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体育俱乐部发展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26 03:39:04

导语:普高体育俱乐部发展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普高体育俱乐部发展问题分析

1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我国现阶段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向欧美先进高校教学模式倾斜的趋势,基本上以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为主[4]1110,这种俱乐部形式的教学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及和盛行,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发达国家的先进体育教学模式无疑会有很多值得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借鉴之处。关于体育俱乐部的含义,德国著名学者Hermann①认为体育俱乐部是一个具有自由化、独立化与民主化的团队组织[6]。将其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可视为是将高校体育课程、课外闲暇体育锻炼与体育竞赛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来设置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课程,这种模式的教学不仅可以开发教学对象的终身体育能力,更能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阶段完结之后,通过参与其中而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因此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开展较为普及。

2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根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自身运作中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很多普通高校都在逐渐建立或者已经具备体育俱乐部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但是体育俱乐部仍然是普通课堂教学模式的辅助教学手段,并没有被真正地纳入到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其开设体育俱乐部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丰富参与者的课余生活,而不是把它作为课堂体育教学的课外延续[7]。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管理机制相对松散,对俱乐部的管理者、日常运作执行人员和参与者的制约性都过度宽松。这种过度宽松的运行机制最主要的问题是很容易使参与者产生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体育指导是非常便利和低成本的错误想法,并进一步发展成忽视日常锻炼和轻视终身体育习惯的错误态度。就心理学角度而言,态度的意向成分决定着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②。因此这种错误态度的产生既不利于参与者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体育俱乐部的自身发展。甚至有可能因为从众行为③而造成整体终身体育教学过程中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的倒退。再者,由于体育俱乐部仍被当成是普通课堂教学模式的辅助教学手段,因此普遍存在以学生为管理主体,教师辅助指导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只能对俱乐部的发展和日常运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没有权限去直接参与俱乐部的管理,因此并不能对其管理与日常运作起到直接干预作用。而管理主体因为知识结构、能力、责任感、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无法对俱乐部起到很好的管理,其结果往往是一人强则一届兴,一人弱则一届衰的发展局面。这种以人治部的管理机制很容易导致高校体育俱乐部其他组成人员因其管理机制的松散失去参与和发展俱乐部的积极性,致使俱乐部很难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2)缺少相应的配给资源

就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的资源而言,至少应该包括自身可控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非自身可控的社会环境资源。人力资源通常是指俱乐部发展过程中的高层指导人员、俱乐部日常运作中的执行人员和俱乐部的参与对象。物力资源基本可以认为是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场地、器械和金钱。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体育俱乐部都是以非营利的形式存在的[8]。在既没有被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又采用非营利性模式运作的社会环境资源条件下,其可控资源的匮乏就成为了一个不辩自现的现状。这个现状同时也符合我国机制运作中不言自明的侧重发展规则。我国高校目前对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普遍不足[9],因此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物力资源的缺乏就更显而易见了。物力资源的缺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俱乐部的规模,更多情况下还严重影响了俱乐部的日常运作。从管理学角度而言,高层指导人员在体育俱乐部中主要的作用是:完成设定目标,并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日常运作的执行人员是执行计划,达到目标的具体实施人员。参与者是计划和目标的受益主体④。因此其人力资源的缺乏或专业水平和投入力度不足,所引发的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出现的问题有:体育俱乐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机制涣散,缺乏有效的管理,目标计划不明确,执行力度较差。而参与对象在接触过某个体育俱乐部一段时期时候也因为上述问题对俱乐部产生鸡肋感。从而导致俱乐部的参与人员流动性大,达不到俱乐部培养参与者终身体育习惯的目的。

3)自身教学理论体系存在争议

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缺少与高校体育课程的紧密联系和人力资源的匮乏导致其缺乏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更为直观的说,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该给参与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内容,其开展的目的是什么,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开拓学生的体育思维[10];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1];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补充[12];终身体育教育中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13]等观点是目前较为主流的几个观点。但无论哪种观点,在其研究中都指出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多为高校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的重复。并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教学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教学理论体系的缺失不仅会使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问题,其更深层次影响是会使俱乐部的参与者在受益过程中产生对其参与目的性的迷惑和出现参与的盲从。俱乐部的高层指导人员和日常运作执行人员也只能在自身能力有限范围之内给予指导,这就会使俱乐部的教育服务内容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的逻辑性。从而出现教育服务内容要么是对大学体育课程的重复,要么与大学体育课程关联性不强,或者是自身内容体系联系涣散等诸多问题。

4)体育俱乐部管理者自身能力不足

在我国目前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中担任管理工作的指导人员一般都是高校中某个相同或相关项目的体育教师。他们既负责对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进行指导,同时也负责俱乐部的教学工作[4]1111。而目前体育俱乐部的现状是被排除在高校体育课程之外,因此在从事俱乐部的工作中,对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也提出了除常规教学的知识技能之外的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阶段对高校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的相关培训较少,致使很多老师仍旧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思维的束缚[14],达不到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发展需求。同时很多教师在身兼多职的高压工作状态中,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俱乐部的管理和思考俱乐部的发展。因此无法解决俱乐部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更不可能通过深入研究去解决问题。

3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的对策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还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各方面都有待改善,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方法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开展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过程中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相关现状认为高校俱乐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1)将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去

我国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目前来看,基本上隶属于管理学中的群体组织范畴。是参与者闲暇生活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组织都需要相应的科学管理以保障其发展的科学性和运作的合理性。但一个组织其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方面的重视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而就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各种资源相对较为缺乏的现状下,研究认为只有将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去,才有可能引起多方面对其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的重视。并最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部分先进理念,同时总结实践经验,从而较好地解决和完善这一问题。

2)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提高资源的配给力度

资源的缺乏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各行各业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的体育俱乐部不能仅仅希望高校在其运作过程中给予的政策性资源倾斜。而应该更多的尝试开源节流型的多渠道资源获取方法和手段。在符合高校政策法规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大力开发校外的相关可利用资源等手段多渠道的获取所需资源。美国[15]和日本[16]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在解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资源匮乏的问题方面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其基本做法是将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与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相结合起来,将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储备和服务机构。然后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作中的部分资源作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资源进行配给,从而较好地解决资源配给不足的问题。

3)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完整教学理论体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版)》指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不同的高校因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体育课程在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是无法规避的事实。因此所导致的对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理论体系存在偏差也是合理的现状。但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其最终目标无疑应该是:激发参与者的运动兴趣,培养参与者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无论是为开拓学生的体育思维提供服务,还是为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或者是为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补充提供服务,甚至将其作为终身体育教育中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都应该建立自身较为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并最终实现自身的培养目标。

4)大力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高层管理者的自身知识能力

对于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而言,它既是一个教学问题又是一个管理问题。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既要从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教学角度出发去思考其发展问题。同时也要在各方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中考虑如何科学管理使其可以进行有效的运作。因此俱乐部的发展对其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其管理者不仅具有较为宽广的横向知识体系,更要具备较为深入的纵深知识储备。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管理期间投入大力的精力和时间,并且在现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通过培训与加强自我学习获得更多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不仅是管理者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而需要整体外部环境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管理学认为内部因素是决定某一组织健康运作和科学发展的必要因素④。因此只有管理者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能力,普通高校俱乐部才有可能科学有序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育应该具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现今的体育教育发展理念下应该紧紧围绕其基本共性进行建设。注重培养参与者的终身体育观念和能力;注重自身内部因素的科学建设;同时努力去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并积极的去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只有多管齐下的努力才能使我国的高校俱乐部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和壮大。

作者:胡超工作单位:温州医学院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