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7-06 09:41:00

导语: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摘要:大学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一定的优化作用。户外运动训练的有效开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接触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改变了过去以室内教学为主的封闭和单一现状,为学生营造了相对充裕的户外环境。户外运动训练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对于推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促进高校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户外运动训练;大学体育教学;综合素养

户外运动是一种新兴的运动形式,该运动在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基础上,给运动者提供了较强的自我体验,并且还带有一定的探险性质。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大力推广户外运动项目,实现全民健康教育。2016年10月国家又印发了《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旨在加快推进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户外运动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李洪波教授在《2010休闲绿皮书———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总结梳理前人的研究后认为,户外运动应界定为:以休闲为目的,以乡野空间(环境)和荒野空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以非竞技性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内容而进行的活动。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锻炼学生的胆识、培养学生的多项技能具有显著意义,老师和学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灵活开展户外运动项目,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开展现状分析

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体育课程的开设则在大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毕业后,许多学生将会直接面临就业,户外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有助于发掘学生自身潜力、突破自我,与其他常规体育项目相比,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一)高校户外运动训练的教学形式与现状。首先,由于我国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训练的时间较短,所以在课程开展的完善性上有很大的欠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更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由于户外运动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时间较短,所以许多高校并没有系统化地开设户外运动训练课程,许多户外教学都是以公共体育课的形式进行开展,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引导,对于学生户外运动训练的引导十分不规范。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在接受调查的300名(男女生各占一半)学生当中,男学生参加户外运动占61.33%,女学生占36%,男女合计占调查人数的48.67%,男生比女生参与者相对较多,但总体不高,参与人数不足50%。(二)影响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的阻碍性分析。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以及品德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关注,而严重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户外体育运动的发展。首先,由于户外运动的开展场所比较开阔,所以导致许多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展中潜在许多安全影响因素;许多安全影响因素具有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许多户外运动训练开展中往往存在稍有意外便会造成一定的损伤,阻碍了户外运动训练的良性开展。再者,户外运动训练的开展还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户外运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我国许多高校在具体的项目上并没有较好的原始积累,在设备设施、项目准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户外运动训练的意义

(一)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过去的大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开展体育教学主要是以锻炼学生的体能、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为主,传统思维束缚下,导致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更忽视了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得整个体育课程的开展过于片面化。户外运动训练的良好开展,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近自然、走进生活、贴近社会的机会,进而改变过去学校教学单一化的现状,将学校、自然、社会三者有机结合,使得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格局得以突破,有力推动了现代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最后,丰富多样的户外运动训练引导下,还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和社交水平、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丰富训练项目的接触中,还能够更加灵活化的贴近学习现状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健全自己和完善自我[1](P56)。例如在许多团体性户外运动训练项目的引导和开展中,便无形之中为学生提供了互帮互助、团结互助的机会;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去爬山、踏青,丰富多样的项目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激情,在潜移默化中便会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户外运动过程中,有的学生为表现自我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有的学生互帮互助发挥出一定的团队意识,还有的学生攻坚克难表现出较强的耐力和韧力,更有的学生在训练中积极主动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等等。由此,大学体育教学中,丰富户外运动训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许多学生仍然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课程设计中,安排给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状况不仅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其心理健康状态也有待规正;通过笔者多年的师专体育教学实践发现,组织学生多参与一些户外的运动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团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显著效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与“环山走”训练项目,让学生在集体活动的参与中增加对于大自然的接触频率,且在户外运动的合作过程中,还有利于提高沟通协调水平、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并且实现自身生存技能和身体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更有利于学生维持较好的身心健康。(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灵敏性素质。灵敏性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人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素质表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体育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简单单一,学生所接触的户外环境也比较稀少,不利于学生探险意识和灵敏性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户外运动训练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攀岩训练、定向运动等多种户外运动形式,在多变的环境中来提升自己的灵敏性素质,还可以在户外实践中有效应用自己的已有装备,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产生。其次,在长期的户外运动训练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做事的韧性,这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素养基本相符,有利于学生日后更加融洽地参与到工作岗位中。(四)能够有效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由此,未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朝向教育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户外运动训练的开展,就是在以体能活动为导引的,以学生体验、教师引导的方式,充分体现出户外运动训练的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长久的户外运动训练中来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能力,进而实现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最终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由此,户外运动训练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具有显著意义,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户外运动训练的策略

(一)灵活选择户外运动形式,实现因材施教。大学体育教学中,应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教学主体;在户外运动训练开展前,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向学生详细介绍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户外运动的必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户外运动的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在了解户外运动形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再开展针对性的选择,引导学生有效提升运动水平,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其次,户外运动训练项目的开展,应该做到在谨慎中放松;让学生充分把握需要注意的地方,准确把握和规避户外运动训练中的风险点和潜在隐患,从根本上保证户外运动训练的安全开展;而户外运动训练还应该起到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各种顾虑,实现全身心投入到户外运动活动中去[2](P32)。最后,为了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在户外运动训练开展前,教师还应该做好校园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把握学生认识和认可户外运动训练的程度,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户外训练课程的针对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户外运动训练中。(二)注重不同户外拓展训练的回顾与反馈。户外活动是不少高校和企业提高人才运用水平的有效途径,室内授课是学生和员工掌握知识的关键,户外活动体验则是强化学生探索意识和互帮互助、共同奋斗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在户外运动训练引导中关注课内授课与户外运动训练、以及户外运动训练前后开展的联系。首先,户外培训的前后回顾和有效联系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重新体验和温习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训练、重复的回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个人与团队、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之间的关系,整个回顾过程会让拓展训练给学生内心带来生根、发芽进而成熟的过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交流,加深与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分享。其次,更应该注意户外活动的及时反馈。教师作为整个户外运动训练的培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完成后,进行及时的调查反馈,确保每一个户外运动训练的开展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还应该做好拓展培训中各种照片、片段、视频以及关键点的记录和留存,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找到可以利用的学习素材,深入体会训练过程,以便在以后的训练中将户外运动训练的体会和感悟应用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三)合理选择并且采用教学方式。理论学习是户外运动训练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而许多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但做好理论教学的教学引导对于户外运动训练的高效开展尤为重要。近年来,现代教育手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日趋普遍,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手段中的灵活应用也逐渐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所以,在以后的户外运动训练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中,教师应该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现状,将其有效转化为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其次,多媒体技术手段下,还将户外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有效展现给学生,例如户外运动的价值和不同规则,不同户外运动训练开展前的准备、计划、设备购置,户外运动训练中食宿生存、环境生存以及危险救急等基本生存技能的介绍,训练中扭伤、抽筋、昏厥、脱水、腹泻、冻伤以及绳带保障等基本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把握并了解不同户外运动形式的流程等。再者,从学生兴趣点入手,为学生播放一些户外运动公开比赛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比赛的同时,理解其中涵盖的理论知识,如身临其境一般,对于学生在以后户外运动训练选择中的科学性具有一定作用。最后,各个高校之间还应该加强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实现户外运动训练课程活动与组织活动的灵活结合。高校之间可以在优化和完善户外运动训练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户外活动选择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素质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户外运动项目。

四、大学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加强户外运动训练的师资队伍建设。许多高校学生在户外运动训练方面缺乏锻炼,所以一些高强度的户外运动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当学生在户外运动训练中遇到难度和阻碍时,教师适时引导和指点就变得尤为重要;为确保户外运动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合理布置户外运动训练课程内容,来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其次,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缺乏对于户外运动训练的专业引导,所以许多教师缺乏户外运动训练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高校体育课堂上在开展户外体育训练前,应该做好对教师的教学培训,让教师掌握最基本的户外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并且深入了解项目内容,再从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点入手,实现体育教学实践与户外运动训练的有效结合,确保户外运动训练的高效开展,让学生获得高效的锻炼。(二)加强户外运动训练的安全管理和风险管控。首先,不同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户外运动的形式。让学生准确把握户外运动的类型和形式,是确保户外运动训练高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不同高校所面临的地理环境不一样,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充分结合现有的体育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选择户外运动形式,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运动效率,通过户外运动活动的开展来放松心情。其次,许多户外运动训练形式对于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同时,许多户外运动训练形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探险性,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但是其中潜在的危险元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爬山和攀岩运动中,教师应提前做好踩点工作,全面排查安全风险点,准确把握训练场地中的危险元素,积极主动地做好预防措施。对于地形地貌复杂或者崎岖的地方,应该及时避免或者跨越过;其次,户外运动还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夏天开展户外运动训练时阳光比较强烈,且一定量的运动量会导致学生大量出汗,身体内的热量散失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避暑预案,避免长时间暴晒在太阳底下造成灼伤或者中暑现象。还有,夏天运动后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盐分和水分,所以应该及时预备一些盐汽水、脉动等补充能量的液体。最后,教师应该做好对于学生的安全培训,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引导学生树立起一定的安全意识,并且在实际运动中发挥出一定的监督管理和提醒作用,确保户外运动训练的安全进行。(三)保证户外运动训练具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户外运动训练的经费投入不需要很多,却也十分必要;大学体育户外运动训练中,教师应该从户外运动训练项目特点出发,做好准确预算,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作为不同户外运动训练项目的经费。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器材的选定;经费充足的高校可以丰富户外运动训练形式。其次,户外运动训练中安全因素的保障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由此,一定的经费投入对于户外运动训练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结语综上所述,户外运动训练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够灵活发挥自己的运动能力,按照自己的需求灵活调整运动强度,这对于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未来大学体育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平.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4).

[2]白明跃.大学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的方法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

作者:田志升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