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3篇

时间:2022-05-15 09:31:47

导语: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3篇

第一篇

1.前言:

普通高校体育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依据,在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教学内容和模式,依据素质教育理念,建立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传授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终生体育健身的意识与能力。为了有效解决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实践不适应状况,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以期有更多的专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认识体育课程设计

2.1涵义:体育课程设计指的是按照科学育人的目的要求,并在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和体育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优化体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及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2.2原理: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原理指的是从社会、学生和体育科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优化课程设计,最大限度地捉进大学生个性品质及体育文化修养,从而取得体育课程设计的最佳效果。

2.3原则:(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为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服务;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服务;以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服务。(2)适应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这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需了解并尊重学生;确立体育课程目标,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统一于课程目标之中;体育课程的设计需有层次、有幅度;需满足大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及积极参与意识。(3)适应体育特点的需要:体育包含哲学、心理、生理、生物、物理、经济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是广域课程的设计。

2.4步骤:(1)确定体育课程标准,确立体育教学大纲,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等;(2)确立体育教材结构,确定教材体系;(3)设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并进行体育课程实验,逐步扩展;(4)设计体育课程评价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修订体育课程。

2.5设计类型:(1)达标课:属于必修课。该课型目标为体育素质达到的标准。(2)选项课:属于必修课。该课型以某一体育项目为主,并以学期为单元,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提高其身体专项素质为辅的体育教学课程。(3)专项提高课:既可以属于必修课,也可以作为选修课。该课型以某一体育项目为主,主要发展大学生的专项素质能力,有非常强的专项达标目的。(4)专项课:属于非正式课程。主要用来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题而开展的课型。(5)特殊课:针对身体病、弱、残类的大学生所开设的体育课型,可以是选修也可以是必修,以完成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为目的。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3.1以未来社会发展为前提: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生态平衡失调,再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诸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现代文明病的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而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现代文明病的有效方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需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加以研究并设计,以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目标与任务的全面落实,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3.2以知识分子身心健康实际为中心:影响我国高级知识分子身心健康的因素,除了工作和家庭负担重外,更为重要源于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在目前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依据大学生的健康实际及毕业后自我健康保健的需求,科学设计体育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间题。

3.3以体育教育学科本身的价值为重点:应该从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出发,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理论与技能,让大学生学会自学自练、自测自评的科学运动的手段与方法,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4.普通高校传统体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差,健身知识匮乏,致使很多大学生不能自觉进行课外锻炼,体育运动的生活化程度偏低。

4.2以技术为中心,忽视健身教育,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发展。

4.3大学体育的教材内容大多与中学相同,无法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淡漠,教学效果差。

5.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对策

5.1更新观念,树立新的“育人观”: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要牢牢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新观念,切不可忽视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的体育健身能力,所以应遵循“终身体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使体育成为其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并引导大学生对未来体育生活的价值探寻,为此高校体育课程应积极构建“开放”、“自主”、“体验”的学习情境。

5.2竞技运动项目的群体性改造:竞技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一致,所以不能直接进行竞技技能的教学,然而可对其进行选择地改造,使得竞技运动项目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首先,遵循大学生能力适应性原则,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所以,难度标准应该是大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基本掌握,当然,也不能因为改造而失去原本的魅力;其次,遵循条件适应性原则,即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考虑改造标准,目的使改造后的项目适应教学需求。

5.3注重体育理论教学: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需重视理论教学的实用性,促使大学生懂得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科学指导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5.4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需提倡交流与合作,师生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协商和民主的氛围,促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道德的规范文化和体育审美的情感文化。总之: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需在依据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大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张煜新工作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目前高校体育信息服务的情况及不足

1.1缺乏信息资源

体育课程被传统的禁锢为实践训练,体育的学习也只是偏向于体育训练,就能够学得到体育知识与技能。所以各大高校对体育方面的重视度较低,缺乏体育文献且太过久远,而且高校体育学生和老师经常忽视体育书籍的效用,导致体育信息资料不被重视,在图书馆添进图书时被图书管理人员忽略。

1.2难以充分共享

纸质文献自身局限性较大,很难迅速的传播到各种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高校体育信息难以充分共享的原因。目前高校的图书资料只对本校师生开放,相对封闭,因此浪费大量的体育信息资料这些有价值的资源。而且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料传播途径有限,范围有限,成本较高,导致共享率低,所以要开发新的手段与方式来达到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的目的。

1.3单一服务形式

寻求体育信息资料的读者通常都是通过图书馆查询,按照馆藏信息索引查找相应的图书编号再寻找资料,找到后要在管理人员处登记其信息表示借阅,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书籍。此模式太过与单一,读者受到时间限制,还要在寻找资料上浪费大量时间,没有效率。

1.4现代信息技术没有被有效利用

信息化管理系统被一些高校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引用,但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老师和学生难以一下子接受检索系统、数据库的使用,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对很多读者来说较为吃力。体育教师和学生不仅在平时体育训练时花费大量精力,还要被不熟悉的信息化系统困惑着。由此看来,增强高校体育研究人员、老师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熟悉度,对高校体育信息服务信息化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2高校体育信息服务信息化的革新建议

2.1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演变,人们更加注重信息的实效性和获取信息的高效性,现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更简变快捷整理图书馆中馆藏信息、图书资料信息和借阅人员资料等数据,方便学生、教师查阅资料,享受到自动化的快捷服务。还有,馆藏资料在网络上实现共享,突破局限,学生、老师在网上就能够查到所需信息,省时省力。建设愈加完善的体育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来满足研究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掌握体育动态和体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要求,以经迫不及待。为促进高校体育信息开发与利用,必须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体育信息服务进行改革。

2.2体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专业人士对体育信息资源全方位开发,比如说体育课程教学视频课件、运动技能模拟动画、体育视频资料等,以此来填补传统纸质件信息不足的漏洞,提升高校体育的文化软实力,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需求。可以建设能够展现现有体育信息资源以及本校教师、学生的研究成果的高校体育资料室,研发既符合国家统一的格式标准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信息数据库,还能够与多种网络资源平台相结合,将体育信息服务的内容充分展现给大众。

2.3数据形式传递体育信息

纸质文献来查阅信息容易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图书管理员难于将大量的传统纸质文献集中和简化处理。以数据或者图片的形式把传统的体育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也可以应用智能文字提取技术,以数据化、电子化等其他简捷形式提高传统体育文献的利用率。

2.4促进图书馆馆间交流,共享资源

社会逐渐趋于信息化,图书信息服务系统也随之发生改革,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原有的单一的、古老的管理模式,实现各图书馆之间联系交流。而这种交流不能仅仅局限在大陆,更应该跨越国界,放眼全球。图书资料室存储资源联合共享,对该校的教学和科研项目有很大的帮助,彼此之间互惠互利。知识无国界,学问通四海。信息服务体系的全球化,促进各族文明、各种文化相互沟通与借鉴。不言而喻,体育这种每个地区都认同与重视的“特殊文化”,如果实现共享,将对各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5信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实现高校体育服务信息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信息技术型人才,做不到这点,就无法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不能对体育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开发,不能有效地管理以及传递体育信息。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管理体育图书资料结合,这是高校体育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最基本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众多需求者。

2.6多种形式服务

2.6.1定题跟踪服务

定题跟踪服务也叫做有效地选择传播情报,定期并主动提供不同需求者需要的具体有关信息。高校体育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可以是体育教师、科研人员、运动员,根据其信息掌握其需求,借助资料室资源以及网络数据库,为其跟踪提供全面的服务。

2.6.2检索操作培训服务

因现代化技术刚应用到高校信息服务中,多数人不了解文献索引,缺乏操作能力,因此就需要体育资料管理人员为读者普及索引知识,介绍本校和其他高校资料室的藏书情况,讲解如何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让读者能够熟练的检索CNKI等学术期刊网站的信息,查阅体育资料。

2.6.3文献传递功能

这种功能已有部分图书资源网站实施,需要需求者查询某数据库存有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注册后填写E-mail地址和所需文献资料的基本信息等相关信息,这样该数据库系统将会在某一时间自动发送相应的文献资料到需求者邮箱。虽然提供资料是免费的,但要限定同一文献的页数不超过50页。还有用户需要花较高价格购买某些期刊网站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的下载使用权限。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已经拥有一些大型期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这就为体育信息需求者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直接由学校图书馆网站进入期刊数据库查询信息,下载资料。

3结束语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沃土,这也就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觉跟紧时代步伐,响应时代需求。要实现高校体育信息服务发展,就要对高校体育信息服务进行改革,尽全力满足高校体育信息服务对象要求,这也是各大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

作者:翟晓英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第三篇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现存的问题

1.1教学思想方面

在重竞技轻人文的传统思想指导下,大部分体育教师一直袭用灌输法,主宰着课堂,强调大学生对体育双基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和人本理念。

1.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方面以纲为本,造成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缺失。忽视了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心理倾向,难以达到使学生主动、自愿、全面发展的教学期望,还造成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断裂、终身体育意识的游离,以致踏入社会后体育锻炼无法延续。

1.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主要方法仍然是传习式教学法。这种传习式教学法片面强调体育知识传递作用和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忽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1.4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所采用的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同一标准要求,强调课堂的纪律性,学生要听从教师指挥。这种一体化的固定模式一方面忽视了优等生特长的发展及“差等生”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也漠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重要体育参数。久而久之,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会下降,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1.5进行评价方面

评价方法较为陈旧、缺乏新意。考评体系依然单一,基本上还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再现体育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术,或者按一定标准统一达标,在考核评价时,忽视了受教育者需要“全面发展”的高教体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五个转变

2.1教学思想向以人为本方向转变

众所周知,教育起源于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的原始社会,但真正的学校教育则起源于奴隶社会。当时,体育思想和其它学科一样,被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所奴役,一直在服务于政治,忽略了对人自身的关注,沿袭了上千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体育思想才正式转轨,初涉人文领域,然而却又笔走偏锋。从现代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身上窥一斑而见全豹,基本都披上了现代商业化的外衣,成为是名副其实的功利主义体育。“究竟是人为体育服务?还是体育为人类服务?”体育哲学家们对体育的本质进行重新的认识与考量。通过认真思辨后得出体育应回归到人本方为理性的结论,建议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要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归体育的文化本原—实现其核心要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升对人的关注。把体育作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为此,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思想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应是其要任务。[1]

2.2教学内容选择向生活化、终身体育方向转变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来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和传递的主要信息。大学体育是大学生个体学校体育的终点,也是其走向社会体育的起点。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所学的体育技能、所养成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如何,对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同时,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体育习惯是体育新课改的题中之义。为此,为促使大学生群体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为毕业出校门踏入工作岗位后所进行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向生活化方向集结,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要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衔接,防止断裂。例如田径运动中的撑杆跳高、三铁项目等,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很少见有人用这些项目来健身。因为在体育文化领地中,如果撼动了竞技体育在体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竞技体育文化一旦其失去了市场,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前景将会黯然无光,甚至会悄然地弥散至消亡。[2]为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应遵循体育教育规律,要以生活化和终身化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扩大体育人文理论的课时比重、合理筛选竞技体育项目、提高健身娱乐内容,注重与运动锻炼项目同大学生所学的职业相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易开展、能与社区群体运动相结合;在富裕社会里能和现代养生保健及医疗康复体育相结合,使改革后的高校体育教学转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3]

2.3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方向转变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一轮的高校体育新课改重点之一就是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提高课堂效率。欲打造出高效体育课堂,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师教生模仿”模式,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满足成就动机,在互动和谐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为使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且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灵活采用合作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体育教学法。再如,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辅佐教学,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有音屏、视频,可以将所学的体育文化背景及教学重难点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且图文并茂。体育动作要领、分解动作展示等,要比体育教师讲述和示范的效果要好上百倍。但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在用多种教法时同时,要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2.4教学组织形式向分层教学方向转变

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就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意是指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教育。[4]体育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同一个教学班大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运动基础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进行改革,延续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采用相同的标准和统一要求,不仅课堂教学效果难以如愿,学生也难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以田径急性跳远为例,大学生们在小学学过、初中和高中也学过,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统一要求,对于运动能力较好的大学生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复习,对于运动基础差的来说,将基本动作做的标准规范依然会有难度。因此,应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层教学,参照不同大学生的运动基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入动机。以上述为例,可将授课班级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不同的小组授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急性跳远有禀赋的,可借助跳板学习和练习走步式;对弹跳力和腰腹部力量较好的授挺身式;对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要求就是要练好腾空步。既体现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能在贯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特长和张扬学生个性。[5]

2.5教学评价向“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马卫平教授通过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反思,看到其隐含的“人的迷失”,认为其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忽略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面,过于权重对大学生身体运动成绩的测判,而忽视了入校时体育运动基础、进步幅度和课堂学习态度等。教师和学生在追求考核时的分数数据之时,将人看作社会的工具,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没有运用马克思的“以人的全面发展”来衡定。因此,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利于发展大学生的潜能、不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定自信。导致体育的本质功能被误识,甚至遮蔽。体育新课改提出了当前高校的体育学习评价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生命质量。因此,教学评价要向“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作者:何斌工作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