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时间:2022-07-06 09:36:55
导语:乡村振兴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分析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制约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因素: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政策法规、供需矛盾、发展不平衡、体育意识不强。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路径
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
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为满足公民的需求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公共体育服务隶属公共服务的范畴,一般以政府为主导用来满足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农村公共服务是能够有效实现城乡体育的均衡发展,满足农村公共体育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1]。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广大农民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体育健身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农村公共服务涵盖了体育设施、体育教育、体育制度和体质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在职能的行使上会涉及到体育、教育、医疗、工商等多个领域[2]。这些领域交织在一起,造成了监管不到位、职权不明确现象。尽管政府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在政策和法规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经费的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但是在具体的微观操作方面出现政府职能缺失的问题,造成谁都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在我国体育行政体系当中采取的是: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然而体育部门与科教部门合并(如XX教育和体育局),造成行使权力的弱化。越是到基层政府就没有专门的体育机构,更不用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部门。政府的职权没有严格的划分,各部门不能协同一致,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工作发展。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就如同空中楼阁。据2017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总共投入了223165.8万元财政资金与体育彩票公益金共同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然而2016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人均公共体育经费约合3.78元,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没有充足的经费做支撑,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就显得举步维艰。在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用于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经费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进程。(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和法规。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体育政策和法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国家相继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起到了指引作用,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筹规划,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向前发展。(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矛盾。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供给数量上的不足。我国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30%,农民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处于旺盛阶段,然而我国农村体育在供需方面还存在矛盾。如表1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在硬件方面存在不足,在信息服务和健身指导等软实力方面水平也不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体育的需求[4]。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不高。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农村公共体育的供给质量。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见表2),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是很高。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单一、使用效率低下。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给策略,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会造成供给结构的失衡。就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而言,主要是以提供体育场地和设施为主。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场地数量排名依次为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场、小运动场、乒乓球房(馆)。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保障了广大农民的体育利益和诉求。但就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农民群体主要以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为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要考虑到这些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如果忽略了这些诉求,只是为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单一的投放,老百姓并不满意。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不高。据《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2018)》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体育馆的利用率为46.2%、健身房使用率为45%、羽毛球场使用率53.8%、田径场使用率为62.4%[5]。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的单一、低端、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体育场地设施被用作晒谷场、建筑施工的搅拌场等,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被损坏被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农民锻炼的时间一般为晚饭后且持续的时间较短,均为自发的体育活动,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组织。(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群体差距方面[6]。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在人均体育面积、健身指导员数量、体育人口及综合体质评估方面城镇居民都要优于农村居民。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尽相同,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要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呈下降趋势。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剩余人口以弱势群体为主(如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不同的农民群体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五)农民体育意识不强。推动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农民体育健身的觉悟。然而,农村农民体育意识的滞后将成为农村体育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或者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的这种思想依然存在[7]。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的反映体育诉求,导致政府无法准确科学的掌握农民的体育需求。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供需错位、供不应求或过供给过剩的现象。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农民是体育参与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如果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降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了摆设,违背了农村体育发展的初衷。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路径分析
(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路径。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转变政府工作思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优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实现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多个部门统筹安排创新管理。强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服务理念,进一步理清各级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权力关系和职责划分。体育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打下良好的牢固的行政基础。与此同时,大力提高各部门的科学化管理化水平,避免职责缺失和相互推诿的行为。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有序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标准,缩小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距。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落实和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让基层体育组织体育行政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保障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实效性,让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农民群众。(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农村体育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村公共体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学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政策的权威性。从法律层面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规范和标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东西部发展状况,设置相应的体育部门或机构,鼓励地方传统体育的发展壮大。基层的县、乡、镇等行政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细则。(三)优化制度运行。要明确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制度的主体地位,推动制度优化和创新,使制度与农村的发展相协调。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制度、监管制度、供给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都能形成良好的监管机制,通过制度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更好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实现农村公共体育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农民的实际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振兴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为驱动力,切实保障农村居民体育健康的权益。(四)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地区差异。要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化发展,就要从资金的来源入手,拓宽资金的渠道。加强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比例,适当向中西部地区政策方面的倾斜。在资金的分配方面要与当地的人口数量、体育需求、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相适应。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农村体育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农村企业的赞助,采用村委会自筹和接受捐赠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场地场馆的开放率和使用率,并做好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五)优化农村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在农村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上一定要了解农民实际体育需求。普通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的健身功效无可厚非,但是中华传统体育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各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如武术、太极拳、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作为农民群众健身的内容。另外,广场舞、健身操等现代体育项目也逐步渗透到农村中来。发展农村体育旅游项目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传播了体育精神与理念,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意义。(六)拓宽信息渠道,扩充体育人才。借助“互联网+”的思路,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好地宣传体育政策,传播健康的理念,提供体育信息和体质检测,为农民体育健康保驾护航。建立农民体育信息采集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获取农民健身信息,科学分析数据,使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发展方面的政策更有针对性。农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一块短板。加强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和培训,鼓励农村体育教师、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农村干部等加入到农村社会指导员的队伍,并给予一定的待遇。真正让体育健康的思想深入人心,真正让农村体育“动起来”“活起来”,真正让农民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让农民享受到农村体育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建国.江苏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4):5-8.
[2]齐立斌.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理论体系的架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4-9.
[3]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7)[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7:248-249.
[4]余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6):98-99.
[5]彭国华,庞俊鹏.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2):25-32+39.
[6]陈洋,张玲燕,熊禄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5):1-5.
[7]羿翠霞,杨涛,陈彦,等.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及干预措施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6):694-699+744.
作者:焦健华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 上一篇:林业站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计划
- 下一篇: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