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之德性教育研讨
时间:2022-03-03 03:32:30
导语:高校体育之德性教育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体育教学中德性的诠释
1.1德性的内涵分析
对德性的认识,东西方理论界尽管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但是殊途同归意义上存在一致性。“德性”一词源于中国,在已有的文献中对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德性”的主旨外化理解为“道德”;二是认为“德性”是以人的一种内在的“品质”;三是认为“德性”是人内在真善美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力量。这些理解的关系式层层递进式的,德性是不同于一般行为习惯的品质特性。根据不同学者对德性的共识,我们以此为基础对德性作这样的阐释:德性是人运用理智为谋求更好的生存为指向培育的,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主体及活动成为真善美的品质。体育教学中的德性即为通过教学所形成的学生品质的善性。需要指出的是德性不同于品德,前者具有褒性,后者具有中性。
1.2德性的特性分析
1.2.1德性的指向性。
德性的指向性我们不能就其自身来理解德性,而应该根据生活的实际意义来理解。任何一种德性不是目的本身,而是有所指向。德性的目的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是不同的。不同的社会德性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对于德性的指向性是肯定的。尽管很多现代的伦理学家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赞同,但是归根到底德性的目的指向人生存的更好。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作为学生锻炼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将来更好的生存和服务社会。
1.2.2德性的意向性。
德性不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而是一种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定势,它对人们的活动和态度起规范和导向。德性的意向性不是通过规范和影响力起作用,而是通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起作用。除心理定势外德性的意向性也具有实践性,通过人们的活动体现出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德性的培养,不单纯通过教师的指令及规范指令去完成,而是让学生主动追求良好目标,积极性主动释放的心理定势。
1.2.3德性的多维性。
人的心理定势体现人的活动各个方面。人的活动是复杂的,划分为知、情、意、行。在体育教学中,认识方面学生有好学的德性;在情感方面,教师对学生有人文关怀的德性;在意志方面,学生有刚毅的德性;在行为方面学生有勇敢的德性。
2德性在体育教学中对青少年个性生活健康丰富的意义
德性对于青少年的个性健康生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青少年的个性健康生活是多维的,但是底线主要有三方面,即:一是无害于身心健康,没有怪癖和病态;二是不妨碍和损害他人;三是无伤社会风化。那么对于青少年个性生活健康而言,健康是前提,丰富是目的。体育教学是与其他教学存在区别的。学生在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的同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运动器官需要参与活动,同时思维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抉择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平时的掩饰和不能表现的东西就会自然的表现出来。在这种体育的参与中,他们的德性得以表现,久而久之体育将影响他们的个性生活。
3.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德性教育的现状
3.1.1目标不够具体。
从现有的教学大纲来看,从锻炼身体到终身体育,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到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很难看到德育的目标。高格调的德智体在体育教学中被意识形态化,没有在高校得以目标具体化,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3.1.2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没有指定对学生德性的量化考核指标,因此也就忽视了对学生的德性教育。上课抱着学“三基”和放松娱乐的心态,教师也没有具体的指引。因此,德性教育在学生与教师中没有交集。一直以来,德性教育的渗透没有作为任务来抓,即使抓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3.1.3德育教育难落实处。
刘延东在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大学教育是重中之重,目前各高校在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把德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样一来,德育教育很难落到实出,尽管有些高校体育教师意识到德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体育教学与德性教育的结合点没有恰到好处地找到,贴标签或空洞的说教,使德性教育效果不明显。
3.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德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3.2.1社会环境的影响。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面向社会并与之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诸多德性评价不再绝对统一,德性价值相应呈现多维,使青少年德性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在转型,青少年的德性标准正在重构。发达的媒体给青少年的德性带来了困惑。体育赛事的不良风气也加剧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德性的缺失。
3.2.2体育教学中德性目标具体实施不够。
目前高等教育体育教学中贯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器物层的健康,忽视学生精神层面的的关怀。甚至认为德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有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
3.2.3教师德性教育能力欠缺。
德性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育,要使学校德性教育取得效果,必须要有德性的理论研究和学校德性教育的成果作为前提,这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受学科的影响,体育教师从招聘的就职都忽略德性修养的考核指标,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德性教育无从入手,没有能力和方法去应对德性思想的渗透,进而回避这一领域的教学。
4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德性教育实施对策法则
4.1竞赛激励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设立评比方法具体、明确、一致竞赛条件的比赛,从而形成学生的赶、超学习风气,凝练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竞赛中让学生不断获得比赛胜利的信心,得到周围学生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抓住每一次机会进一步展现自己的才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学生指定期望值过高的竞赛,避免丧失前进的动力。对于失败的学生给予心灵的慰藉。
4.2情感体验分享法则
关于情感与德性的关系,哈奇森曾做过这样的表述:“我们称为德性或恶性的一切,要么是某种感情,要么是由它而来的某种行为。”可见情感对德性起着正面和负面的作用。体育课教学中,满课填鸭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感觉到疲劳,单纯理论传授也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德性教育倡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特质。体育课中设立课堂分享,引领情感对德性起正面的影响。
4.3情境创设法则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中的具体情境对于人具有陶冶、培育、激励和改造等作用。体育教学离不开情境,尤其是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在体育课中表现不充分的学生,体育教学情境能对他们进行德性反思和修养起到提醒、催促、激励的作用。正如兰茜.硕曼指出的:“好的品质是通过判断、情感和近于德性之人的行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这就是在体育教学情境中的德性实践。在德性实践环节,体育教学中的“硬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软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从德性的思维认识升华到德性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养成优良的品质,促进自身成长。硬教学情境是器物层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软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德性的渗透和学生德性形成的过程。
作者:纪大春单位:白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 上一篇: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论文(共7篇)
- 下一篇:中学体育改革现状浅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