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时间:2022-11-27 03:19:23

导语: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身体教化、心理健全、德育培养、智力促进的作用。然而,当今的大学体育教育功能的弱化、甚至失调,导致大学生课程体育健康状况下滑趋势难以遏制,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严重滞后。通过对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研,发现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执行了教育部规定开课学时,可供选择的课程基本上能满足学生需求,俱乐部教学尚未全面展开,部属院校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学位挂钩;但也存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足、选项课程设置单一、体育课程思政缺失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文化建设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尤其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学校体育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接受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由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重要一环,能否将体育习惯贯穿人的一生,高校体育至关重要。大学体育改革自改革以来,无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价值,还是在实践与理论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效。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着运动项目单一性、教学方式机械化、学生学习被动等缺乏时代创新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状况,基于此,调研组拟对湖北省部分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进行调查与访谈,以期为更好地施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与建议。

1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通过近几十年地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监测,发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近几十年来持续下滑,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向下调整后,学生不达标的情况仍然凸显,学生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对此,教育部于2014年与2015年连续两年出台文件,要求各高校加大体育课程建设,并提出:大学期间,大学生体育课程课时数不得少于144学时,并要求必须成立专门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机构,建立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课题组于2018年调查了省内5所部属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和4所省属院校: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共9所高校,从调研的高校来看,学校均开设有大学与体育健康课程,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学时为144学时,其他高校则为课内+课外学时的形式完成教育部所规定学时数。1.1湖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调研组在了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情况的同时,对各学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的测试情况也做了深入的调研,调查发现:9所高校中,均有实施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其中,5所高校设置有1~2学期的基础课,4所高校在新生入校后直接进入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修环节;20世纪末流行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在高校中并没有真正的形成;在大学体育的可选课程数中,武汉大学开设的项目数达到35项,而低于20项的为湖北民族大学,其他均在22~30项之间。这些数据也表明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开设项目较为丰富,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所选所课程的需求。1.2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特色项目建设。调研组在了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同时,对各学校大学体育改革的特色项目基本情况也做了调研,调研发现,当前大学体育改革已经初步形成,几乎所有调查的高校均采用了分级或者分层的分班教学模式;在课程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除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处于建设中外,其他高校均实施了课程平台信息化;在课程评分机制中,除湖北民族大学外,均采用了“运动监测+体测+期末考试”模式,且有5所高校实施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位挂钩;另外,部分高校实施了X+Y模式(X指课内学时,Y指课外学时)。其中,湖北民族大学实施的为12(教学周)+6(教学、训练比赛周)模式,通过后6周举行教学、训练与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提升学生执裁、参与比赛环节的能力与技能。1.3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标准情况。调研组在了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同时,对各学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标准基本情况也做了调研,在课程设置方面,所调研的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测试与上报工作,并成立有专门的机构,但可能出于经费与场地的原因,部分高校体质测试中心正在建设当中。从访谈中,也了解到地方性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体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与部属院校之间的体质测试机构无论从硬件,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存在差距,这需要政府与地方院校加强投入,从硬件基础做起,并形成制度与文件,促使学生与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形成高度的认知与共识,并将其贯穿于大学体育课程的教与学当中。1.4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标准情况。调研组同时对9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与访谈,了解到湖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正准备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9所高校均设置有武术类民族体育项目,其中,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还设置有毽球、秋千、陀螺、民族健身操等不同的民族体育类项目,这表明民族体育类项目已经逐步为诸多高校所利用和推广,在“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指导思想下,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将在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承与发展。1.5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对湖北省9所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查以及访谈部分高校院系的负责人,发现高校对于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鲜有涉及,部分教师只是在课程的理论讲述部分有所涉猎,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切入思政的内容与环节,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方案与措施。2020年5月,教育部教高〔2020〕3号文件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注重课程教学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该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指明了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及在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应当肩负的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2结论

2.1明确指导思想。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准绳,落实教育部规定,把课外体育辅导、有组织的校外活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应逐步增加体育特色课教学、强化身体素质练习与提高、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工作开展,对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模式、考试项目、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重点突出“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专项课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成绩评定与体质健康评价紧密结合”的思想,使其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更符合“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2.2制定实施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要明确不同的实施对象与时间,对课程结构设置中应该严格将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基础体育课与体育选项课,确定开课学期设为第1学期、第2学期、第3学期、第4学期,课程性质为通识必修课。建议将第1学期开设基础体育课,广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与项目的了解,并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与学习的兴趣;第2学期、第3学期、第4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结合学校特色与时展,每学期开设体育选项门类应由最初的不少于15项,逐步的增加到20项以上,并将选项课教学分为专项技术技能教学和实践课两部分;学生因健康原因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程学习,必须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经学院、教务处批准,参加学校开设的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学习。运动实践课中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组织竞赛、编排、裁判实践等活动;以锻炼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和良好的体育精神,并通过运动实践课的开展培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实践课的开展应该与学校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开发课内学习与课外锻炼相互促进的模式。2.3转变考核方式。体育课评价应该改变以往固有的机械的、过分注重结果的考核与评分方式,提倡采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体育知识、技能考核等综合评定,包括专项技术技能、平时表现及实践能力、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其体育课程考试内容与比重可依据学校的实情进行有机调整。如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换算成百分制再按权重评定。同时,高校应该按照教育部要求逐步完善制度,将体质测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各类评优,并与学位授予实现对接与挂钩,促进学生对体质与健康的认识,实现学生体质的稳步提升。2.4加强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力度。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基础建设与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的引进。高校应该加强体育场地设置的建设力度,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公共基础设施;加大教师对外的培训、学习的力度,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与项目,促进学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时俱进。首先,高校应该成立体质测试中心,设立专职人员,组织测试团队,负责测试工作;其次,大学生体质测试需要专项经费维持,经费开支主要用于购置设备仪器、设备更新与维护、测试期间其他开支等,学校应该予以专项经费,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为保障测试数据的共融共享,可利用校园网平台,建立手机中国地质大学APP,实现大学生体质测试与大学体育课程的互通,随时让教师与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测试情况,督促学生与教师随时参与教学与改革当中。

3对策与建议

大学体育课程应该充分吸取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群体活动开展的多样性。比如,校内运动会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身心健康、提振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更是检验学生大学体育改革成效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可结合地方性特色增设趣味性、参与性高的民族性比赛项目,如三人板鞋竞速、陀螺、高脚竞速、旱地龙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感受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另外,由高校、地方政府、国家民委主办的各类运动会更是可以将大学体育教学与学校运动会、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省运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赛事接轨,助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与比赛的有效衔接性,并让学生在体育实践创新活动中感受比赛带来的乐趣;通过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堂,来促进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繁荣。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应该进一步厘清思路,设计与制定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从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开始设计,并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重新编写与审定教材,进而在教案与课件方面进行完善,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业务能力与意识,并将其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以及学生的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当中。

参考文献

[1]张锦,薛建新.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运动精品,2019,38(6):1-2.

[2]黄银华,程风.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钦州学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129-130,132.

[3]郭晗,王诚民,王妍妮,等.对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以齐齐哈尔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例[J].理论观察,2014(11):165-166.

[4]张莹.教育“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以重庆科技学院体育健康课教学改革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0):173-176.

[5]沈莉,胡庆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2):73-74.

[6]岳杰,范莉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运动,2015(24):69-70.

作者:谭家瑞 万利 单位:恩施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