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2-04-06 11:15:29
导语:大学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下实现的。关于对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该文分别从校园的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组织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及体育意识文化5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通过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来营造更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效地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实现。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最为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表层(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中层(大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大学校园体育组织文化和大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1])、深层(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延伸层(大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4个层面6个方面组成[2]。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该文将从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各层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1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1对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建筑物与雕塑、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及体育师资4个方面。大学校园虽在体育场馆建筑风格、布局以及体育雕塑方面各具特色,共同呈现校园体育文化,但场地功能分布方面,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模式更加丰富,对体育场馆功能区分更加明确和具体,功能内容更加丰富。在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方面,俱乐部制要求更加多样、专业,俱乐部项目相对传统体育教学,教学项目形式多样,所需教学器材种类较多;体育服装根据俱乐部项目要求也是表现出多样性和专业性,如轮滑需要专业的鞋和护具,武术、太极操及跆拳道对服装的要求也相对其他项目更加专业;体育师资方面,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更高,且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的专业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学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反映了该校体育文化的底蕴,而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出该校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保障,更是基础。学校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
1.2对体育组织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组织文化包括校运动委员会、校学生会体育部、体育社团、协会等;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包括相关领导制度、体育法规、体育规章制度、体育规则及各种教学标准、体质达标标准和各类考核办法等。体育组织和制度是学校体育开展的必要保障,规范学校所有体育运动的行为以及相关的考核与最终成绩评价标准。在学校原有的相关组织和制度基础之上,各项目俱乐部都成立有相关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了会员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及各俱乐部会员守则等;学校俱乐部的管理联盟也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在丰富了校园体育组织、制度文化内容的同时,俱乐部的相关组织和制度相对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感受校园体育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促进高校校园体育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
1.3对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战术,体育教学、科研及成果,课外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宣传、广告以及体质达标、课堂出勤率等具体内容。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直观体现,是校园体育文化外在的、具体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最易被学生感受和接受的,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承的最为具体和现实的反映。在体育知识方面,俱乐部制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保健知识和不同项目的运动损伤及预防处理知识。在教学内容、形式、技战术方面表现更加多样,学生自主选择性强,不同俱乐部的学生外在行为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在体育科研方面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选择上较传统体育教学更具多样性,在教学科研成果的体现也较为丰富。在课外训练和课外活动的行为表现上,俱乐部制的形式和内容更丰富、训练和活动的目标性更强、实际锻炼效果也更明显,在近两年该校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学生成绩达标率逐年提高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在体育文化宣传及广告方面,由于俱乐部数量多、项目广,俱乐部活动开展活跃,其宣传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宣传密度更大,持续时间更久。每学期从开始的俱乐部新会员的见面会到后期各个俱乐部的比赛、活动开展,校园网站、广播及海报、横幅、展板等形式的报道与宣传较传统体育教学时成倍增加,接受对象更广、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体育知识提高人的体育科学素养,有利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运动习惯;课外体育训练、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及技巧,增加校园体育运动的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体育宣传及广告效应促进体育参与主体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1.4对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2],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爱国主义和更高、更强、更快的奥林匹克精神等都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反映形式,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精神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国家文化、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中,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体现更为多元与丰富。各俱乐部为体现其俱乐部文化,显示项目运动价值与意义,都设有其与项目相关的口号或运动宗旨,如跆拳道俱乐部的跆拳道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散打俱乐部的武术精神:“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护卫平安,报效国家”;羽毛球俱乐部的“追求卓越、挑战自我”;集体项目中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精神和运动宗旨。这些都是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具体化、融合与延展,有利于学生对校园体育精神、体育理念和体育宗旨的接受;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行为的转化与展现。
1.5对体育意识文化建设的影响
大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包括有校园体育文化参与主体的参与运动意识、体育竞赛意识、终身体育意识、观赏体育竞赛意识、体育文化修养以及体育消费意识等。体育意识文化是对校园体育文化更深层次延续,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归宿,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有利保障。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或特长选择项目,其运动主体的参与意识更强。俱乐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和活动,学生的竞赛意识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培养。随着参与意识和竞赛意识的加强,长期参与到具体的体育运动中,对体育比赛的观赏意识和文化修养都会受到熏陶与提高。由于参与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增加,体育运动环境的改变,体育消费意识会相应增强,有利于运动习惯和意识的养成。良好体育意识文化的形成建立在校园其他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其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意识文化的建设。大学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学校体育的最终归宿,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证与前提。
2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形成的,是在全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的。通过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能更好地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进行场地功能性区分和丰富;更能提高场地器材以及师资等基础性的保障建设;有利于对体育组织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进行形式、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更利于学生对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感知和接受;可实现对体育精神文化进行多元融合与扩展;也可对体育意识文化进行强化与延伸。通过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打造有特色、高品位、形式丰富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满足参与主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黄银华 程风 单位: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 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须晓东.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13-115.
[2]李真真.新世纪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2011(11):241-242.
[3]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0-51.
[4]刘兰涛等.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途径与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27-228.
- 上一篇:浅析大学体育篮球教学的价值与推广
- 下一篇: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