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时间:2022-12-16 04:00:49
导语: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对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影响,间接导致不同社会问题出现。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融合;水平
大学生是我国高文化社会群体,其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后期阶段,整体患病率不高。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分析,发现其现状不容乐观。个别大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集体的认同感等与自我认知的局限性照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其今后更好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响[1]。大学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重要场所,只有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大学乃至社会长久发展。体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兼顾思想教育和身体教育,发挥体育教学最大化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当下大学中有大量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宠爱,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心理较脆弱,情绪容易波动。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成绩,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专注于身体健康锻炼,也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上,体育运动对学生有多方面影响。1.1认识上,大学体育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在田径、篮球等运动中,学生需针对外界变化迅速反应,该过程中,学生需针对自身认知及经验协调身体完成动作,长期发展下来,学生自身知觉能力得到大大提高[2]。1.2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发泄不良情绪,享受成功,自身情绪体验良好,可以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造成严重危害。1.3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很好完成任务,对自身能力有全面认知,可提高自信心。1.4大多数体育活动需学生彼此合作完成,因此,开展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精神,提高其合作能力。1.5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自身身体机能得到收缩、扩张,自身机体机能大大增强,可预防一些由于缺乏运动引发的疾病发生[3]。
2.大学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有明确规划和目的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造成的影响,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田径运动中,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意志力,在速跑项目中,学生需掌握速跑技巧,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技巧,在速跑中突破自我极限,磨炼自身意志力。再比如,在球类运动中,学生需要掌握攻防技巧,学生要发挥自身特长,还要和其他同学默契合作,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游泳、滑冰等方面,则需要学生克服害怕风险的心理,学生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勇往直前的精神。
3.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一些建议
3.1树立科学教育观念。部分学校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全面,存在部分偏差,在开展相关课程也是流于形式。当下,随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缺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兼职。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才匮乏,未引起领导重视,未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将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校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深刻贯彻落实我党的重要方针,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结合起来,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育轨道中,为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打下坚实基础。3.2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切实教育目标。大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一生中心理塑型最重要的阶段,是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不仅要考虑到生理变化导致的问题,更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此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常处于复杂心理矛盾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不同心理卫生问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适应等问题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学生身材肥胖、矮小,或存在某方面残疾,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挤和讥笑,自身容易产生焦虑、孤独、依赖等情绪。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要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多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优秀的意志及耐挫力,让其养成正确的学习心理,发展其稳定情绪,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重视开发学生体育潜能,让其自我调整心理适应能力,在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同时,心理健康目标也得以实现,促进学生长久发展。3.3强化体育健康教育知识学习,挖掘教学中心理健康内容。为进一步促进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理论、健康教育的教学。要强化健康教育的意识,完善理论性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将正确的心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观念,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重视心理健康。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促进作用,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原则,了解心理健康的维持方法啊,引导其通过完善自身,适应周围环境要求,在客观现实要求下,勇敢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最切实有效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反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意识,激发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若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可以以良好的心态解决问题,提高自身保健能力,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增强心理健康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但是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等价值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的,包含身体练习的手段、组织形式等,但是,并不是所有身体练习都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通过一定的身体练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产生心理负荷,让学生在心理情景中,产生心理变化,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发展。身体练习上,要考虑到练习的趣味性、合作性、困难性、竞争性等,要求体育课程可满足上述条件,完善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确保一项运动具备多项条件,提高其心理发展的价值。3.4在大学体育中全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突出体育课程特点。体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体育教育并不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方面展现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把握好渗透程度,适时教育,在有限时间中合理展现心理健康知识。体育教学要求实现基本技能、知识及心理目标,完成三个目标才是完整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实施的途径:3.4.1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及尺度,通过合适难度的教学,保证最佳学习效果,又不至于浪费课堂资源,通过为学生建立中等的焦虑,正常发挥学习活动,保证其学习在最佳水平。3.4.2要采取合适的体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释放学生的情感,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魅力,愿意投身其中,精心设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性作用,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感染学生、启发学生。3.4.3教学组织形式上,为避免教学模式固定,要重视体育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身体参与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沟通交流,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团体立体式教学,以小组合作、分组练习、分组比赛等形式教学,符合体育教学特点,扬长避短,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掌握更多技术技能,强化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健康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健康重要范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社会是否稳定发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体育运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自我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7,(1):84-86.
[2]田质全.浅析体育锻炼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3):404-406.
[3]王江,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104-106.
作者:展利民 单位:曲阜师范大
- 上一篇:大学体育教学方式转变分析
- 下一篇:高校体育网络教学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