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措施3篇

时间:2022-06-12 08:08:21

导语: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措施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措施3篇

第一篇

一、前言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状况已经受到专家以及学者的逐渐重视,相关专家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也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近10年来(2013年为不完全统计),国内中文期刊上发表的关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科研论文共计699篇。相关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并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六大领域:即场馆开放、场馆开发、场馆管理、场馆资源配置与建设、场馆利用、场馆资源利用的对策研究。针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及建议,如李桂林等提出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因素主要与场馆自身条件的优劣、院校体育资金投入的多少、场馆基建规划的程度以及院校主管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支持度有关。[2]顾冬梅提出应以物业管理体系对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实行系统管理,对场馆使用实行合理分割,实现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同步发展。[3]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现状

我国截止到2012年9月,共有850,080个体育场地,而高等院校占到了3.4%,共计28,741个。相对而言高校体育场地具有场地大,设施好的特点,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共有运动场地面积62,500平方米,有标准400米的田径场两个、足球场2个、排球场12个、网球场5个、室外乒乓球桌60余张、游泳池2个和正在建设中的室内体育馆。我国整体体育场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的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但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却都还是处于大量闲置的状态,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率还不到23.2%。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着以下一些特点。

(一)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很多高校体育场馆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很少与外界进行联系沟通,这样就造成许多社会性的训练活动、比赛、赞助活动都很难得以开展,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的严重浪费。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较低还在于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大多是让体育学院或者后勤人员来兼管体育场馆,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培训,这是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4]。成都师范学院同样如此,体育场馆由体育系及后勤处监管。对场馆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使用、日常清洁及维护。但对场地的运营及开发并未有具体的职能分工,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二)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形式单一

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形式基本上都还只限于简单的训练和场地出租。其实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不仅可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团体及单位对场地的需求。[5]除了游泳场、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健身场所等有偿服务外,还可以开展大型会议、博览会、文艺体育汇演、咨询培训服务等多功能综合开发。如成都师范学院每年都会利用田径场地进行全院的开学典礼、文艺演出等。在建的室内体育馆将来也能够承担学院的大型招聘会。

(三)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利用率低

高校体育场馆一般都是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才进行有偿经营,而周一到周五主要是为师生员工提供教学训练服务。由于体制、观念、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大多处于半闲置状态,平均利用率较低,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都发挥得不够。成都师范学院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平时基本未对外开放。节假日及寒暑假对外开放,但并未进行相关的宣传与管理,使我院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如何有效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

(一)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知识的培训

首先,应更新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观念,让他们心中树立起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识。其次,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第三,还应该建立起相应的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按照精兵简政、信息灵敏准确、指挥统一灵活、职责分工明确的要求来使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有条不紊,逐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所有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不断扩展、创新。第四,在用人制度上务必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任用要实行外部引进制与内部选拔制相结合的方式。从外部引进人才,可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创新,便于更新转变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给场馆经营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从内部选拔管理人员,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工作的热情。[6]

(二)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运行

第一,引入各类体育赛事,放眼全国,通过成立体育联盟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入国际、国内高品质体育赛事。在此基础上,立足于高校所在地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多策划运营该地区大型企事业单位职工运动会。我院就曾利用体育场地承担了温江区社区的篮球比赛,企业的篮球比赛以及足球比赛等。第二,开展市民健身业务,统筹兼顾场馆资源,进行业态规划、升级,实行集中招商,集中发行健身卡,实现“全民健身、一卡通达”的目标。此外还可以举办青年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夜市等市民体育休闲活动。第三,开发广告业务。如赛事广告、冠名广告、园区立柱广告牌、LED大屏广告屏等。企业可通过竞标方式取得高校体育场馆冠名权,期限可定为三年,发展成为体育中心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第四,开展各类商务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场地和高校学校环境,举办大型商务会议、汽车展、体育装备展、服装展等,形成若干个商展品牌。同时,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体育场、体育馆场地优势,与相关中介机构合作,引入歌星演唱会,形成商演品牌。第五,筹建一体化的服务中心。高校体育场馆应建立综合性的体育服务中心,体育活动、健身指导、生理生化康复中心、诊断预测等,这就形成了一个集体育、健身、诊断、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服务场所。人们来高校体育场馆有娱乐、锻炼、休息等场所,享受各种各样的优质服务,这样就能把高校体育场馆潜在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

(三)高校体育场馆设计理念突出“以人为本”

高校运动场馆在设计建设时,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采用满足高校多层次教学和竞技运动功能相互结合的方式。例如在田径场跳高区、跳远区应该适当地增加沙地区域,以满足广大市民沙中赤足练习和身体素质差群体的练习需要。又例如在设计高校游泳池的时候,可以借鉴水上游乐中心的经验,在游泳池的深度设计和外型设计上做到柔性化、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娱乐、健身的需要。真正做到结合实际情况,强化人性化理念,立足本区域,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

(四)大力开发青少年文体培训业务

高校应发挥体育人才培养优势,拓展体育培训业务,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社区体育干部、体育辅导员、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及各类体育项目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培训与培养等。[7]如高校体育场馆可以与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开展校外培训,带动学生和家长来高校体育场馆学习和活动。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寻找发展商机,寻找经济増长空间。在保持室内轮滑、乒乓球、台球等传统项目日常开放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寒假、暑假培训机遇,做大做强培训项目。例如暑期举办篮球、少儿轮滑和乒乓球、羽毛球培训班等。笔者所在的成都师范学院现在已经建立体育系,体育教师及体育专业学生都具有相关知识与技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院现有体育场馆对外开展各种体育专业培训班,在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给体育系的同学提供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习与实践的机会,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有机体,其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既有一定的公益性,同时,在经营时也应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可行的市场化理念,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提高运营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高校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打破旧体制,主动承担责任,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场馆综合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浩王现强工作单位:成都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二篇

1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四种,分别为高校自主经营管理型,高校与社区、体育公司共同管理型,专业公司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型和委托经营管理型。高校自主经营管理型的优点在于分工明确,能责任到人,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维护和保养,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缺点是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要、靠”等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共同管理型的优点在于能实现高校与社区和体育公司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实现规模效益;缺点是管理过程中双方责任不明确,管理难度较大,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最大化。承包租赁经营模式的优点在于高校体育管理部门收入固定,易于管理,能提高场馆使用率并能及时分散经营风险;不足之处在于,高校对承包租赁方的经营管理行为难以控制,承包期间可能会造成场馆过度使用,短期行为严重且高校收益较低[1]。委托经营管理型能使高校规避风险且收入稳定,双方责任明确并能实现互利双赢,同时高校体育部门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高校缺乏自主权,对受托方经营行为难以控制、监督,高校收益较低,且有可能造成场馆过度使用。

2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经营管理人员无法满足场馆市场化开发的需要

我国职业体育开展得相对较晚,在职业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在体育市场开发和经营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因此培养的合格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可以从目前体育场馆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这一现实中得到证实。国内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仍属临时管理者或辅助管理者,导致管理队伍无法满足场馆市场开发的需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刘文燕等人的研究显示,山东省体育管理人员虽都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总体学历结构欠合理,高学历人才匮乏[2]。季小卫的研究则显示,现阶段国内体育场馆大部分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并不是场馆管理,且非体育、非管理专业人员占有相当比例[3],以上这些现象同样是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队伍的问题所在,这对场馆今后规划布局以及运营将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另外,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在体育场馆(包括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布局和人均占有率方面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也大部分集中于此,造成体育场馆管理人力资本分布失衡,直接导致体育场馆市场开发效率低下,同时也限制了地区间场馆的协调、同步发展。因此,场馆要进行市场开发,必须配备高学历的专业场馆管理人员,激励他们对体育场馆管理进行创新式开发,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4]。

2.2场馆规划建设与市场开放脱节

现阶段,国内城市在承办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过程中,大部分均建有自己的“特色”体育场馆。这些场馆一方面可以承担比赛任务,另一方面又可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这与国外一些城市办赛事、建场馆“节约、实用、环保”的宗旨形成了巨大反差。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方向必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引导与制约。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随着办学规模和校区面积的扩大,新的体育场馆拔地而起,这些新场馆在设计和布局上风格独特,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用性不强,具体表现为部分场馆设施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不充分,降低了利用价值,造成了资源浪费。第16届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广州共启用了70个比赛场馆,这其中12个是新建场馆,另外58个是改建或扩建场馆。比赛场馆建设和维护的资金投入达63亿元人民币[5]。其中,作为新建比赛场馆之一的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虽然在设计时考虑了节能环保的因素,但由于整个体育场馆地上主体建筑面积达到13000m2,而内部空间较小,造成空间使用率下降;同时由于外墙采用立柱设计,虽然馆顶留有天窗,并采用漫反射引进光线,但仍使场馆内部整体采光率受到一定影响。这些规模宏大、设计时尚的校园体育场馆,加上室外配套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将会耗费巨大的能源和人力,在设备的维护、保养方面也会产生巨额费用。因此,在满足高校教学需要的同时,如果不对外开放,广开融资渠道,这些场馆的大部分将会闲置,并使高校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2.3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矛盾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探索过程为我国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资金来源问题,先后采用了政府全额补贴、差额补贴以及后来的自收自支等政策(图1)[3]。随着政府补贴金额的减少,以及场馆保养、维修费用的不断上升,场馆运行所需的资金差额也在不断扩大,为了促使场馆正常运转,场馆管理人员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有效的资金筹措措施。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其所有开销均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支付,然而随着近年物价水平的上升以及运行成本的激增,同样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6]。为了能维持正常运行,管理者不得不将视角转向对外租赁、承包等形式,当然这仅仅是作为弥补资金缺口的权宜之计。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场馆开展公益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急剧减少,形成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互对立的矛盾局面,这与高校建设体育场馆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3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思路

3.1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

对体育场馆进行合理规划,投入使用后再辅以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消除场馆管理不善带来的负面效应。高校体育场馆的规划与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若不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不切实际地投入巨资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在建设期间以及建成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会给高校乃至当地的财政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场馆也会因面积过大、耗能太多且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造成资金、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要处理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要服务于学校发展建设的整体需要,而不能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7]。所以在场馆设计与建设时要厉行节俭,科学适度。第三,要处理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日后运营的关系。在设计场馆时,就要充分考虑场馆的功能,因为建设场馆的直接目的就是使用,所以我们应将其功能设计放在首位。在秉承功能理念的同时也要考虑设计工艺,比如要考虑节能与环保等因素,只有将功能与工艺充分结合,设计出的体育场馆才会更人性化,才会具备更高的使用效率和开发潜力。

3.2政策、资金保障与运营模式创新

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和高校的主管部门要建立体育场馆运营的专项资金制度,确保场馆在服务教学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另外,要不断拓宽场馆投融资渠道,确保体育公共服务的正常供给[8]。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过程中,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可以采用社会化运营模式。我国目前还在探索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赛后共同运营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其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矛盾不易处理。而国际上体育场馆的投融资结构正在由以政府为主向多种投融资结构转变,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国内新兴的管理模式还有委托经营管理模式———服务外包,这种模式将保洁、维修、票务和业务联系等经营管理活动外包给专业公司,可以有效提高运营效率。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对其附属设施和闲置土地采取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本经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一项对北京市中小型体育场馆的调查显示,北京奥运会后,北京所有中小型体育场馆均采用了自主经营的方式,部分采用了租赁、委托或承包经营模式。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盘活了体育场馆产业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9]。

3.3团队营销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可以推行会员卡和单位租赁、团体包场等营销方式来稳定经营业绩。尝试性地建立运动俱乐部、商务俱乐部和会员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同时可以将高校体育场馆的主题设计为彰显时尚、健康和休闲的复合式内容,即采用休闲式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满足团体及大批量休闲、娱乐人士的需求。

3.4拓宽综合服务渠道

将体育与休闲、娱乐、餐饮相结合,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日本巨型室内体育场———东京巨馆(TokyoDome)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成为其国内最大的演唱会场,每年均举办几十次大型音乐会。同时,作为日本职业棒球队巨人队(YomiuriGiants)的主场,其看台下部及周边地区还设置了大量的旅馆、纪念品商店、餐馆、小型博物馆、健康中心等附属设施。平时无论是否有比赛,这些附属设施都能够聚集大量人流,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表1)。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已经开始对其经营范围和内容进行调整,如香港体育馆年度使用率90%以上,其中体育活动不足5%;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每年开展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占据南京市演出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不能固守“以体为本”的观念而排斥非体育活动,要将体育竞赛表演、竞技训练、文艺演出、大型博览会、健身娱乐、休闲、广告和体育文化等经营项目合理搭配,不断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10]。

3.5提高场馆运营人员的素质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因此,要充分重视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国内相关院校开设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课程,构建并逐步完善体育场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不断扩充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队伍的目的。定期举办在职人员培训班,不断提升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体育场馆管理实践技能。通过有计划、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打造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3.6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要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高校的国际化已成趋势。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同样也要面向世界,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新我国体育场馆管理理念。美国是世界上大学体育和职业体育开展得最好的国家,美国国内大型体育场馆都引入专业体育经营公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场馆维护,雇佣体育场馆专业管理公司对当地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运营管理。另外,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体育场馆运营集团如SIV、AEG、英国的雷诺、GSE、SMG等都有自己先进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运作手段,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0]。因此,在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其沟通、合作以及创新能力,积极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运营团队,在场馆管理和运营方式上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4结语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式行政化、运行机制低效率、资源配置非社会化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服务全民健身过程中的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经营管理模式陈旧、无形资产开发及场地开放度不够、场地器材保养维护不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不力,以及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事关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高校对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11],并树立起为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服务的意识,建立对外开放过程中高校体育场馆损耗、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和激励机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如休闲式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尝试采用运动俱乐部、会员俱乐部和商务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以实现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有机结合。

作者:张健1张建华2王琳1工作单位:1.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三篇

1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现状

截至到2012年9月,我国共有850080个体育场地,而高等院校占到了3.4%,共计28741个。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的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但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却都还是处于大量闲置的状态,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率还不到23.2%[2]。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着以下一些特点。

(1)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利用率低。高校体育场馆一般都是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才进行有偿经营,而在周一到周五主要是为师生员工提供教学训练服务。而由于体制、观念、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大多处于半闲置状态,平均利用率较低,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都发挥得不够。

(2)管理水平低。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都不是主动、积极地向社会提供服务,而是被动地依靠客户电话询问或者上门探询的方式来预订场地,这种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3)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形式单一。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形式基本上都还只限于简单的训练和场地出租。其实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除了游泳场、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健身场所等有偿服务外,还可以开展大型会议、博览会、文艺体育汇演、咨询培训服务等多功能综合开发[3]。

(4)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很多高校体育场馆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很少与外界进行联系沟通,这样就造成许多社会性的训练活动、比赛、赞助活动都很难得以开展,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的严重浪费。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较低还在于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大多都是让体育学院或者后勤人员来兼管体育场馆,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培训,这是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高校体育场馆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维修费用、建设经费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对外开放利用率较低,管理方式落后,配置不合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就造成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经费极为紧张,甚至有些还达到了捉襟见肘的窘境。所以,应该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实际情况,来尽力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增加高校体育场馆的创收,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如何有效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

2.1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知识的培训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理论的滞后,使得我国高校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课程建设方面不能满足我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多数管理人员都没有经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严重缺乏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4]。首先,应更新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观念,让他们心中要树立起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识。其次,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第三,还应该建立起相应的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按照信息灵敏准确、指挥统一灵活、职责分工明确的要求来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有条不紊,逐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所有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不断扩展、创新。第四,在用人制度上务必要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任用要实行外部引进制与内部选拔制相互结合的方式。从外部引进人才,可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创新,便于更新转变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给场馆经营管理工作带来新鲜的空气。从内部选拔管理人员,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鼓舞他们积极参与工作的热情。

2.2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运行

引入各类体育赛事。通过成立体育联盟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入国际、国内高品质体育赛事。在此基础上,立足于高校所在地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多策划运营该地区大型企事业单位职工运动会。开展市民健身业务,统筹兼顾场馆资源。进行业态规划、升级,实行集中招商,集中发行健身卡,实现“全民健身、一卡通达”的目标。此外还可以举办青年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夜市等市民体育休闲活动。开发广告业务。如赛事广告、冠名广告、园区立柱广告牌、LED大屏广告屏等。企业可通过竞标方式取得高校体育场馆冠名权,期限可定为三年,发展成为体育中心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开展各类商务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场地和高校学校环境,举办大型商务会议、汽车展、体育装备展、服装展等,形成若干个商展品牌。同时,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体育场、体育馆场地优势,与相关中介机构合作,引入歌星演唱会,形成商演品牌。筹建一体化的服务中心。高校体育场馆应建立综合性的体育服务中心,开展体育活动、健身指导、生理生化康复、诊断预测等,这就形成了一个集体育、健身、诊断、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服务场所。人们来高校体育场馆有娱乐、锻炼、休息等场所,享受各种各样的优质服务,这样就能把高校体育场馆潜在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

2.3高校体育场馆设计理念突出以人为本

高校运动场馆的设计建设时,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将满足高校多层次教学和竞技运动功能相互结合的方式。例如在田径场跳高区、跳远区应该适当地增加沙地区域,以满足广大市民沙中赤足练习和身体素质差群体的练习需要。又例如在设计高校游泳池的时候,可以借鉴水上游乐中心的经验,在游泳池的深度设计和外型设计上做到柔性化、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娱乐、健身的需要[5]。

2.4扩大高校体育场馆媒体宣传的力度

高校体育场馆要想实现现代化运营管理,那么利用媒体宣传来扩大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是不错的方式。新闻媒体的四大支柱即为电视、广播、杂志、报纸,这四种方式都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媒体宣传力的较好渠道,但是很让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体育场馆都不愿意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6]。

2.5大力开发青少年文体培训业务

除原有体育类培训外,高校体育场馆可以与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开展校外培训,带动学生和家长来高校体育场馆学习和活动。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寻找发展商机,寻找经济増长空间。在保持室内轮滑、乒乓球、台球等传统项目日常开放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寒假、暑假培训机遇,做大做强培训项目。暑期举办的篮球、少儿轮滑和乒乓球培训班,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跳出现有的经营场所,与地方体校合作,由高校体育场馆出资对地方体校的羽毛球馆进行了改造,并把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理念带入进去,由高校体育场馆负责具体运营地方体校的羽毛球馆[7]。

3结语

高校作为社会的先行者,应打破旧体制,主动承担责任,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场馆综合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罗代工作单位:河南城建学院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