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建及研究3篇
时间:2022-05-15 11:27:10
导语: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建及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基本理论阐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以人的根本需求、根本利益、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学生本位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教学要将学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满足学生学习主观需求和学生学习客观需要为主要依据,以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能动性为主要途径,积极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学生本位的教学过程应该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是要根据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学文件、思想等;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三是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大能动因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讨论和研究由来已久,近几十年来,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的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主体和主导的辩证关系促使了教学不断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作为教学论中研究的教学过程的子系统,其正确学生观的树立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学生本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能够以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要作为教学开展的出发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这无疑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的树立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正确学生观的树立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师主体的教学过程模式,强调教师的引导、控制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基于学生本位的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路径
2.1全面调查学生的主观需求
基于学生本位的高校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观需求,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开展之初就要对学生的主观需求进行客观、全面的调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学习的主观意愿,即学生具有建立在自我意识、知识、评价等基础上的需要,学习哪些项目、进行哪些体育锻炼的主观诉求,这种诉求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之上的,是能够反映学生真实主观需要的。如果能够把握学生的主观需求,并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此种需求满足,则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心智的不断完善,学生接触的知识更加丰富和复杂,较之信息时代来临之前,学生的身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代的高校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具有高度的自我需求的诉求,这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传统的教学项目、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形成了考验,所以必须要对学生的主观需求进行详细、客观、全面的调查。学生主观需求的调查内容要详细,既要调查学生的动机、兴趣等外显因素,同时要调查动机、兴趣产生原因的内隐因素。即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参加体育学习,学生对什么项目感兴趣,为什么对某些项目感兴趣,这样就能够在外显层次和内因层次上把握学生的主观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握学生所想及其所想产生的根源,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开展提供参考,并作为体育教学开展的依据。学生主观需求的调查形式多样化。既可以采取定性调查也可以采取定量调查。定性调查主要是通过访谈的方法进行,可以采用完全开放式访谈方法,即不限制访谈的边界,让学生无所拘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采用半开放方式访谈,即设置访谈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定量的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在参考文献资料和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问卷的填写,然后根据一定的计算标注进行定量的转换从而获得学生的想法。建议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调查方法,这样更能够提高调查的准确性。
2.2正确对待学生的客观需要
学生主观需求是学生本位体现的一个方面,但是学生的客观需求更是学生本位体现的必要因素。主观需求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而提出的需求,其科学性、合理性可能存在不足,尤其当学生对体育知识了解不足、对自身情况认识不深的状况下更加明显。因此正确对待学生的客观需要就尤为重要了。所谓学生的客观需要是指学生身心发展的切实需要,比如说如果一名学生灵敏素质不足,如果其提出参加体育舞蹈或者健美操项目的锻炼需求的合理性就不足了。如果一名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足,其提出参加跨栏训练的合理性就不足了。对学生客观需求的评价工作是复杂的,需要根据参加体育学习所必备的生理和心理指标正确的评价学生的身心状况,并根据发展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其主观需求,并将主观需求和客观需要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学生客观需求的调查内容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调查。其中生理的调查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基本身体素质,还包括身高、体重等基本身体形态和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基本技能指标。生理指标的调查要通过规定的标准仪器进行,并强调调查程序的规范性,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客观的测得学生的真实能力。心理指标的调查包括学生的自我效能、主观锻炼体验、自尊、自信等水平,通过相应的心理量表进行,以获得定量的心理数据的指标。
2.3优化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教学的控制作用明显。目前关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多,其分类也比较复杂,比如备课能力、示范能力、讲解能力、纠正能力、评价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均可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最为能动的因素,更多的发挥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服从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解、示范、纠正能力是主要的教学能力,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师的结构呈现出教师绝对控制的成分较多。基于学生本位的高校体育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本位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讲解、纠正的能力也很重要,但教师更多的是担任组织者、协调者、提问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出现了转变,要求体育教师更加具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提问能力、引导能力。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其本质是对体育教师已有的教学能力进行重组,同时发现教师存在的能力缺陷并加以弥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优化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让教师明白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去除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修养等为出发点,并体现教师利益的传统的、狭隘的教学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抛弃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全权控制者而不考虑学生本位的学生观。其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不符合的情况,通过专题报告、在职进修等形式对教师的弱势教学能力进行提高,以优化教学能力结构。最后要坚持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不同的学生对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保持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合理,必须进行教学能力考核。考核的形式以定量的考核为主,考核的次数根据高校的实际开展,一般一学年在1~2次左右。考核的结果应该纳入教师职称晋升的衡量标准,以提高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3结语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学生主观意识和诉求的提高,正确的对待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对高校体育教学非常重要,而以学生本位的视角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很好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顺利的开展。然学生本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学生观,需要教师全面的调查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要,并需要教师积极的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才得以真正体现出其实效性。
作者:林秋工作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第二篇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针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丰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人们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总体性认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黑龙江省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相关设计和实施策略等实际操作问题,深入研究和促进其相关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今后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广大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差
体育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都以体育训练为主,文化课学习为辅,高考前参加的术科考试对其能否进入大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们“重体轻文”。这种情况在英语学习中更为明显,因此造成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2.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积极
态度决定一切。体育生面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并不尽如人意,他们总是提不起兴趣,觉得这样的课程枯燥、难懂,也不知道今后他们到底要怎样使用英语。
3.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
没有目的的学习是盲目的,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对体育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进行调查后发现,90%以上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大学里体育生实现考试及格的目的不难达到,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心思很少。而少有的愿意学习英语的学生也只是兴趣使然,说到学习目的也不是很清楚。
4.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理想
人总是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在体育生的群体里那些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常被同学们看做是另类。这样的情况在体育专门院校更为突出。长期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愿意学英语的学生也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了。
5.体育生的课程设置特点对英语教学产生冲击
体育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比较特殊,突出的特点就是术科课多。学生在上完某项专项课后再来上英语课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累得精疲力尽,这对英语教师的授课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以上问题的出现,都直接导致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呈现了恶性发展的态势,学生得过且过,考试及格万岁,教师按部就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行。痛定思痛,我们的教学出现问题根源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开设英语课?我们到底要培养体育生的什么英语技能?怎样培养?ESP教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三、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需求分析
1.什么是ESP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的简称。20世纪50年代提出,我国对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进展也较缓慢。最早的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应该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1978年,杨惠中教授发表了《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两篇论文,文中对ESP的概念进行阐释,并推荐了当时在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如EnglishinFocus,Nucleus等。
2.什么是需求分析
上个世纪70年代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开始应用。外语界对需求分析理论的含义研究可归纳如下:第一,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期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学习者希望经过一定的外语学习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外语水平;另一个是学习者希望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外语教育,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制定、教材的选用等。第二,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技能需要。主要指外语学习者在社会活动中应该具备怎样的外语技能才能满足特定社会活动的需要。
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需求分析
通过自省、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需求,目的是了解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ESP需求,同时也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有理论上可行的依据。笔者从事高校体育生的英语教学十几年,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体育生在大学期间用两年的时间,200多学时都进行的是通用英语教学,而很少涉及体育专门用途英语。体育生的培养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而体育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很明显,就是从事与体育有关的事物。因此,无论从学生自身对英语的需求来讲,还是从社会对体育生的英语需求来看,体育生除了能进行日常的交流外还应该掌握足够的体育专门用途英语,否则体育生的特点怎样体现?又如何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外事活动?从对一些体育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访谈,笔者得到这样的信息,用人单位在招聘体育生时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体育英语专门知识。例如,能看懂体育器材的英文使用说明书,能用一定的英语进行体育知识教学等。笔者向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三所高校的体育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从百分比数据分析上明显看出受调查者的英语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并不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不浓,学习的目的认识有偏颇,他们也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但在大多数学生看来,作为体育生除了应掌握日常交际英语外,更多的还是应该掌握与体育有关的英语知识,这就是ESP。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教学不仅切实可行,更具有其深广的意义。ESP教学是从根本上解决体育生英语教学“按需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1.课程设置
2013年2月25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其附件1《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用)》中,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要求试点院校将英语教学分为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两种。并解释“通用英语是一种除打语言基础外并无特殊目的的语言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是为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或为未来工作需求服务的语言教学。根据使用目的不同,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职场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职场英语是具有岗位培训特色的英语教学,学术英语则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以上海的文件精神做支撑,按照体育生自身的特点及体育生的ESP需求,构建如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应该按照学生的入学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调的规范,语法的梳理等。大一的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体育通用英语的学习,这部分学习内容以交际英语为重点,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课程,内容可以是指路、问路、订宾馆、订票等。大二的两个学年进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在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体育专项的学生对体育专业英语需求的差异,分专业展开。例如,滑冰专项的学生应该学习与冰上项目有关的英语,而篮球专项的学生则应学习与篮球相关的英语知识。课程侧重于体育英语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的教学,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英语教学设置为必修课。大三和大四进行体育学术英语教学,主要是广泛的开设各种选修课,教学生如何听体育学术讲座、查阅体育文献、进行体育报告展示、学术写作、学术讨论等。目的是培养学生通晓体育专业国际规则、掌握体育学术交往中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和沟通的技能。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省去基础英语教学,从大一第一个学期就进行体育通用英语教学,第二学期进行按专业的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大二一个学年开设体育学术英语教学,这些都设置为必修课。大三、大四学生按照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选修各种体育专门用途英语课。
3.教学方法
体育类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他们有体育生专有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在传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同时要特别注意将兴趣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运用于课堂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
五、结束语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顺利实施并在实践上运用,能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顺应新时期要求的新教学模式,以培养既精通体育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体育人才;对教师本人而言,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能帮助广大体育英语教师在未来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其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区区几千字的研究报告不足以穷尽所有研究结果及设想,要想构建完善、合理的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还需在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及探讨,如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如何选择和编写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如何评价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效果?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如何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解决。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应该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争取早日使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趋于完善,加快其运用于实践的步伐,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出一份力。
作者:徐雪婕工作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系
第三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黄河科技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郑州华信学院、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被调查高校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实地考察,对部分教师的调查访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考察和调查访问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状况
2.1.1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的特定范围内,人们在体育相关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1]。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三者之间是由浅入深且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连带关系。河南省民办高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在河南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外层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调查发现,河南省民办高校都建设有体育馆、标准的400米田径场及供教学、训练和学生业余锻炼的数量不等的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和网球场等体育设施,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训练、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中层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在被调查的8所学校中,除2所学校在教师奖惩制度、课外活动值日制度等不够健全之外,其余6所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均较为完善。在核心的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被调查的8所民办高校每年都举行1至2次全校性体育竞赛活动,尤其是春季田径运动会开展的较好,其次是篮球和排球比赛,足球和女生喜爱的健美操开展得相对较少。这些赛事既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活跃了校园业余文化生活,展示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对于推动河南省民办高校“两个文明”建设更为有益。
2.1.2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因素
随着河南省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科技电子产品开始涌入高校校园,许多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因素显现出来。在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因素中,学生体育参与意识淡薄最为显著,特别是女生,除了体育课之外其他时间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差,一定程度上与大众媒体的宣传有关。社会上多数宣传媒体着眼于宣传娱乐、健身等方面,使大多数人很大程度上把体育仅作为文化领域的欣赏对象与生活中的娱乐手段,认为体育就是这些[2]。从而使得大学生懂得了欣赏而忽视了参与。调查发现,河南省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氛围不够浓厚也是影响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方面。其中主要表现是:校园体育文化没有充分利用宣传手段,宣传的力度小;校园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不多,参与的人数过少;课外活动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致使多数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一个小时。特别是每天锻炼时间方面,女生又明显少于男生。其他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因素还有: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太少,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除了全校性的运动会之外,小型化、多样化的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得较少;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组织开展的活动还较少等。
2.1.3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潜在的发展优势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等学校长期积淀、创造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校园亚文化。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学生的身心欢快愉悦,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身体锻炼习惯[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河南省民办高校正处于良性发展的重要节点,此阶段需要总结以往建设的经验和不足,挖掘潜在的发展优势,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正处于规模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进行期,许多潜在的发展优势正在或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如:校园体育文化宣传的渠道还太窄,力度还不够大;体育教学的质量和科研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体育文化建设专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新进年轻教师工作能力的提高还需加强;校园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需要扩大;校园体育活动竞赛的种类还需增加;校际间的体育交流活动有待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力还需不断激发和提升;适合女生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对应的设施需要加快开发配置等。以上这些潜在发展优势指明了河南省民办高校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既预示河南省民办高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暗含着发展中要克服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河南省各民办高校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为社会各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的着想,不断加快对潜在发展优势的挖掘、开发和利用速度,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并为大幅度提升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提供坚实保障。
2.2推进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对策
2.2.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工作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臻于完善[4]。对于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而言,需要的还有最大限度地做好体育文化宣传工作。只有通过宣传让河南省各民办高校的学生们认识到体育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健康,可以培养他们迎难而上、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的能力时,学生们的体育价值观才会从模糊、片面上升到科学、正确的高度,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宣传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河南省民办高校各部门协调配合,持续进行下去。
2.2.2搞好校园体育文化载体建设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学生体育知识的34.98%来自体育课[5]。体育课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热情、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承载。此外,网络、体育俱乐部或社团、体育协会、体育训练队等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载体。因此,搞好校园体育文化载体建设对于加快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加强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载体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各载体间的关系,不能太过于厚此薄彼,硬性地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要想方设法促进各载体协调发展,如“木桶理论”启示的那样使各载体同步发展,没有明显的短板。
2.2.3强化体育职能部门的功能
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职能部门的作用。作为民办高校,可充分利用奖惩制度或目标责任制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校体育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还要注意给予这些职能部门一定的决策权和必要的经费支持,特别是公共体育部作为二级机构,在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指挥和领导责任,必须通过积极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其工作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加强体育教研室建设,狠抓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一支层次高、素质好的复合型体育教师队伍可以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2.4深入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交流活动
高校形象是一个高校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包括校内形象和校外形象两个部分,是高校的一张名片。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形象的最好载体[6]。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应积极主动地组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武术、体操等项目竞赛或组织开展高校之间的体育竞赛交流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参与比赛体验竞技体育的魅力,体会竞技体育的精神力量,以推动校园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娱乐体育的共同发展。另外,这种竞赛交流活动还具有展示本校体育文化实力和汲取外校体育文化建设经验的平台作用,对于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整体实力的提升非常有益。
2.2.5搞好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一方面是保证体育锻炼、竞赛、群体活动的重要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许多文化内涵[7]。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要以不断满足学生体育文化需求为目标搞好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要求在建设体育场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文化内涵的元素,通过场馆造型、雕塑、名人名言等方式丰富其文化气息,让体育场馆成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的校园标志性建筑,在使学生接受体育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易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愿望。
3小结
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虽不长,但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学生体育参与意识淡薄、校园体育氛围不够浓厚、校园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不多、参与人数过少、课外活动时间未被充分利用、多数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少等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因素还需予以高度重视。对校园体育文化宣传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大等潜在的发展优势还要加大开发利用的速度,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等对策对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自于《体育科技》杂志。《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红克徐永丽工作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思路
- 下一篇: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途径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