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体育研究论文3篇

时间:2022-05-19 11:12:53

导语:大学公共体育研究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公共体育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体育课程“内、外项制”模式的架构思路

体育课程“内、外项制”模式,即“课内外一体化+主副项制”模式,也有学者称之为复合模式,是指学生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在一系列体育运动项目中,依据学生自身意愿、体能等因素,大学四年选择一项目主修,其余的项目作为辅修课程。在课内,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系统而全面地传授某一体育专项的知识、技能;在课外,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加入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或参与校内外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表演、体育文化沙龙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拓宽体育知识面。

(一)突出多科性院校的基础特色

相对于文史类和理工科院校,多科性院校专业门类设置较齐全,学科之间的发展更趋于理性和平衡,由于各个专业技能和专项知识的特点,使得整个学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色。面对多科性院校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体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更应该积极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模式。“内、外项制”体育课程模式正是顺应了新时代需求和多科性院校特色,适合学校的多元化发展目标。[1]

(二)凸显本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如图1所示,课程模式的架构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阶段课程模式的架构成果可以成为后一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2]

二、体育课程“内、外项制”模式的组织特色

体育课程“内、外项制”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课外锻炼看成一个整体,使课堂教学向课外纵向延伸,强调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参与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课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订体育锻炼计划,规范课外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由专任教师审定后实施,真正实现“课内一专,课外多能”的教学目的。

1.体育课程“内、外项制”模式结构

学校在经历过扩招、综合性发展之后,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生源和学生性别比例上的显著变化推动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模式的适应性变化。此外,我校有主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丰富经验,以及近年来体教结合和更多项目运动队伍的建立,加上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学历层次的提高,都为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立足《纲要》建立体育课程“内、外项制”教学过程。其核心是围绕着“兴趣体育———成功体育———终生体育”展开。兴趣是初衷,养成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是最终目的。“内、外项制”体育课程结构(见图2)就是要通过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实现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图2体育课程“内、外项制”模式结构[3]

2.体育课程“内、外项制”模式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应着重评价学生身体素质、技能、体育基础知识、健康状况、学习态度和锻炼意识等方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习态度和出勤情况、身体素质、运动专项评价和基础理论课程的得分比例可分别为10%、30%、20%、30%、10%。

三、结语

“内、外项制”课程模式是我校公共体育历经五年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必修科目):初级水平段、中级水平段;课外:高级水平段(选修科目)、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和高水平运动队。在培养目标与管理机制上,突出素质教育与发展个性,提倡课内、外相结合,突破以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大多停留于局部的缺陷,以“内、外项制”为切入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课内外教学管理等融为一体,强化了学校体育诸方面有机结合。它改变了体育教学笼统要求学生平均使用精力的传统方式,以“课内增知,课外强身”为目的,强化课内外有机结合,兴趣的随机性与必修课程的强制性相结合。这种模式在学生体育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一个专项的掌握与运用,充分考虑了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

本文作者:高志工作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第二篇

1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时间方面的改革

教学时间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必要的教学时间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习得身体练习技术所必须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学生练习的时间越长,练习年限越久其对某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越出色,这是当前教育界亦或是体育界公认的理论之一.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在教学时间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改革.其一是课次时间过长对于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不利,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为了方便体育教师课时量的计算,往往采用大课制进行教学,也就是将两节小课叠加到一起上,这样教师的课次数量便会减少,且课时量计算起来非常方便.但课次时间加长后不得不让学生在九十分钟内进行不间断的体育活动,由于体育教学与单纯的语数外等理论教学存在一定差异,理论教学学生学习一段时间感觉累了以后,教师便会让学生下课稍作休息,休息完毕后继续讲解.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也会感觉到疲劳,但却不能向理论学习一样让学生休息,那是因为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温度会随着休息的进行而降低,在继续练习时不得不重新热身,重新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因此课次时间偏长则不利于学生必要的体育学习,需要加以改革.其二是课次与课次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也不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众所周知知识的学习与识记是有遗忘规律的,间隔时间越短遗忘的越少,间隔时间越长则学生遗忘的知识会越多.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课次与课次的时间间隔为一周,也就是每周上一次体育课,这样的后果便是教师在上周所教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经过七天的遗忘,在下一次课进行教学是基本遗忘,所剩无几,不得已教师必须再将上周所教知识重新教授,这样直接导致教学进度的变慢和教师工作量的加大.为改变以往由于教学时间给体育教学带来的不便,正视当前呼伦贝尔学院的现实情况,可以将体育教学的时间进行必要改革,将每周一次的大课直接拆分成每周两次的小课时,这样对于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识记,也不至于在45分钟内让学生过于疲劳,主管课时量的教务部门只需配合公共体育教学计算好教师的课时量便可,以让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需要.

2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主要这是的俱乐部有九个分别为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形体、体育舞蹈、武术(武术、散打、拳击、保健)、乒乓球、田径俱乐部等等.单项俱乐部设立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分别制定各个等级的标准和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从俱乐部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主要以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为教学内容,所开设的项目多以大众健身和喜闻乐见的项目为主.但笔者在近几年的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这类项目在呼伦贝尔地区进行教学具有一定弊端.由于呼伦贝尔维度相对较高,地处祖国北方边陲,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夏季温度适宜但持续时间较短.这一的气候条件下便制约了一部分运动项目的开展,例如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设置中的篮球、排球、武术等等均不利于在相对严寒的条件下进行,如果气温偏低则学生在室外进行这些项目的练习时则冷的很难伸手,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这类运动项目,但由于室外还冷长时间的在室外站着不进行相关项目的活动,则身体的温度和身体机能很难保证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寒冷学生不能参与到相关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但不进行相关的运动项目练习则学生会越加寒冷.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对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改革,以更好地便于运动项目的开展和更好地进行身体练习.减少传统体育项目中需要伸手或者将身体指端暴漏在室外寒冷环境下的运动项目,适当增加一些强度相对缓和,能够让学生进行长时间是身体练习的项目.如有氧慢跑、足球、曲棍球等等,适当增加室内项目,以更好地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3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选择俱乐部的制度改革

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选俱乐部的程序与管理具体为:(1)开学第一周学生在各系报名选择俱乐部,各院系在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以前将报名单送到体育部(.2)第二周开始学生按俱乐部的规定参加活动(.3)学生选定俱乐部后,中途不再办理转项手续(.4)伤、残、病的学生凭校医院证明,由俱乐部酌情安排或调整上保健课.在这样的选择俱乐部的程序中由各院系统一报送学生选课情况,有悖于俱乐部教学中的三自主原则,很多学生在现实的选课过程中会出现跟风,更随其他同学选课方案的做法,这样的选课结果则限制了学生进一步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扩大交友范围,减少了学生的交际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的发展.再就是大一新生在这一选课制度下,会出现不熟悉教师,不熟悉场地,会出现盲目选课,或者随意选课的问题,直接制约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按照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培养规格:(1)本科生4年内必须修满4个学分,专科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2)本科生必须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体育锻炼技能与知识,专科生掌握一种或一种以上体育锻炼技能与知识(.3)本、专科生体质与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合格(.4)达到上述三条标准,由体育系公共体育教研室颁发体育合格证,方可毕业这一要求.这样的选课制度也存在一定欠缺,培养规格中明文要求需要让本科生掌握至少两种以上的运动技能,而笔者发现这样的选课制度导致很多学生在体育选课过程中四个学习多选择一门或者一个运动项目,则不利于培养规格的完成.再就是是当前呼伦贝尔公共体育教学在选课过程中多是选择术科教学内容,没有理论学时,导致培养规格中让学时掌握必要的运动知识的目标很难达成.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为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让公共体育教学惠及更多大学生,需要对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选择俱乐部的制度进行相应改革.俱乐部在选课过程中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派专人去各院系指导学生有序进行选课,其不可盲目放开.为达成俱乐部需要学生完成两项运动技能习得的培养规格,可以在俱乐部的选课前加大对其他俱乐部教学内容及现实情况进行宣传,以让更多的学生熟悉当前各个俱乐部的现实状况,来有的放矢地选择学生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4结语

呼伦贝尔学院地处祖国边陲,具备自身独特的历史气候条件,在现实的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校与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的部署与教学.为更好地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更好地让体育运动惠及所有在校大学生,需要对当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以及俱乐部的选课制度进行相应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于现实体育教学需要.

本文作者:姜莹工作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第三篇

1研究对象

以海南大学、海南工商职业学院等10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部分学校专家,制定“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现状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20份,回收19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9份。对问卷调查结果和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3.1.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面临潜在的危机和挑战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学科队伍建设、体育人才培养方向、学术科研成果、学科发展环境与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关系。在国际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下,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相继出现过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消极影响因素,如1962年国际大学体育联盟认为大学是应用和实践的场所,是传授知识和进行研究的机构,没有必要进行体育教育,因为在中小学已经进行了体育教育,因此,曾出现取消体育必修课,仅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现象。这种状况曾一度影响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思想,加上学生课业负担重,出现了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象。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由于长期处于以公共体育教学为中心的局面,出现科研整体水平不高,体育的学科地位很低,人们不大注重体育,并且体育还承受着来自大众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轻视,还有个别领导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学校领导的意志极大的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领导的决策随意性较大,没有稳定的政策实施计划,对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太少,要么把体育课程的发展重点放在运动队的发展和教师科研的数量上,从教学管理上减少了对体育课程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关注,体育教师出现了学术化的倾向而偏离了教学的实际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1.2基础理论研究较差,缺少指导性参考书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

据调查,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条件差,体育场馆建设滞后,缺乏拥有投影仪、幻灯机、收录机、电视机、录像机、电脑、摄像机、放映室、资料室等,体育设施条件不能符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室内外体育场地面积不能充分满足体育教学需要,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教学实践的发展,没有真正体现高校特色的配套教材,大部分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采用自编教材的只占16%,实践教学内容70%以竞技项目为主,休闲健身、时尚运动项目太少。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陈旧,教学模式简单,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直观模仿练习,学生独立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编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内容创新少,技术含量低,部分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缺少体育教学指导用书,大部分体育部没有专用藏书柜和阅览室,没有订阅体育科学期刊杂志和有关体育报纸,学生没有体育教材,教学用的专用教材参考资料都是过时的简单的体育公共教材,备课资料缺乏更新,教案每年几乎都是只换了题目和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更新,更没有创新。每个教师拥有不到2本教学参考教材,甚至有的教师还是相互共用一本教材,共用一个教案。有的学校图书馆有关体育书籍收藏不到100册,收藏种类不到20种,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书籍不到10种,体育期刊长期订阅的不到3种,大部分学校没有订阅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核心期刊,图书馆有关体育方面的藏书根本不可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阅读和学习,无法进行体育知识方面的积累和创新。调查发现在图书馆能主动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学生每学期不到1%,体育方面的书籍少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导致学生体育知识的贫乏。教师在图书馆无法阅读教学和科研方面参考价值较高的资料,只能从图书馆网上数据库进行搜索,这样限制了教师的阅读量,形成了科研水准低、创新思维范围小的局面。

3.1.3缺乏高水平体育学科带头人,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在公共体育学科发展方面没有形成稳定的科研发展规划和稳定的学术科研梯队,缺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专用的体育科研经费,学科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人才潜能未充分发挥,对体育科研取得的成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学历结构和资历结构不合理,学科基础较为薄弱,科研能力低,不能恰当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科研成果质量低,缺乏科技创新,造成资源浪费。

3.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发展的对策分析

3.2.1正确定位体育学科建设目标,以学术为先导进行学科融合

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要“跨学科、高要求”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研究,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和个性化发展,以体育学科内部因素的发展为依据,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发挥综合性高校学科优势,实现跨学科发展培养体育科技人才。高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要明确体育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学术为先导,学科研究为基石进行学科融合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发展之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以学生领悟知识为主,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实行知识的多方位积累并融会贯通,比如学生在学习简化太极拳的时候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整个套路,而且要告诉学生每个动作形成的路线、方向和手脚、眼神的协调配合,同时要讲解清楚动作的组合特点,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理会每个动作的攻防技击要点,了解人体运动的生理特点和生物力学规律。学校可以建立高校体育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走出近亲繁殖的陷阱,申报体育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有助于提高体育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的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介入体育,将有效地提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整体质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要结合学校学科发展的大战略、大规模,注重服务于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建立优质课程资源,结合优势学科的发展来确定学科主攻方向,利用高校之间和本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同优势进行联合培养研究,注重体育与专业相结合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选择有利于专业实用性,培养学生独立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每个学生既要擅长几种常用的体育锻炼手段,又要能独立创编体育活动项目并组织指导体育健身活动。

3.2.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增加体育设施建设投入

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结合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进修学习条件,增加体育专业学术期刊的订阅和高水平学术著作的添置,设立专用的体育期刊、著作、教材资料室,设立专用的体育学术研究室和阅览室,建立体育学术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科研,让学生也加入到体育学术研究中来。学校图书馆要加大体育学术书刊的购置,订阅具有权威性和前沿性的学术报纸杂志供师生借阅和参考,学校要添置部分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测量仪器和健身器材,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开发新的体育健身项目,增加经费投入,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需要,加强学科联合和文化交流,给体育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鼓励体育学科优先发展。

3.2.3培养高水平体育学科带头人,建立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校要精心遴选、引进具有知识广博、治学严谨、拥有学术前沿发展洞察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增加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储备,构建精干的学科基本队伍,把体育学科建设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以体育教学为实践基础发展体育学科研究,形成基础与特色、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学科结构,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个方向1~2个学科带头人,建立切实可行的竞争机制,合理调整科研队伍结构,形成稳定的科研队伍长效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学科前沿的高层次重大课题,组织跨学科联合攻关,通过大的科研项目研究产出大的成果,培养和锻炼高水平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4结论与建议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定位学科建设目标,突破社会对体育教学的偏见和轻视,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学术为先导,多学科融合,跨学科进行实用性研究,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创造体育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2)普通高校在体育学科建设方面要注重体育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采用高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确立学科带头人,建立稳定的科研队伍,培养科研骨干,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术水平,加强学术理论研究,为体育教学实践服务。

本文作者:熊坚工作单位:海南工商职业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