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15 10:31:33

导语: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1结果与分析

1.1期刊论文数量偏少或质量偏低,高校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科研产出表现包括数量与影响力两个方面。产出数量指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数;科研产出影响力则以期刊的标准化影响因子为基础指标进行评价,因全部期刊的标准化影响因子均小于2,本文在影响力方面仅参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查询,2006-2010年四所高校体育部门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各层次期刊分布情况如表2-1(略)所示。四校体育部门平均每年数量为160篇,校均40篇,人均2.8篇;从这个角度分析,四校体育数量与所在高校整体的科研论文产出水平相当;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占所有期刊发文数量的48.5%,CSSCI期刊发文数量占所有期刊发文数量的29.7%,对比所在高校其他学科的科研情况(表2-2略),体育科研论文的质量亟待提高。对四所高校体育部门发文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四校体育部门数量极不均衡,华师大体育学院占有绝对优势,学院平均每年141.2篇,人均9.4篇,本研究将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文情况作为参照(如表2-2略),无论是发文量,还是的期刊分布情况,两个部门论文产出水平相当;如果仅以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三所高校作为样本分析,三所高校体育部门五年来共94篇,平均每年为18.8篇,人均0.45篇,与其他文科学院有明显的差距。

1.2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体育科研潜力有待挖掘

可以看到,各校虽然在期刊论文数量上各异,但总体来说,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说明各校体育科研具有可挖掘的发展潜力。

1.3承担课题数量少,市级校级课题居多

每所高校体育部平均每年申请课题数为4.08个,人均0.17个;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体育系在2010年共收到课题申报通知22个,只有少数课题对申请者有年龄、职称方面的要求,课题通知下发后,主动申报的教师人数比例在15%左右。以华师大公共管理学院为例,2006-2008年课题总数为27个,其中国家级课题数19个;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09-2011年课题总数为69个,其中国家级课题数为28个;体育部门承担课题的数量和质量都落后于同校其他学科。

1.4专著、教材数量偏少

作为体育课程建设的主体,教材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在四校体育部门中遥遥领先;因统计资料不全,同济大学采用2009-2011年三年的资料(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于2009年成立),复旦大学采用2008-2010年三年的资料。通过对比,发现四校体育部门在教材专著出版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应该看到“985工程”高校体育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其首要工作职责是在校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这是科研、竞赛等其他体育工作的基础,体育教师不可能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全身心投入科研,因此,我们将综合类院校体育部门科研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只是作为一个考察纬度,以说明体育科研工作有很大发展潜力。华东师范大学成为“985工程”第二批大学,其综合类大学属性得到认可,但其师范类属性决定了其体育科研起点早,基础厚,在研究对象中具有特殊性。四所大学的学术环境、学科资源、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目前落后较多的复旦、交大、同济三所高校应在保证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体育科研水平,提高科研产出,努力避免体育科研在三所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成为一块短板。

2影响因素分析

2.1体育教师科研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体育科研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把它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从调查结果看,职称评定是大部分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这是因为职称与教师的工资、福利、职位的晋升等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完成规定任务”、“兴趣驱动”等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其他动机。

2.2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分析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20世纪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的新规定: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以上为老年人。结合我国的《退休制度》,可以界定出青年体育教师的年龄在44岁以下,45~55岁为中年体育教师,55岁以上为老年体育教师。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60.5%,且每个年龄段的教师比例适当,四所高校体育部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对于学术梯队建设非常有益。从教师的职称结构看,目标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比例为1:4.79:4.45(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合理职称结构比例3:5:2还有较大差距;从教师的学历结构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之和占教师总数的25%,与其它学科相比,比例偏低。

2.3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长期负责全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形成重术科、轻学科,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导致体育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偏低、没有形成科研团队。其次,体育科研在综合类高校中易被忽视,学校更愿意把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见效快、收益大的学科。第三,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晋升标准有待改革。

3对策和建议

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工作和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使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体育科研、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3.1引进高水平体育师资,完善体育学科队伍

研究对象高校可利用强大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引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高职称的海内外学者作为学科门类的带头人,为“985工程”高校体育科研注入新的力量。

3.2分类考核标准,激发体育教师科研意识

目前综合类大学体育部门教师的职称晋升路径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致,但是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繁重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任务。在当前情况下,改革体育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势在必行。不必让所有体育教师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在传统教研室分类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科研、竞赛、群体组,并分别制定考核标准。每组各司其职又互相合作,各组的教师首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各自工作重心上,每组教师都应达到定量的工作标准,每组工作间彼此分割但又紧密相连。相信有所侧重的考核标准能够达到以退为进、促进科研的目的。

3.3突出体育科研工作特色,鼓励跨学科研究

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的科研工作是其众多工作内容之一,决定其不能将主要资源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所以应选择体育领域中的某个或几个方向做出特色,而不必面面俱到。主动依托其他学科资源进行跨学科研究,事半功倍。“985工程”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可以为体育科研提供深广的研究背景和支持,使得体育科研可以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研究成果。比如体育训练学与医学结合进行运动医学和运动生化的研究,与心理学结合进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等。

3.4用国际的、长远的眼光开展体育科研工作

研究对象高校的战略目标都立意高远,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作为学校重要的一部分,体育工作,尤其是体育科研工作也要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外大学体育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融入国际体育研究的环境,把握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明晰自身优势,不求面面俱到,开展有特色的体育科研工作。(本文来自于《福建体育科技》杂志。《福建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秀强1常先厚2工作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2.明尼苏达大学运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