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5 11:09:37
导语: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追踪梳理我国群众体育的相关文献报道,结合2007年和2014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的结果,分析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群众体育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提供理论帮助。
指出,群众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1995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后以国发〔2011〕5号和国发〔2016〕37号相继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两份国字号文件,并于2014年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群众体育事业的极大重视。同时,在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分别于1996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开展了4次全国性的群众体育调查,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目前,群众体育研究已经成为体育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近些年,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各类人群从体育意识观念、参加次数、锻炼时间与场所、消费状况等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追踪梳理我国群众体育的相关文献报道,分析我国群众体育研究的现状,利用逻辑推理揭示群众体育发展趋势,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提供理论帮助。
1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以篇名“群众体育”,时间为2010年—2018年搜索文献,共搜到572篇,筛选出70余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按照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和中原地区为区域进行类分。同时,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系列文件、《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公共体育场向群众开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我国群众体育研究动态进行分析,依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对群众体育发展趋势进行推理与揭示。
2我国群众体育的研究进展
2.1群众体育概述。群众体育又叫社会体育或大众体育,是指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群众体育具有四层含义:(1)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2)业余时间进行;(3)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4)活动形式多样化。2.2我国群众体育的调查研究进展。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众体育事业,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群众体育调查研究工作,丰富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2.2.1我国西部、东北地区群众体育的调查研究进展。武杰等调查表明,新疆各民族城乡居民中,蒙古族、锡伯族和塔吉克族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较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多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体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利用率不高,体育骨干队伍匮乏,活动内容相对单一。[1]黄春梅等调查表明,新疆柯尔克孜族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城市居民多于农村居民、男性多于女性,学历越高,体育意识越强,体育活动场地相对不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仍需进一步深入,缺乏余暇时间、工作负担重,身心已很疲劳和没兴趣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2]代玲等调查表明,青海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城乡差异明显,城镇居民参加锻炼的占39.6%、不参加锻炼的占60.4%,乡村居民参加锻炼的占16.3%、不参加锻炼的占83.7%,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很薄弱,差距明显。[3]张军调查表明,我国西北5省农牧民受教育水平、传统文化和地域等因素制约,体育意识差,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有自身传承和发展潜力,但开展的体育项目较少,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传统体育文化有一定的冲击。[4]王玫调查表明,长春市民体育意识不高,参与者的年龄结构失衡,体育经费投入较多,但空间不足,场地紧缺,体育消费和组织管理水平低,体育锻炼参与人数比例很低。[5]张岩等研究认为,黑龙江省群众体育活动受到气候、经济、观念等原因的影响,场地器材短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匮乏,群众参与度不高,且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群众体育发展缓慢。[6]李安娜认为,东北地区群众体育总体表现一般,但是辽宁优于吉林和黑龙江。[7]王园园等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农村体育工作起点低、认识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体育经费投资不足,体育人口少。[8]雷军蓉等调查表明,贵州省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高,健康意识不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以跑步、长跑、登山、游泳等为主要锻炼项目,活动场所主要在公园、广场等室外场地为主。[9]张林等调查表明,云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的重视程度、组织管理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规范,发展参差不齐。[10]冯继有等调查表明,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城镇居民体育人口数量偏低,结构不合理,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随意性,动项目注重简单实用,活动场所以随意、就近和方便为原则,体育消费水平极低。[11]2.2.2我国中部、东部群众体育的调查研究进展。张伟对河南省部分城市的城乡居民调查表明,城乡居民健康意识较强,参加体育活动时注重个性完善和人际交往,活动项目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体育消费内容以实物消费为主;但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且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高。[12]黄鹤等调查表明,合肥市农村群众体育运动意识不强,体育运动项目以健步走和广场舞为主,大部分人运动时间不足30min,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投入及政府宣传不足是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13]陈静飞等研究表明,唐山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使群众的体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体育部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已经构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初步形成。[14]杨小明等通过对江苏省镇江市、湖北省宜昌市和甘肃省定西市的城乡居民调查发现,体育意识与观念城市高于农村,东、中部高于西部,体育人口城市比例大大超过农村,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体育场地面积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西部地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相对缺乏。[15]汪焱等调查表明,福建省各级管理部门对群众体育进行了有效管理;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场地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社区体育发展情况良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有所增加,但高学历的偏少;群众体育经费支出增加。[16]彭国华等对广东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滞后、健身指导服务效率不高、体育经费短缺、传统体育活动开展较少、体育组织不健全、体育信息宣传水平较低是广东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17]陈晓英等调查表明,我国南方6城市(广州、深圳、重庆、南宁、桂林、长沙)体育活动选择运动内容陆上项目主要是跑步、登山、自行车、跳绳,水上项目是:游泳、划船,球类项目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等,女性参与舞蹈、瑜珈、太极拳等项目居多。[18]范宏伟等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杭州、南京7个都市群众体育调查表明,都市群众体育发展经费逐年增长,完全保证了公众参加健身活动的需要,市民体育活动项目丰富多彩,群众健身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定位布局合理、风格多样、功能完备,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支出呈现出不断向享受型、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升级的趋势。[19]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民族开展了大量的群众体育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取得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明显不平衡,发达地区好于落后地区,城市明显优于乡村,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严重不足,没有发挥全民健身中应有的作用。乡村地区无论是体育意识、体育人口数量、基础设施、体育消费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距。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体育观念强、组织管理好、体育人口数量多、群众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体育消费高等特点。从文献报道来看,我国群众体育研究内容多表现在某个点、面的调查研究,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仍然缺乏。经济发展状况、受教育水平、工作负担过重、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20]2.3我国群众体育的理论探索。自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有关群众体育的理论探索进一步深入发展。贾志强研究认为,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体育体制彻底改变,体育产业化程度不断加强,群众体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各级组织权责不清、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和协调社会多方面体育资源,健全和规范法规、法制,健全监督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21]刘国永结合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联系体育工作实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命题入手,提出了新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的时间界定及主要特征,同时直面问题,对如何发展新时代群众体育,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方案构想。[22]仇军研究认为,群众体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面临着理论困境、路径依赖困境和参与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处理好群众体育发展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构建以社会主导的群众体育社会服务体系和以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23]郑家鲲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思路。[24]刘旭等认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健康中国的提出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与活力;全民健身推动体育产业、高校体育的发展、加强了对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25]总之,国内近年来群众体育的理论研究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契机,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了深入探讨。
3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分析
3.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下称2007年调查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4亿,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94亿和1.46亿,城镇居民有2.18亿,乡村居民为1.22亿[26]。《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下称2014年调查公报)比较可知,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2007年增加了5.7个百分点,城镇增加了48.0%,乡村增加了154.0%。从年龄来看,2007年调查的年龄段为16岁以上。2014年调查公报的年龄段为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27]。综上可知,我国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上升趋势,乡村增加尤为明显,调查人群进一步拓宽。3.2体育锻炼的项目。2007年我国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主要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依次为健身走”“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排、足球”、“健身操”、“骑车”、“武术”、“游泳”“登山”“户外健身器械(健身路径)”“力量训练”“跳绳、踢毽”和“气功”等。年龄分布不同,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也不同,16-19岁人群参加的体育项目依次为球类、跑步和健身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4.9%、31.5%和19.1%,50岁以上人群主要是“健身走”,所占百分比为55.3%-72.8%,且随着年龄增长所占比例增高。2014年我国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主要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依次为“健身走”“跑步”“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广场舞”“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等。从年龄的角度来看,6-19岁儿童青少年有97.6%的人能够每周上体育课,每周上2-3次体育课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82.9%;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67.7%;20-29岁、30-39岁和60-69岁、70岁及以上年龄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分别为8.6%、8.2%、7.7%、5.0%;而40-49岁、50-59岁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分别为10.4%和13.1%。50岁以上各年龄组人群主要采用“健身走”进行锻炼,百分比在63.4%-78.7%之间,比2007年调查结果有上升趋势。可见,我国群众不同年龄阶段体育锻炼的项目不同,总的来说,2014年2007年比较,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保持了相对稳定,选择“健身走”和“广场舞”锻炼人群均有上升趋势,50岁以上人群“健身走”上升明显。3.3体育锻炼的时间。表1表明,2007年有52.4%居民每次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在30-60min,24.7%的人群“不足30min”,60min以上占比为22.9%。2014年我国居民每次参加体育运动的持续时间在30-60min的人数比例为49.6%,“不足30min”的比例为18.5%,与2007年比较有下降趋势,60min以上占比为31.9%,与2007年比较百分比明显升高,表明参加体育锻炼时间60min人群增多。3.4体育锻炼的场所。由表2可见,2007年我国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场所的选择情况如下:“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所占比例为22.2%、“自家庭院或室内“所占比例为16.2%、“公共体育场馆”所占比例为14.8%、“公路旁”所占百分比为13.2%、“广场“所占比例为10.5%、“住宅小区空地”所占比例为9.4%、“公园”所占比例为5.9%、“健身会所”所占比例为3.3%、“自然区域”与“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3.2%与1.3%。2014年参加体育锻炼场所选择的情况如下:“公共体育场馆”所占百分比为18.4%、“健身路径”所占百分比为15.5%、“广场所占百分比15.1%、“自家庭院或室内”所占百分比为12.8%、“单位或社区的体育场所”所占百分比为12%、“住宅小区空地”所占百分比为9.2%、“公路旁“所占百分比为7.6%、“公园”所占百分比为5.4%、“健身路径”所占百分比为15.5%、选择其他场所的占比为2.5%。比较可知,2007年与2014年体育参与者选择锻炼场所发生了较大变化,与2007年相比,2014年选择“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自家庭院或室内”“公路旁”的人群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10.2%、3.4%和5.6%,选择“公共体育场馆”“广场”的人群分别上升了3.6%、4.6%。“健身路径”为新增场所,主要是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的供民众健身、娱乐的一系列体育器械,占比为15.5%。可见,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健身场地设备进一步完善,选择在公共体育场馆、健身路径和广场进行锻炼的人群增多。另外,从2007年和2014年群众体育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年龄人群选择健身的场所明显不同,比较可知,40岁以下人群在公共体育场馆锻炼人数显著增加,40岁以上人群在则以广场、场院的空地锻炼为主。
4结论
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绩。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上升,经费投入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大幅度增加,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发达城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已经形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依然很不平衡,体育观念、体育人口数量、基础设施、体育消费等方面发达地区显著好于落后地区,城市明显优于乡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但仍存在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等问题,研究内容多表现在某个点、面的调查研究,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仍然缺乏。国内近年来群众体育的理论研究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了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状况、受教育水平、工作负担过重、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我国群众体育呈现如下趋势:群众体育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多,乡村增加尤为明显;群众体育增加了6-15岁人群的调查,调查人群进一步拓宽;锻炼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人数明显提升;我国群众不同年龄阶段体育锻炼的项目不同,选择“健身走”和“广场舞”锻炼人群均呈现上升趋势,50岁以上人群“健身走”上升明显;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健身场地设备进一步完善,选择在公共体育场馆、健身路径和广场进行锻炼的人群增多;40岁以下人群在公共体育场馆锻炼人数显著增加,40岁以上人群在则以广场、场院的空地锻炼为主。
作者:邢维新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
- 上一篇:中国体育外交政策探析
- 下一篇: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现状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