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4-08 03:03:26
导语: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相关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普通高校与终身体育终身体育观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人保罗提出的终身教育观,70年代在终身教育发展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而且在教学大纲中公布。所谓的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接受体育教育,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是一个人始终保持健康体魄、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延续事业生命的基本前提。终身体育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笔者经过研究发现,由于我国考试制度的存在,不少中学的体育课都已经名存实亡了,即使正常进行的效果也是十分勉强的。同时,不少学生为了早日成为“象牙塔”内的一员,也将自己的运动习惯、运动热情无情地压抑了,所以中学体育教育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但大学与中学不同,它是体育学制的高级阶段,学生与体育的关系怎样,能否具有锻炼的能力,是否形成锻炼的习惯,都与大学体育教育息息相关。此外,大学阶段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升学压力相对较小,体育能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关键的时期。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应使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认识体育的作用与锻炼身体对于现在以及将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进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所谓的职业认同,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可,并对职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作出积极的感知和评价。职业认同对每一个职场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只有心底里充分接受和认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不断挖掘个人潜能,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教师的职业是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可见,教师的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改革的进程,而且关乎社会后备人才的质量。随着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研究者习惯将研究目标确定为客观的物的角度。这本不可厚非,但所有客观存在会被人所改造的。以体育教学的角度为例,无论多好的教学内容、面对多优秀的教学对象,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认同,都无法进行很好的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回顾20世纪80年代,那时教学内容是“一刀切”,教学方法比较呆板,教学条件非常艰苦,可是那时的体育课却是所有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无论是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还是体质和健康水平都是好于当代的。这不是客观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是体育教师的热情与工作的态度在左右着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当代的体育教学,虽然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手段丰富化,可是教学效果确实难以令人满意。因为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逐渐下降,无论何种研究成果都无法在体育课程上体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才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原白求恩医科大学88级、89级的体育教师是刚入职的新老师,他们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非常高,通过以身示范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体会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养成了终身体育行为。这种教学热情与积极性,是对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最好的解读,而正确的职业认同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
(三)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途径正确的职业认同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分析并建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途径,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和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在世界竞争中胜出。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教育效果是通过人的实践得以实现的。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一种被动的受体,他们无奈地接受体育。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学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经过开发与应用不仅对他们自身,而且对于整个体育是有巨大作用的。学生的体育意识、行为、态度的变化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改变全社会对于体育的认识,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氛围的形成。1.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人为本”是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指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看做可塑造、能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将学生视为简单的接受者。在体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要充分发挥体育优生的作用,在加强他们角色转变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他们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不仅减少了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为他们成为终身体育的践行者提供前提条件。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文化是社会进步与时展的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2.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加强兴趣向志趣的转变。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和内部动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志趣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兴趣,与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时,兴趣就成为志趣。志趣是学习兴趣的归宿。体育运动是在动态的环境中来完成各种动作,它需要参与者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具有一定难度,所以支持学生活动的直接动力就是对某项运动的兴趣。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结果终身体育只是成为教育的口号。而笔者在教学中改变传统凯洛夫四段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为主,技术、战术为辅的教学方式,应用“尝试教学”、“发现教学”等方法在比赛与游戏中设置有价值的“弯路”,在学生体会运动乐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还利用学生自己组织、参加校内足球比赛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事体育组织工作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向体育志趣发生转变,这为他们今后继续从事体育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别海洲、李龙云、姚宏宇等入学时对足球运动兴趣较高,但现在却成为终身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兴趣向志趣转变的效果可见一斑。二是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体育能力包括运动技能,欣赏能力、锻炼能力、应用能力。因此,笔者在传授学生运动技术之余,还将锻炼身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的能力。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与收看直播比赛来培养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并且在教学与训练中培养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使学生知理、懂理、用理,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也促进终身体育的落实。3.高校体育教育中人力资源的使用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的使用就是将人力资源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生产及其他经济活动中。在体育教育中人力资源的使用就是将体育骨干学生投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体育教育效果的改善。首先,笔者坚持“分层———合作指导”原则,促进全体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将体育优生与体育差生进行“一对一”互助组合,帮助体育差生提高学习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体育差生的学习心理负担,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传递的信息是直接、有效的,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的体育实践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有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其次,坚持“分级管理”原则,带动校园足球运动风气的形成。笔者在带领校足球队训练的同时,还号召队员回到自己的院、系、年级、班级组建足球队,并由他们来组织训练、参加比赛。这样一来,无论在训练还是比赛中校队成员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体育组织能力。再次,笔者坚持“精神动力”原则,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笔者率原白求恩医大足球队多次获得长春市大学生足球比赛前4名,而且获得第11届省运会足球比赛第3名。这些成绩从精神上鼓励了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动力,进一步推动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学生在学校形成了参加足球运动的习惯,离开校园后这种热情与习惯使他们成为终身体育的实践者。
终身体育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是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在正确职业认同的引领下,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加强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
本文作者:孙广丰工作单位:吉林警察学院
- 上一篇:农民工体育发展的瓶颈与策略研究
- 下一篇:浅析体育比赛成绩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