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2-02-20 05:04:10
导语: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以襄阳市为例对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且利用率不高、体育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质量不高疏于管理、运动项目资源丰富但没有区域特色?对自然环境开发与利用不够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1.前言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在全民健身工程进入到第三期的大背景下,全民健身运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全民健身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特别是2010年初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就近创业和就业,一些中小城市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受此影响以及在近年来城市过于注重经济建设的背景下,体育资源供给严重落后!中小城市联结广大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因此关注中小城市的全民健身工程的全面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身,增强全体人民体魄的总目标!
2.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
关于公共体育资源的定义,目前学界主要有两个观点,一个是以董新光为代表的认为公共体育资源主要是指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掌握或拥有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用于进行体育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要素的总称[1];另一个是以梁金辉为代表的认为公共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要素的总和,一般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2]!笔者观点更倾向于后者,认为城市公共体育资源是指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条件和要素的总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从体育场地资源、体育人力资源、运动项目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对襄阳市公共体育资源进行研究。
2.1提高城市居民身体素质,推进全民健身工程
城市公共体育资源作为城市体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内容和手段,其质量的优劣、数量的丰缺及利用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社会体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支撑全民健身运动能否取得更大成绩的关键。
2.2促进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拉动内需
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兴衰及其所能发挥的经济能量。首先,人力资源的增长必将促进体育消费需求的增加;其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带动生产制造及销售行业发展;体育教育、体育传媒、体育科技等行业的发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拉动城市内需的重要手段。
3.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3.1体育场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根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3年12月31日,襄阳市拥有体育场地14562个,场地面积总计5985704.72平方米?在利用方面,目前,我国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在学校里,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场馆向社会开放,虽然有些学校有限度的开放一些场馆,但总体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还是比较低的[3]。在襄阳市问题同样出现,全天开放比例最高的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最低的是教育系统,特别是中小学不开放比例高达59.71%[4]。由此可见中小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效率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政府部门出台文件要求学校在学生放学后免费对外开放,但是,从执行情况看,结果不容乐观。
3.2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根据襄阳市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市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8640名。按全市常住人口560.0万人计算,每千人拥有1.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从数量上分析,襄阳市人均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已超过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但是从质量分析,一级及以上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太小,仅为2.6%。
3.2.1社会体育指导员
根据襄阳市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市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8640名。按全市常住人口560.0万人计算,每千人拥有1.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从数量上分析,襄阳市人均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已超过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但是从质量分析,一级及以上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太小,仅为2.6%。
3.2.2体育教师
根据襄阳市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02所,共有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932人,根据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襄阳目前需要体育教师至少1725名,目前缺编体育教师793人。[5]襄阳市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繁重的体育教学工作让体育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全民建身及社会服务中。
3.3体育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襄阳市已开展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羽毛球等41个竞技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扇舞、空竹、健身拳等32个群众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一些新兴运动项目也有开展如:方程式赛车、攀岩、轮滑等。调查中发现,一些小众项目如:徒步、骑行、游泳等逐渐兴起,并趋向流行。
3.4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自然环境资源是体育资源的重要补充,在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襄阳市依山傍水,环境宜人,但并没有很好的将有利的自然资源转换为体育资源,从仅有的几条依山而建的健身步道及滨江健身步道上人满为患的景象可知,人们的健身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场地资源欠缺,利用率较低襄阳市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部分体育场地设施破损,缺少维护。在现有的体育场地中有近一半归属中小学校,有近一半的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是不对外开放的,利用效率低导致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资源,更加难以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4.1.2体育人力资源较丰富但疏于管理综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及潜在体育人力资源即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等资源数据分析,襄阳市体育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从种类上讲,几乎涵盖了当下开展的所有体育项目;从数量上讲,超过了国家平均水平?但是,也存在质量不高、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知识更新缓慢、缺乏从事体育指导工作经验等问题。
4.1.3运动项目资源丰富,但区域特色不突出,项目附加值不高目前,襄阳市由政府主导,民间组织推动开展的运动项目资源比较丰富,传统项目?新兴项目等都有开展,群众参与度较高的前五项分别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广场舞、健身徒步,在群众参与度较高的项目中区域特色不明显,一些民俗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另外,在运动项目资源的价值开发,过于局限于健身娱乐价值,其附加价值没有得到关注,如:运动项目的产业价值、旅游价值等。
4.1.4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利用率不高襄阳市南有岘山、虎头山,中有汉江穿城而过,北有广袤的丘陵,有着优质的自然地理资源,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实际情况是,仅有一条环山步道,良好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4.2建议
4.2.1政府主导,合理布局,提高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体育场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土地使用、经费筹集、市民需求等,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体育场地资源配置中担当主要责任,合理布局体育场地,吸引社会资金开发体育场地资源;政府部门应出台具体政策,引导学校限时免费开放或政府购买或有偿使用,开放体育场地,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的利用率。
4.2.2构建体育人力资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政府部门主导,利用互联网,建立体育人力资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运动员、体育院校等相关信息分类整理后,及时向社会,为社会提供选择和服务,在实现双向选择的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体育人力资源的需求方向,建立健全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宏观调控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利用高校体育专业平台定向培养潜在体育人力资源,建立培训体育教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制度。
4.2.3发展民间传统特色体育项目,结合优质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发体育项目的附加价值开发体育运动项目资源与弘扬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发展地区旅游业相结合,利用优益的自然环境资源及旅游景区资源,打造具备区域特点的体育品牌。修建健身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骑行专用道等发展徒步、登山、骑行等项目,让群众能够在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环境中锻炼身体;修建自行车骑行专用道,将市区及周边各旅游景区串联起来,形成健身、旅游一体化模式,即形成地方旅游特色,又为全民健身创造了条件,一举多得。
作者:杨文东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新光.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及改革取向[J].体育丈化导刊,2007(3):6~11.
[2]梁金辉.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3]王松.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城市居民公共体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现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2):94-95,107.
[4]杨文东,张华江,朱大清.鄂西北公共体育场地现状与对策—以襄阳市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8):64~67.
[5]苏家福,周红萍.襄阳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11):30~35.
- 上一篇: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 下一篇:终身体育理念下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