内部以保证安全。但这一系统部署安排往往又与系统开发公司场馆平台化推广理念存在矛盾。这一问题,往往成为制约该场馆平台系统校内推广的最大障碍。

4结语

2016年4月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该文所研究的场馆管理系统,能够让用户得到更大的便捷、更多的信息、更好的服务,能够帮助场馆管理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规范、透明,看似应当受到学校支持与欢迎。但在系统的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因涉及财务处、学生处、网络中心、保卫处等多个部门,往往使系统落地面临着诸多体制壁垒所带来的困难。对于新鲜、先进的事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有更大的智慧,更积极的态度支持其实施与推广,共同在学校体制范围内探索最大限度的可行性,而不是因畏难、保守而拒绝任何学校内部由下而上所提出的积极改变。

作者:韦洪雷 刘旭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4.

[2]全民健身条例[R].国务院办公厅,2009.

[3]黄群玲,张得保.《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8-41.

第五篇:高校体育网络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化的普及,体育网络课程是根据体育发展的需要而开拓的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广度及深度,其质量问题也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该文主要针对高校体育网络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能给相关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网络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当前,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体育教育带来了强势冲击,促进了体育教学发展,为其拓宽视野,激发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管理模式。体育网络课程在网络背景下应运而生,但是体育网络课程的发展有质量要求,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质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体育网络课程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体育网络课程的概念

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体育已经实现网络教育,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要构建网络课程系统并规范教学内容,对网络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体育网络课程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论,普遍认为,网络课程是高校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以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载体,充分结合网络教学的思想,组成符合体育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系统课程。其主要包括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方法,同时,高校还要充分考虑由于信息传播而带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转变。

2当前体育网络课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2.1质量意识不足

质量意识是确保体育网络教学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我国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质量对网络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学校领导以及具体教师都没有充分明确质量管理的要求,高校仅仅重视课程开发,对其质量管理并不重视。质量意识是网络课程实施的潜在意识,但是网络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当前没有相关的质量目标以及质量方针作为指导,因此,当前对网络课程实行质量管理,只是通过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开展。

2.2参与程度不够

体育网络课程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属于高校某个部门的职责,同时也不是体育教师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涉及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高校的全部教职人员共同参与。因此,对体育网络课程实行质量管理,一定要引起高校所有教师的重视,每个教职员工都要明确自己岗位的质量定义和工作标准,并且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确保体育网络教学的良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的全部工作基本都由申报人肩负,高校其他人员基本很少参与。

2.3管理职能模糊

落实相关管理责任是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网络课程的开发质量,各级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落实相关责任,同时,要贯穿于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开发环节,一定要克服各种阻力和困难,根据质量要求进行开发。当前,我国体育网络课程并没有将质量职责落实并分解到各个岗位和部门,导致质量管理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流于形式。

2.4管理方法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对体育网络课程实行质量管理,基本都以评价为主要形式,质量检验的方式也是传统常用的质量控制手段,质量管理方法依然处于事后检验的阶段。质量要求被转移到开发教师身上,虽然开发教师具备一定程度的质量意识,但是没有具体的管理方法作为指导,同时,开发教师也不具备质量管理的相关能力和知识,因此相对于企业质量管理存在明显的落后。

2.5缺乏改进动力

事物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体育网络课程同样如此。高校一定要建立改进机制,根据具体的课程需要完善质量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实行监控和审核,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对体育网络课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进而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更加重视短期效益,没有对高校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为体育网络课程的后续发展埋下隐患,课程缺乏更新的动力,对网络课程的更新和完善十分不利。

3构建体育网络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策略

3.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是确保网络课程质量的基础,目标是将系统需求转变为物理实现。想要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一定要对软件进行科学的系统分析。

3.2实行全程管理以及全员参与

高校要对所有教师进行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让教师充分了解体育网络课程的管理目标和方针,熟悉岗位的工作程序和相关职责,引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将其上升到实际操作的层面,通过有效的途径实现既定目标。高校要认识到质量管理的作用,贯彻质量管理模式,将质量意识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工作中,确保每项要求落实彻底,在大目标下明确小目标,减少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盲目性,进而提高教师的管理自觉性,有计划、有追溯以及有记录地完成质量管理,提高体育网络课程的质量管理水平。

3.3实现管理文件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

质量管理是体育网络课程发展的关键,要依托于高效、精干、合理以及科学的组织结构,通过文件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资源管理以及职责管理,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最终构建合理科学的质量管理系统。在明确质量管理目标以及方针后,为了实现目标和方针,依靠文件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完善和提高管理质量。

3.4改进和完善并举

质量管理要采取动态的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网络课程质量同样要采取动态模式,高校要针对课程开发,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管理评审、质量审核,并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纠正,实行内审员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和实施,通过相关措施,开展质量完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要采用预防以及改进措施,对质量相关文件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高校还要在课程实现、课程开发、人员素质、运行机制以及组织体制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提高竞争实力和总体业绩,促使体育网络课程健康持续发展。

3.5提高人员素质

高校要根据网络课程质量管理的目标、规定以及工作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培训、教育以及经验交流,促使教师可以胜任质量管理工作。高校要综合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其中主要包括工作经验、教育经历、知识结构以及创新意识等,按照高校的实际情况,例如质量方针、组织规模、办学特色以及办学宗旨等,明确从事质量工作相关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并且确定课程顾问、创作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辅导教师等各级人员的人数和相关能力要求。高校还要提供给管理教师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可以充分满足质量管理的需求,同时明确考核方式以及考核标准,建立人员档案,其中要包括教师的培训经历、综合技能以及教育经验等,并规定档案的操作标准。

4结语

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教学的特殊性以及规律性,借鉴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体育网络课程实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构建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保证体育网络课程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陈稷轩 袁红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徐宇.体育网络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宋伟.普通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进的途径及措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0):99-100.

[3]万文君,黄智武.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416-1417.

[4]吴建逊,成耀智,李丕彦,等.转型期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发展的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