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公共体育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6 03:55:40

导语:免费师范生公共体育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免费师范生公共体育教学研究

摘要:以山东省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公共体育教学体系: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分工协同管理体制、实行课程设置多样化、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考核评价六个方面,旨在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公共体育;教学体系

山东省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解决城乡基础教育发展薄弱的一项举措,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性、体育育人功能的多重性、师范人才目标的决定性三个方面,亟需对免费师范生公共体育的教学进行改革。

1.山东省免费师范生的招生情况

1.1招生数量。2007年,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用来解决农村教师的短缺问题,10多年来免费师范生存在毕业之后的薪资待遇、环境恶劣、发展机会匮乏、编制不能及时解决等问题。2018年,相关政策逐步得到完善,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为地方高校的免费师范生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山东省是经济、人口大省,教育的整体水平一般,基础教育发展也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教师老龄化,学科配置不足,补充渠道不畅,师资“留不住”等现象。2016年,为了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重点培养学有专长、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小学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短缺学科教师。3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中2016、2017年各3000人,2018年扩大到6000人,共计12000人,这足以说明各地市师资匮乏的现状,急需补充农村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由原来的9所也扩大到17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属高校,位居招生计划前五名的培养高校为: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1.2学科与区域。从学科设置和区域分布来看,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的主科地位无法改变,也注重其他学科的补充。随着2016年国家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的师资也得到有效解决,其中在小学教育上菏泽797、临沂323、济宁286。而学前教育的补充在2018年才开始招生810名,平均47.5名/地市,该部分学生毕业后执教幼儿教育,存在滞后现象,仍需要加大支持的力度,以推动幼儿教育的基础水平,保证二孩政策的落实与推动。

2.公共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2.1培养目标定位。山东省免费师范生重点培养学有专长、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小学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短缺学科教师。在2016年《山东省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高校要注重培养质量即“按照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面向农村、强化实践的原则,创新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系统设计培养方案,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在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8年公费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各高校单独制定公费生培养方案,建立跟踪培养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关心和促进公费生的学习和成长,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总之,在“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体制中,高校对学生培养成什么,怎么培养,培养的怎么样,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可以说高校起着关键性作用。2.2管理体制建设。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相关要求,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由教务处、团委与学工部、二级学院牵头,公共体育教学部具体组织落实,建立免费师范生的信息互通平台,形成分工协同的管理体制。2.3课程内容设置。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重新梳理,课程内容设置为体育运动项目类、体育运动素质类、体育组织能力类、竞赛指导能力类、体育比赛欣赏、体育保健类等六大类,实现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2.4教学模式探讨。紧密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基于精品课堂建设的创建,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模块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育技能、组织能力的教学模式。2.5教学方法创新。改变传统的单向示范、讲解灌输式教学法,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教学。2.6考核评价优化。探索考试考核评价改革,注重学生从师技能考核。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体系要全面,具有可选择性,学习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统一,评价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作者:全涛 单位: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