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理念分析3篇

时间:2022-05-26 03:42:15

导语: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理念分析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理念分析3篇

第一篇

一、引言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研究,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和合理应用,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使高校体育教学能够紧跟教育理念发展的前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内涵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ESD)是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教育理念,最初是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的。2003年4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间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各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到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和触及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理念,目前以致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可持续发展教育都是教育的最终追求。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目标是帮助其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及能力,是一种专门性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广义上,所有为了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都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其核心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总体上,狭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而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则是狭义可持续发展教育努力的方向。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普及,高校体育在高校教育领域的作用愈加明显,地位作用更加突出。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界定:“……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的一系列复杂而且动态变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不同教学环节构成的完整的教学系统,其中不同的教学环节代表了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同功能的教学阶段[3]。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是指利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观、价值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平等性等原则去探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应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具有以下主要内涵:首先是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作为高校教育的子系统能够在整个高校教育领域中持续保持生机和活力;其次是高校体育教学和发展要具有持续性的特征,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主动的调整和改进;第三是帮助学习者培育终身体育的教学体系。在应用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从体育教学目标、功能价值等角度来阐述如何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从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改革等方面研究改善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三,从体育教学评价方面研究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借鉴《纲要》的基本内容,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可划分为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实施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等。对这些主要要素进行抽象分析,探求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主要要素的结合和应用,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合理融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全程,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突破提供动力支持。

(1)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应用

《纲要》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规划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分别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均由五个领域目标组成,具体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使受教育的每个人能够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在教学目标方面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具体应用,第一,是高校在学校体育教学阶段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承受或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持续关注学生在校阶段接受体育教学的功能性和过程性状态,将学生自主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兴趣的培育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第二,是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教学目标进一步扩展成为继承性和终身性目标,突出体育教学目标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依旧具有自主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兴趣,这样才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2)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体育课程内容中的应用

体育课程内容的关键是设计和规划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4]。《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没有做硬性的规定,这样就给体育课程内容的制定带来了较大的灵活性和弹性。但与此同时,《纲要》明确了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即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在《纲要》给出的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性对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设计和规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体育课程内容要实现与终身体育的衔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终身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其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科学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大量推行选修制,将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紧密衔接,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项终身体育项目,进而帮助学生培育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第二,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发展性特征。成功的体育教学是服务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而不是以体育课程和体育竞技为教学目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取舍方面,需要以学生的需求来选择课程内容,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另外,还要重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的相关内容。使体育课程内容尽量贴近社会生活,并与未来发展相关,满足学生校外生活和适应社会的发展性需求。第三,体育课程内容要重视培养主体性意识。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的养成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主体性是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学习而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学能否完成主体性意识的培育,能否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标准。

(3)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体育教学实施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实施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开展体育教学的根本途径。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大量借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法,能够更好的将体育教学内容实施到教学活动中,使高校体育教学受到广泛认可,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学方法很多,其中有以下方法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第一,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主要是倡导参与式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自己设定学习目标、组织学习计划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活动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己对学习负责,通过这一方式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使学生在变化的环境中都能够养成和重视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培育。第二,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主要是指小组合作教学,通过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是一种增强式的合作式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协作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培养学生未来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奠定基础。第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案例来推动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思考学习中的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来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利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对于丰富体育课程的学习路径具有积极意义。第四,发现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到教学情境,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面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并与个人的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发现式教学法非常适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能够较好的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五,观测教学法。观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直接的体验和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主动体会各种体育活动,进而培育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强调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4)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纲要》第二十一条明确了体育课程评价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特别强调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应该进一步加以延伸和拓展,尝试对走入社会的学生进行追踪性评价,评价焦点定位于高校体育教学成果对学生的社会生活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和价值,主要标准包括学生是否形成了“终身体育”的理念以及是否能够通过体育这一媒介来帮助其社会活动的开展。这一开放性和追踪性的评价模式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能够真实呈现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社会融合度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更好的发挥教学服务作用。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受到广泛关注。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领域的作用更加突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领域,并深入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对于高校体育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自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孔洁工作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第二篇

一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概述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是对“高校体育课程是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也是基于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实质的抽象概括,以及对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客观梳理和整体把握。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是课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高等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建国以来,伴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体育课程理念也随之进行了多次变革,主要经历了运动技术观、体质本位观、素质教育观、健康观等变化。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提出都会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产生重要影响,但体育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效果不容乐观,尤其表现在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上。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2]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也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出了挑战。高校体育课程实践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鉴于此,我们对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主导思想;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水平;以现代文化教育为契机,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传播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体育课程实践的改革深度。探讨和前瞻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对体育课程实践的作用和启示,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健康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的,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以学生生命质量作为制定标准;“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理念是促使体育课程生活化的指导思想,需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回归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育人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导向,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以课程价值理性为设计方向,重视学生精神世界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现代文化”的理念是以学生人格的塑造为基点,需要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体现体育课程文化的现代化,呈现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课程价值和功能;终身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出发点,需要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凸显整体教育思想,丰富体育课程评价内容,转变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就是在理解高校体育课程本质的基础上,以追求“生命质量”、“回归生活”为发展目标,通过“文化”的传递载体和表现形式,探讨人(学生)、文化、学习关系的一种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体育课程思想和观念的总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重点强调了“健康观”与“文化观”的并存性和协调性,缺一不可。

二健康与文化并重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论依据

健康与文化并重的体育课程理念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完善的重要导向,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作为依据,健康与文化并重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仅涉及现象学、生存美学等哲学理论以及文化传播学理论,还有课程生态理论作为重要理论依据。

1.现象学理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哲学基石。

现象学理论阐释了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阐发了一种“回到实事本身”的基点,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发展提供了原点和逻辑起点。胡塞尔指出,它“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3]早在20世纪初的欧洲,国家精神文化危机就是通过一种“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态度与方法而获得拯救。不同哲学家的研究视角虽不同,对现象学的理解却大致相同。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有着这样的解释:“现象学是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4]如果说现象学作为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保证着我们走向实事本身(意识)的可能,现象学作为典型的哲学方法则进一步保证着我们事实上对这一实事的最终把握。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的确立关系着行动的最终结果。“回到实事本身”是现象学的根本口号,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具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意义。这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应以“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态度为出发点,放弃一切偏见、成见、习惯看法,直观学生的认识活动中直接亲身体验的东西,对学生的健康问题和文化观念进行探索和重新思考。教育现象学是现象学在教育领域的扩展和延伸,重点关注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健康理念和文化意义。“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世界,发现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是对教育现象学精髓的最好诠释。[5]它要求一种基于生活世界的对话形式的教育……热切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们懂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导人们更好地学会生存和生活。[6]学会生存和生活是人们追求健康和传承文化的基本条件,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健康地、有意义地生活。教育现象学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一种关注人的健康和文化价值的本真状态,直指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根底。生活体验集中体现了现象学的精髓:“比现实性更高的是可能性,对现象学的领会唯在于把它作为可能性来把握。”[7]无限的可能才有无限的发展,生活体验的意蕴不仅给予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发展的导引,也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把握学生在课堂、学校外的现实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那种发生性,[8]关注学生知性发展,关爱能力培养,注重反思活动,就成为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体育教师需要创造和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取之于生活实践,用之于课程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的乐趣,关注学生最本真的思维。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必须以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为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健康,宣扬文化意义,不断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本文来自于《鸡西大学学报》杂志。《鸡西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生存美学理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构思原点。

生存美学理论是以“关怀自身”为核心内容,将“自身的文化”和“自身的实践”作为重要表现形式,为高校体育课程关注自身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构思提供重要参考。生存美学理论主要围绕关怀自身问题而展开的,其中涉及“自身的技术”、“自身的实践”、“自身的认识”、“自身的教育”、“自身的文化”、“回归自身”等内容。[8]399关怀自身绝不是抽象理论,而是非常实际和具体的生活实践,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技巧、技艺、策略和程序。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关注“自身的实践”和“自身的文化”研究,就此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自身的实践”是生存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转变指明了方向。福柯指出,自身的实践是对自身进行“教育”、“纠正”和“解放”的实践过程。[9]401依照生存美学原则,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实践,主要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体现在体育课程系统运行过程中,发挥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要素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地促进体育课程系统自我完善和发展;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各要素构成一个体育教学系统,并在自身系统顺利运转的前提下实现与整个体育课程系统的融合共生。“自身的文化”是生存美学理论的思想灵魂,对高校体育课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自身的文化”是各种关于关怀自身的理论、思想观点及技术的概括[9]406。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健康(自身的技术),还要注重体育课程文化(自身的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追求健康理念和文化理念并重也就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关怀自身态度,意味着体育课程理念的实施本身,尤其表现在自身范围内所实施的行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拷问和反思而进行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也需要在不断反思体育教学实践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进而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3.体育文化传播理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文化动力。

文化传播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和迁移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和重组,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体育运动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10]141体育文化传播理论主要揭示体育文化要素的传递现象,改变人们对各体育文化要素传播方式的认知系统,促使形成稳定的价值意识体系。其中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体育文化传播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实施的关键在于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对体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和现代体育运动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发展的理论支撑。体育文化传播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促使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形成的根本动力。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无论在纵向的文化传承上,还是横向的文化交流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传播本质。[10]134-136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体育课程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的体育课程思想和体育课程观念体系。体育课程理念包含的一切有关体育的思想、意识、精神、制度、教学等方面内容,其只能在传播中产生、发展、完善和创新。体育文化传播形式是多样的,不仅涉及体育理论层面还渗透到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转变是体育课程思想和观念的不断演化和变革,需要在体育文化传播中不断沉淀和积累形成。因此,体育文化传播是体育课程思想和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决定着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更新和转变。运动文化传承是体育课程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形成的助推器。从体育发展史来看,无论是原始人类各种运动技巧和活动技能的传授,还是现代社会的体育教育、运动竞技和各类健身娱乐活动的发展,都是社会化的传播、创造、融合、交流的过程。体育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是对社会文化进行选择,即选择出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社会文化组成课程。在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以运动为载体的运动文化成为体育课程文化的主体,体育课程传承和创造运动文化的主线越来越清晰。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形成过程是伴随着体育课程文化传播进程,也反映运动文化在社会政治语境下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三结论

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深厚的理论作为依据,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不仅涉及哲学和文化学理论,还有课程理论对其做重要的理论支撑。这种体育课程理念是在当前社会政治语境下产生新的课程理念,是对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历史发展的总结和融合,凸显时代特征和现代化印象。课程理念的确立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新社会背景下融合新元素和内容,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发展需要体育界学者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作者:王继帅工作单位:丽水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果

(一)教学内容的完善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以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美操等为教学内容,这些从小学、初中、高中沿袭下来的传统项目,早已为许多学生熟知,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为了优化课程设置,突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决心,不少学校增设了攀岩、棒球、跆拳道、网球、形体舞蹈等新颖的教学内容,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关注。同时,一改传统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充分组合体育理论与实践,使得体育课程极具趣味性、实效性。有些高校还为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提供了相应的健身器材,并支付定期的维修费用。所以,为了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完善教学内容将是各大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课程设置的拓宽

依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有关规定,高校体育课程的配置大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方式。由于固定化的教学安排,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均呈现单一化的弊端,如因为软硬件欠缺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有限,学生难以在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上施展才能;大多数高校的必修课项目过于固定,较难吸引学生兴趣等,由此引发了不少学生私自换课、屡屡逃课的现象。针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棘手问题,各大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与改革。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高校都增设了不少新颖的体育课程项目,如健美舞蹈、太极、网球等,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多样性。从课程选择的层面来看,不少高校采取了选项课的形式,提供多种项目的体育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学课程;有的高校采取试听定选的做法,即在学生决定体育选项课前,可以提供一次试听与重选的机会,体现了体育课程设置选择的自由化;此外,有的高校还大胆地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尝试休闲体育如加入野外逃生以及保健体育等项目,大大地增加了体育课程的趣味性。简而言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设置的拓宽是各大高校践行改革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

(三)教学目标的调整

高校体育课程以体育技能的传授为教学标准,单方面强调运动技术的实效性。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出台,“终身受益”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学标准的调整变得尤为重要,即教学标准已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转向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标准的调整,意味着传统体育教学中“健身教育、人体科学知识传授以及终身体育理念”长期缺位阶段的落幕。从此,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发展慢慢走出简单化、乏味化,步入健身性、实用性以及长远性的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内容除了教学内容的完善、课程设置的拓宽以及教学标准的调整三大板块内容外,还包含其他如课程结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以及相关体育设备等方面大大小小的变动,高校体育课程有关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标准等方面的改革,只是整体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冰山一角。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分析讨论

就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来看,各大高校虽然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示,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即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朝着“终身体育”的目标,并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奋进;但在改革进程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未成核心所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常难首尾相顾,难成遥相呼应之势,例如教学内容的完善之中,一些新设立的体育项目往往遭遇“三分热度七分冷”的境遇,未能充分践行“终身体育”的理念,难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就算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途径再多,也难一鼓作气,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体育课程设置问题的分析讨论

从盲目增设的课程项目来看,教师质量仍未能紧随其后。改革过程最常出现的状况是:当课程项目新鲜劲一过,学生往往对此产生疑惑心理,甚至会将这些新颖的课程项目冠于“挂羊头卖狗肉”笑名,使得课程改革不得要领,遭遇阻滞。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途径中,课程设置是为突破口之核心,能够深得课程合理的设置之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运筹帷幄在其中;若自行乱其章法,非但不能够保持传统体育课程原有的教学效果,反倒误了教学还搭上了经费,遂即造成改革进程中大难题,得不偿失。

(三)体育课程考核存在问题的分析讨论

尽管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进行已有数年之久,但是当前对于高校体育课程仍旧难逃僵化、守旧等形式的考核,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未能真正实现灵活有效的考核机制,一刀切的考试标准使得体质不一的学生产生不公平的感受,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考察较多,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及身心运动的了解极少。这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数年之久以来,囿于调整无方而总是固步难前的症结所在。有的高校在考核标准方面进行调整,例如增加中长跑的考核内容以及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进步状况列入考核范畴里,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以学生为主体,在对授课教师的考核中采取学生给老师打分评价的方式,出现了一些认真积极授课的教师反而不如“放羊式”上课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的怪现象。

三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是进行改革的要领所在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改进还是课程设置的拓宽,抑或教学标准的调整等众多改革途径,其所围绕的中心都在于“终身体育”这一核心理念上。只有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每个改革的细节、每个改革的环节以及改革的策略选择方位上,强调“终生教育”意识的培养,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令体育课程成为“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体育课程肩负着连接学校体育锻炼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桥梁重任

学生在毕业后能否持续坚持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将会受大学时代的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影响。毕业生们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无疑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因为,这正是“终身体育”理念起作用的典型体现。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标准的调整以外,还更应该侧重开展那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能进行的极具实效锻炼价值的休闲体育项目,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及体育兴趣,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理念宣扬。

(三)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是决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按照由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朝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更多的体育课程项目已不再是“教师会什么则教什么”,而变为“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尽力教什么”的状况。这是因为“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应以体育为主,竞技并非其要务所在,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使学生领会体育的价值,并且能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这将对体育教师素质水平提出重大的挑战,亦即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才有可能胜任并成长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优秀合格教师。(本文来自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喻辉工作单位:安徽理工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