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时间:2022-03-04 10:51:10

导语: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摘要: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考核的现状,提出“团队考核”改革的理论依据,研究高校公共体育课学习型体育团队的特质,构建“团队考核”评价模式。通过建构的“团队考核”评价模式,为高校体育公共课考核提供一种更合理、更客观的方式,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而达到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考核改革;团队考核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围绕着教学与考核的改革不断地进行探索、尝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能否完整的实现体育课程的五大目标,学习效果能否能被客观、合理的评价,课程考核应如何调整,这些问题都引发着高校体育教师的思考。本文期望通过对体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进而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同时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1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考核的现状

1.1“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大课程目标遭遇忽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体育课程以选项课的形式进行,开设项目种类较多,各项目的课程教学以强调“三基”为核心的教学形式为主,即强调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学期末的考核评价采用考评平时成绩、身体素质、专项技能三个内容的“三结合”的评价体系。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态度;身体素质主要测试与心肺能力相关的素质锻炼项目;专项技能考核即考核课堂讲授基本技术的掌握水平;少数学校还会加入少量的体育理论知识计入学期考核成绩。以上考核方式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忽视了人文性,即实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而完全忽略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1.2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课程教学评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体育课程评价按功能分类,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性价。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考核多采用总结性评价,即根据各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育量化标准来评价学生期末的学习成果。总结性评价注重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是否掌握,侧重于衡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总结性评价有其弊端:第一,不能较好的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先天遗传因素相关的体能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运动成绩和体育课堂成绩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第二,无法测评体育课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进步程度,容易扼杀基础弱、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生的热情。1.3体育考核方法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早期指身体教育,是维持和发展身体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体育是以发展个体身心健康为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学校体育并不是培养追求身体极致的竞技体育,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才。在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学科、各行业相互交融的复杂社会坏境中,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体育考核在新世纪的教育活动中依然沿用几十年的,以单独、孤立的形式来评价个体学生的成绩指标,这显然不符合与时俱进的人才选拔要求。新时代的合格人才不是孤僻、自傲的“天才”,而是有较高情商的“合作者”。因此,体育考核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鼓励团队合作考核,让学生在团队中分工、协作、配合,实现共同价值。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团队考核”改革的理论依据

2.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重要理论基础。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纲要》提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1]。高校体育课程根据对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确定为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纲要》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就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框架,规范了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实际教学。五个领域目标完成的效果,客观上可体现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成败。2.2当今大学生堪忧的心理健康状况现状是改革的现实依据。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的溺爱和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具有特定的心理特点:(1)以自我为中心,集体归属感、荣誉感不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2)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3)组织纪律性不强,对事漠不关心、不合群。这些心理特征表明在校学生心理状况让人堪忧,急需加以合理的疏导,以帮助他们能以健康的心理状况走进社会。而《纲要》所提出的心理健康目标:通过体育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体验成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社会适应目标:表现良好的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心,这两大教学目标所倡导的健康心理状态,正是在校大学生最需要改善与提高的个性心理。通过改革考核方式,鼓励学生们对锻炼产生兴趣,充分体会到在体育课堂上带给他们的团队合作、心理调节、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心理断38乳期”,能独立正确面对学习、就业、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压力。2.3课程考核与课程教学的辩证关系。考核目的是考核运行的核心,考核设计是考核目的的转化,考核实施是对考核设计的实际运作,考核反馈具有检前导后、健全完善的作用。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2]。高校体育课程考核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课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考核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调整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对教学的调节作用,以检验教学方法调整的有效性。课程考核不仅对教师教学具有调节和评价的功能,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考核制度对高校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3高校公共体育课学习型体育团队的特质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堂编班学生人数通常在30—40人之间,教师一人授课。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利用讲解、示范、纠错等方法教学,指导学生体会、练习、学会正确的运动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以自我独立的形式体会动作、进行练习;在期末考核时,则逐一进行每一项考核内容,考核成绩反映课堂练习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既不能较好的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也不能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与磨练。因此,通过改革体育教学考核方式,设置团队考核方案,促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形成学习型团队;鼓励学生在团队中积极沟通、改善行为、协作配合,在持续不断地获取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实现成员们的共同价值。这种具有学习型体育团队的特质的课程,将会成为大学体育公共课程的一种上佳的选择。3.1形成共同的目标。“目标是指活动所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和标准,具有导向和鼓励的功能”。团队考核的确立,使得目标不再是个人的目标,而是整个团队的目标。个人的考核成绩不仅仅只由自身能力来决定,而是更多的与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团队成员为了实现自己与团队共同目标,会自愿、主动、积极地与其他成员协同合作、共为一体,共同提高,在追求整体绩效的同时给自身带来好的绩效。团队共同目标的确立,使团队成员在分工合作的同时必然实现优势互补。在一个团队里,虽然每个成员在个人技能、性格特点上存在差异,但在练习中努力实现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体现各自的能力和优势,就能发挥团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战斗力。例如:在排球考核过程中设置垫球+传球+扣球的团队考核内容时,团队内部即可进行合理分工,根据各成员自身特点:让脚步移动迅速的同学进行垫球,手感好、触球柔和的同学进行传球,身高高、弹跳好的同学进行扣球。这样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的组合分工合作,必然能产生较好的考核效果。3.2有效的建立心理安全防线。心理安全是一个个体层面的概念,是反映个体可以充分展示自我而不担心对自身形象、地位等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感受,是群体内成员间互相支持的一种普遍感受,这种感受能使成员愿意承担具有创新性和需要一定勇气去完成的任务[3]。体育课程的学习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这势必会导致一些身体素质弱、协调性差、从小缺乏运动锻炼,运动技能学习不理想的“弱势学生”产生厌学、厌动情绪,学习效果越来越差。而“组建团队”能让团队成员间树立一个共同的信念,为“弱势学生”建立一条安全的心理防线,即认为团队内是安全的,团队内成员能够容忍错误、相互鼓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进而自信心增强,并积极尝试,大胆练习。只有团队内所有成员都努力去练习考核内容,才能促进团队共同进步,获得较好的团队绩效。3.3团队成员内部高度互动。虽然体育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各自行动独立,但是一旦形成团队,即会按照集体项目规律,要求团队内所有成员为公共目标高度互动。团队的出现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互动行为,使得练习行为更加积极高效,从而提高对体育认知水平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在练习开始之前,具有共同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的团队成员必然会主动沟通交流、互相联系,明确将要实现的目标合理进行分工,形成第一次语言交流互动。在练习过程中,团队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协助,互相指导。对于本身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既要自己做到优秀,又要帮助团队其他学生共同完成考核;对于本身身体素质或运动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言,担心自己影响团队成绩则更加认真练习,加之有同学帮助辅导,练习更加合理、有效[4]。团队成员在不断的尝试、练习、纠错、再尝试、再练习的过程中完成了身体层面不断的互动过程。在完成练习或考核之后产生的满足感、愉悦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则更是精神层面的第三次互动。

4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团队考核模式的构建

田麦久先生项群训练理论,把运动项目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可划分课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体能主导类亚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技能主导类亚类包括表现准确性、表现难美性。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涉及到技能主导表现难美性类、隔网对抗、同场对抗以及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团队考核方式则可根据项群类别进行统一构建,使各个项目都可以在相对统一的模式下合理的进行考核。评分方式采用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分别占据一定比例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4.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考核方法。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包含的课程主要包括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瑜伽、武术(套路)等,这类项目共同特点是力求完成高难度精彩动作的同时着力展示运动美、人体美。以健美操为例,健美操团队考核内容设置为团队自编操项目。团队人数设置6—8人;评分标准以动作完成、编排、整体表现为主要评分参考,其中动作完成部分涉及团队的一致性、默契性及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编排主要参考各种不同难度的组合和队形变化,整体表现主要关注变现力、感染力、自信力。在团队考核过程中关注个人在团队中完成动作的能力,根据团队总分及个人完成动作的失误或者是错误进行减分得出学生的成绩。4.2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考核方法。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主要包括:篮球、足球、手球等,这类项目双方选手在同一场地内以将球射投入对方特定网区中为得分。这类项目一般为大集体项目,竞争激烈,多人之间的技战术配合明显。因此,可利用战术配合设置为团队考核内容。以篮球为例,团队考核内容为战术配合的演练。教师设置几套常见战术配合,团队设置3—4人。例如考核进攻战术,团队学生成员根据特点自行分工为中锋、后卫、外线等。考核时按要求完成战术:中锋定点掩护做挡拆配合,后卫突破分球,外线球员接球投篮,内线球员冲抢篮板。评分标准以配合完成的熟练程度、配合效果和准确程度为主要参考并结合个人完成效果给予相应的成绩。4.3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考核方法。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主要包括: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这类项目除排球外,多为单人或双人项目,比赛时球网将双方运动隔开,双方运动员没有身体接触,双方选手徒手或持器械击球竞技,在没有身体对抗的环境下展现个人的技战术水平。这类项目团队考核可采用利用对手或者陪练组成团队的方式演示固定技战术组合进行考核。以羽毛球为例,团队考核设置为演示固定战术组合。团队由一方球员和陪练方球员共同组成,可设置2—4人,教师设置固定的战术球路组合由学生完成。例如考核高远球–吊球–杀球–上网搓球战术组合,首先场地一边站一人A,陪练方两人B、C站另一方场地,两人左右站位。陪练方B左场区队员发高远球,A击直线高远球,C陪练方回击直线高远球,A直线吊球,陪练方C挑斜线球,A杀直线,B档网,A上网搓球,依次循环。评分标准以完成整套固定战术球路的次数为依据,同时参考三名同学各项技术完成的情况综合评定。4.4体能主导类耐力性考核方法。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主要体现在长距离走、跑、游泳、自行车、滑雪等,这类项目与心肺功能水平有高度的相关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且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因此,多数高校的体育考核都会把长距离耐力性项目设置为考核内容。以长距离跑为例。团队设置5—6人,考核以团队进行,并设置团队要求:(1)规定完成测试的终极时间,即规定的时间内所有成员必须完成;(2)规定团队成员间前后距离不得超过一定的距离,违反规定要求则进行一定时长的加时计入成绩。最终核算团队的平均成绩,参考团队平均成绩及个人具体成绩换算成具体分值,形成个人的考核成绩。

5结语

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高校体育课程“团队考核”不是学生考核人数简单意义上叠加,而是期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形成“组合团队——交流配合——共同考核——促进进步”的学习考核价值链,来提高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体育教学的五个目标领域服务。“团队考核”的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体育项目,但对于当前高校所开展的大部分体育项目具有可操作性,有着积极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

[2]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9-150.

[3]陈国权,赵慧群,蒋璐.团队心理安全、团队学习能力与团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科学学研究,2008:26(6):1285.

[4]孟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80-82.

[5]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Z].2014(6).

[6]朱杰,胡玉梅.大学体育课程考核方法的实践与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5):114-116.

[7]信伟.团队考核在普通高校难美类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中的正向激励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23(1):80-81.

[8]蔺丽娟.普通高校课程考核现状研究——以集美大学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3:1-2.

[9]刘一民.论体育团队精神[J].体育科学,2003,23(3):60.

[10]吴铁钧,刘电芝,王立,等.大学生学习型团队的特征[J].当代教育科学,2010,17:56-57.

[1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5-36.

作者:肖力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