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2-11-27 02:43:36

导语: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由父母精心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当宝贝一样哄着,社会经验不多,心理较为脆弱,很多大学生自私、狭隘,缺乏毅力,情绪容易波动,除了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更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体育教师注重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认识上,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体育运动中,无论是田径,还是篮球,都需要学生对外界事物迅速做出判断并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协调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久而久之,运动也就促进了学生的知觉能力的发展,让人变得更加灵敏;二是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在运动中将不良情绪发泄,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提升情绪体验;三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为更好地完成运动任务,会不断调整对自我的认识;四是体育运动一般以群体运动为主,在群体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后,体育运动中机体组织得到收缩和扩张,机体技能得到增强,这对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

体育运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在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看到的是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其实,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分析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从田径来看,其对学生的意志力有着较好的培养效果。以速跑为例,学生在速跑中首先要掌握速跑的技巧,这个过程是较为艰难的,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完成。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后,需要在速跑中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这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砺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球类运动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以篮球为例,更多地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在攻防中获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要懂得和同伴合作才能取胜,这也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再者,以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为例,这类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克服怕摔跤和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还需要学生能去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这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大有作用。

三、在体育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结合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来看,一直以来,大学体育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师范生练”的模式,即在教学中教师示范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只是被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得到渗透。其实,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以情境、游戏、角色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训练,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首先,要注重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合作方式来组织学生完成高中体育运动项目。小组合作的运动方式可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协同意识、合作精神自然就会得到培养。其次,要注重在训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再次,要注重引入竞赛机制,以竞赛方式来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情况进行反思,从而让学生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健康并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大学生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否健康发展,势必影响着社会能否良性运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知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合教学分析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获得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作者:周建雯 熊伟 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