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联盟可行性构建思路
时间:2022-05-26 04:15:02
导语:体育竞赛联盟可行性构建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中美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时代背景
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经历了初建阶段(1949-1956),稳步发展阶段(1957-1965),停滞阶段(1966-1976)和全面发展阶段(1977-至今)。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在借鉴前苏联体育和改造旧高校原有基础上起步的,同志在建国初期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中就提出:“健康第一”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同时国家还颁布了相关的体育发展的文件如:《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其中就强调高校必须加强有效措施,把高校体育运动的工作当做工作重点来抓,高校体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我国全面大规模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受到自然灾害和的影响,但高校体育工作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有所发展,尤其在高校运动训练和竞赛上。教育部在此期间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的文件也充分表明当时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现状,为体育工作在高校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十年因受“知识无用论”的影响及其“封闭式”社会的制约,加之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高校体育在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师资队伍、场地器材都受到严重的影响,高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处于全面的混乱和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联合国地位的恢复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重返,使中国参与国际体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面临各种国际高校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因此,建立高校体育运动队已迫在眉睫。1986年4月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等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院校作为试点,这无疑对高校体育竞赛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0年代后,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高校开展运动训练,积极探索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规律,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在美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没有明显的界线,高校竞技体育的系统目标不仅是面对竞技体育,更重要的是全面覆盖到美国大学生的体育。美国高校体育属于业余体育的范畴,由大学生联合会(NCAA)管理,该组织创建与1906年。NCAA管辖的竞技运动分为三个等级,即甲级、乙级和丙级。甲级是最高水平的比赛,现已成为事实上的职业运动,丙级则属于传统的业余性学校竞技运动,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1940年又创建了全美校际运动联合会(NAIA),每一年参加这一组织的大学生运动员在83000人,比NCAA影响小很多[2]。
1.2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在后奥运改革的关键时期,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高教体制下的高校体育在开展体育竞赛方面,往往受到教育行政体制的限制,给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我国高校体育竞赛主办单位主要有国家教委,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各单项协会,各省市教委,各大专院校,各个高校体委、体教部、教研室、校体协、工会团委、学生会及社会团体、个人办竞赛。另外国家体委系统的体育大学,各个部属院校也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在竞技体育高度发达的美国,学校竞技体育则是美国体育的基石,由于竞技体育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到了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而且美国健全、有效的组织结构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每年都要组织举行18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深受大学生、企业及媒体的关注,市场开发程度高[3],美国校际运动联合会(NAIA)组织的比赛也深刻的影响着美国体育竞赛的发展。
1.3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这也使得不同地区高校的体育资源自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历史形成了在体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倾向于重点而忽视非重点普通高校的资源配置[4]。高校体育的发展不仅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存在体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这都限制了高校体育的发展,抑制了高校体育竞赛的普及和开展。这种不平衡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个方面,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具有名牌效应,在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各方面也都有较好的发展,在管理方面更能促进其更好发挥效能,因此高学历、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都较容易引进;其次,大学财力资源的分配权往往由行政部门掌控,无论是经费的分配权还是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决定[5],因此,重点高校更容易受到关照。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高校历史悠久其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实力雄厚,来自各方面的款项较多,比普通高校能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多出十几倍或更多;政策和财力的不平衡,导致在体育教学的基础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管理不善也容易使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容易产生浪费。
2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可行性
2.1现有管理组织机构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组织保证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者行使管理职权,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的,所以,管理机构是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管理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精干,对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是十分重要的[6]。目前,主管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有国家、省市教委,各单位体协以及院校等职能部门。尽管在具体负责指导与管理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时,其组织成员兼职的多,专家少,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性欠缺,管理混乱、不到位,但各级机构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另外,我国管理体育竞赛的行政体系存在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如果能改变现状,由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通过加强领导和强化管理将对高校体育竞赛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2.2现有的体育法规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制度保障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都要求开展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体育课程,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7]。各省市教委、各体育协会等都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竞赛法规,这都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细化法规方面不够系统和科学,没有定量的标准,甚至模糊不清,因此,要不断健全适合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法规。
2.3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体育设施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了条件
高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较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已超过半数,还有一部分教师具备执教运动队和参与职业比赛裁判工作能力,因此,在组织体育竞赛、参加裁判工作和运动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能很好的胜任。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学城的快速建设,高校的体育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且众多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建设也是为该地区的举行大型运动会而修建的,这些场地和场馆都具有较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满足大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要又能保证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
3实施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对策
3.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达成共识
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建立与发展,首先要求上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体育竞赛联盟的重大意义,对区域内高校建立体育竞赛联盟给予政策、财力和技术的支持,发展壮大体育竞赛联盟。其次,要求竞赛联盟的各成员院校、体育部门领导,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体育管理者在长期的体育竞赛中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并积极、主动与所属机构、部门的领导加强交流、沟通,实现内外的思想统一,达成共识,争取得到更大的帮助和支持。
3.2建立高效务实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规制度
建立一支高效、务实的竞赛组织与管理队伍,针对目前区域高校竞赛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的现状,设置一套好的计划以及应对方案。首先,打破原有的传统体制格局,增加区域高校间竞赛的交流内容和形式。其次,充分利用原有高校间竞赛协作渠道,建立健全高校间竞赛的各项制度,包括竞赛分级制度、竞赛管理运作法规等内容。
3.3多渠道筹集经费
经费是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正常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区域高校间组织管理、运动训练和器材等各方面的重要保障。首先,从财政上找支持。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体育竞赛联盟提供部分经费的支持,高校的财政加大对本校的体育竞赛的开展提供经费的支持。其次,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通过市场赞助来解决举办体育赛事所需要的经费和物资,以弥补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资金的不足。
3.4营造良好的体育竞赛为教育服务的氛围
通过高校间的体育竞赛丰富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丰富了高校体育竞赛的内容。同时,为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学校对运动训练的组织、管理与控制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高校组织、管理和控制比赛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进行研究,也自然促进了体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独立第三方进行统计,以求数据真实;将效益评价工作与资源补偿标准的设计相结合,共同开展。
4结语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解决目前我国社会体育资源投入不足与居民快速增长的体育需求这一现实矛盾的必要措施。本文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在阐述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内容的基础上,从动力激励、安全防范、分类协同管理、校际联动、效益评价五个方面分析其社会共享的机制问题,以期为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贡献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作者:王东海1吴志勇2工作单位:1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常州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高校体育社区资源整合服务思考
- 下一篇: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