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体育课程演进逻辑探析
时间:2022-06-12 08:10:33
导语:普高体育课程演进逻辑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重点对建国以来教育部颁布的3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1957年、1961年、1979年)和2部《教学指导纲要》(1992年、2002年)进行研究;对各时期的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和与体育课程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进行研究,此外还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课程的期刊论文50余篇。
1.2.2比较法
对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纲要》)和重要政策法规文件进行比较,寻找各时期体育课程的差异和特征,从中发现发展脉络和趋势。
1.2.3专家访谈法
走访高校体育课程方面的研究专家,就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教学理念的发展变化等问题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同时与高校体育教学第一线的老教师进行座谈,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阶段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该研究首先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通过查阅教育部颁布的3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2部《教学指导纲要》及下发的重要相关文件材料(如《体育教材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此基础上访谈相关专家,按照时间发展脉络,选取主要标志性事件,将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划分为以下7个阶段,即:学习苏联阶段、自主探索阶段、破坏停滞阶段、恢复阶段、课程改革初步发展阶段、课程改革快速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
2.2体育课程中教学理念由为“体”向为“人”发展
建国以来60多年中,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体育观念不断涌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首先是由建国之初的增强体质、发展“三基”转向军事体育,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当时我国国际地位较低,贫穷落后,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地位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段时期所采用的主要手段是运动训练和军事训练,目的是提高体能和技能,最终落脚点是人的生物属性——身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教学理念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第一、休闲体育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教学理念,不仅仅注重提高运动能力,增进人体健康的生物功能,更注重人在参与体育中自由、和谐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的快乐体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属性——人。可见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是由单纯追求生物“体”的效果向为学生的健康快乐“人”的方向转变。
2.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由为“国”向为“人”发展
建国60多年来,从我国教育部或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指导纲要》)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建国之初《教学大纲》(《指导纲要》)中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体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突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把高校体育看作是服务于国家利益,提高民族地位的手段,过于强调国家的利益和意志,而忽略人的完善发展。经过40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渐过渡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及终身体育,但目的仍然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落脚点还是国家和社会。到新世纪,课程目标发展到将学生培养成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多维”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虽然目标呈现出多元性,但最终的落脚点不再是“国”,而是“人”。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由为“国”向为“人”发展。
2.4体育课程内容由固定、单一向灵活、多样化发展
体育课程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体育课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师资配备等体育教学主要事项参考标准;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理念、培养目标、要求等重要信息。通过对各时期教学大纲中体育课的内容进行汇总,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表4)。由表4可知,建国初期,教育部照搬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仅有体育理论、体操、田径、滑雪运动、游戏、游泳等固定的几个内容。1957年我国出版了《一般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关于实施大纲的说明》,开始自主探索我国的高校体育,虽然教材体系主要是以苏联“劳卫制”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但增加项目选择自由度。1961年的《纲要》明确增加了选用教材,体育课程内容增加,灵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期间,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军事展开。结束后出版的《纲要》中,选用教材不再固定项目,只是给出一定指导意见:根据地区特点、专业需要、体育传统等具体情况自行安排,这样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1992年《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规定,突破以往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的限制,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进一步增加。2002年的《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开始进入“三自主”阶段,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总体来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从最初照搬苏联教学内容发展到较为死板的固定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再到由基本教材和根据地区特点、专业需要、体育传统等具体情况自行安排选用教材的、较为灵活的形式,最后发展到在指导纲要精神指导下的、各高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形成了教学内容由单一、固定向灵活、多样化发展。
2.5教学组织形式由“整”向“散”发展变化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由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其教学组织形式一直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在原有院系班级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组合即可,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扩展,学生可选择项目逐渐增多,以往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的“整”的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在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打破原有院系,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在这种形势下,机动、灵活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育老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迅速发展起来。
2.6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2.6.1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由“物”向“人”的转化
首先是课程目标定位的变化,从上文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强调体育课程社会教育功能和政治功利性,把体育课程作为为国家、社会建设服务的“工具”,后来逐渐转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轨道上来,所以课程目标定位从国家和社会转向“人”。其次是教学理念的变化,从最初的增强体质这一追求生物效果的教学理念转向获取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即从单一的生物效果向全面的“人”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普通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方向是“人”,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出发,不但要获得健康和运动机能,更注重参与运动过程的快乐和自我满足,娱乐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6.2教学内容和形式由“死”向“活”的发展
由以上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建国初期,主管部门对体育课程内容限定的较“死”,内容固定而单一,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呆板。新的教学指导纲要解除了以往教学大纲对各高校的束缚,高校自主权增加,新的体育项目进入课堂;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增加,学生分散,原有的班级授课制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出现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的“三自主”教学模式,这样高校体育课程变得灵活,富有生气,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由“死”向“活”的发展趋势。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未来发展
3.1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今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的重要任务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中我们可用看出,由于国外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运动项目迅速涌入,再加上我们民族体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保护。西方体育占据了高校体育的每个角落,而民族体育则被挤到几乎无人问津的角落。西方体育文化也成为高校体育的绝对主流,并且主宰着高校体育的发展,这折射出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所以,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今后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的重要任务。
3.2体育课程的民族化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修身的健康观对现行的“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容、内敛、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对现在的以西方思想为主的“以人为本”人文体育观念是必要的补充。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必须充分挖掘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育观念、教学思想,探寻适合我们民族需要的体育课程发展之路,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同时,这对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况且高校也应理所当然地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所以,体育课程的民族化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4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体育观念的不断变化,加上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完成了由“物”向人的转化。由于各高校自主权的增加,形成了课程内容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向灵活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民族文化的缺失。体育课程要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体育观念、健康观念,真正实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民族化,这也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徐强1毛爱华2工作单位:1.上海电力学院体育部2.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上一篇:高校体育改革研究4篇
- 下一篇:文化体育局党建工作要点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