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发展论文8篇

时间:2022-06-30 10:06:51

导语:大学体育发展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体育发展论文8篇

第一篇:大学体育教学服务目标分析

1、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现状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普遍采用“身体素质”+“专项技术”+“理论讲座”的教学模式,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使学生的“技能”、“体质”得以提升。运动技能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内容,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到,但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对以后的生活基本没有帮助;增强体质方面,人们体质强弱并非全靠后天锻炼,和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体育锻炼只是众多因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而且只有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才会有增强体质的效果;培养人才方面,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单方面承担培养人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而“成才”也不是学生学习体育的目标。所以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既不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未能帮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更不用说培养体育技能特长。

2、大学体育教学应以服务学生为目标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的《行政纲领》中明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联合国计划署在其《人类发展报告》中揭示:“人类发展是一个提高人们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整体上说,健康、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美满幸福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我国也实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体育作为社会生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人们的需求,当然包括成长中的学生现在及未来的生活质量。国家办学校,对学校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以服务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能力为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大学体育教学以服务学生的具体措施

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学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以后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并取得高质量的生活,都需要在大学打下坚实的专业和技能基础。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只有与时俱进,以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体育教学效益。首先,重视教学方法和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强化学生的良好体验.缓解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逆反心理.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认知水平等创造多种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激发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同学的强烈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促使他们能够进行自觉主动性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讲座等各种不同的途径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补充性学习,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体育文化价值的了解。最后,很多学生认为,体育作为大学学习中一个不是特别重要的学科,他们学习的目标远不止于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而是变为“健、美、乐”。健可以理解为健身、健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包括人体美、运动美、心灵美等主要的三个方面,学生通过平衡各种关系,包括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来充实人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乐不言而喻,就是高兴、快乐、幸福、兴奋等,追求乐已经成为现代人最重要取向,通过这些增强他们的整体实力,进而改善和提高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大学体育教学要以学生追求,这就使体育教学要以快乐的形式传授学生,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显示出新的活力。无论从心理、生理,还是社会需要考虑,“健、美、乐”都是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而体育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体育以“健、美、乐”为目标,既能符合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不但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主动性,还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之,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国家办学需要培养服务社会、服务生活、具有创造美好生活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希望未来能够获得并享受高质量的生活,需要从各方面打好基础。大学体育是阶段性的体育,其教育与教学过程应在服务学生生活的宏观目标下,注重增强学生获得高质量生活能力培养,并以学生的“健、美、乐”为目标,才能使体育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终身需要,才能蓬勃发展。这就需要大学的体育教学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全面运用教学因素,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作者:蒙晓全工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二篇:大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

1、体育教学的特点及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师生双边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活动,它们都具有教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技能的教育目标,它们都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的。但是,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加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习得与发展,更加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健全人格的养成。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具有如下特点及作用:

1.1、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习得必要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增强学生体魄,为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突出强调学生的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是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教师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取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体育教学虽然同样需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但是它更加注重学生机体的参与。学生只有置身于体育活动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体育技术,提高身体素质。

1.3、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不同水平的差异,大学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差异,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因材施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师应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男女性别的差异、教学环境的影响、场地设施的制约等因素加剧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化、多样化程度。

2、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措施

2.1、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完善体育教学理念。树立全面的体育教学观,在教授体育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只有完善体育教育理念,教师才能真正利用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其次,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及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第三,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体育教学应分为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都能积极、充满自信地参加体育锻炼。

2.2、组织多种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首先,体育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提高其体育意识。其次,教师应将体育活动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身体。第三,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重视学生对运动过程的体验与体育技能的掌握,启发学生发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与价值,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塑造健康体魄。

2.3、磨练学生意志,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磨练学生意志。例如长跑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坚持、忍耐的精神,跳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不畏艰难的品质。其次,教师应注重体育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例如,队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品质,球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总之,教师应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去,选取适当时机进行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情境中的教育将会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结语

大学体育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此,高校、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渗透素质教育,通过提高教师素质、组织多种体育活动、磨练学生意志、丰富课外活动等方法促进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辉工作单位:陕西省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第三篇: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思考

一、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动必和积极性,首先在主观上改变我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制,实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另外,我国伟大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提出了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总求,这也是对现代教育的功能做出了高度的概括。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充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然而,大学教育却又是过细的专业划分,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窄而单一,学生的素质不是想象的那么全面,因此,大学教育改革要使学生由专才向通才方面发展。由于,笔者认为,在以后的大学教育中,在大力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育中要大力度地引入当时的科技成果,把各式各样的体育教学观念进行辩证分析,借鉴其精华,以充实自身的教学理念。

二、分析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思考体育教学的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融合了教育中的德智体美的内容,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与体育共同发展。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而言,所谓“体”,包含了学生的素质、体格、健康以及机能方面的内容;所谓“智”,则包含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即三基教育;所谓“德”,就包括了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意志品质所进行的教育;而“美”,指的就是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体育美学方面的鉴赏能力,以及创造体育美的能力。通过对长期的大学体育教学实践的分析和对大量体育理论的研究后发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日益密切,体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是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的质量,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必须是建立在学生能够高质量地掌握和理解体育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成功传授知识的体现就在于学生掌握了运动技术、提高了运动技术、形成了运动技能。而学生能力的提高,则是体现在学生自身提高了运动能力和能够正确鉴赏运动的能力。上述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其主要途径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练”。在大学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是以老师与学生的思维为主要部分,而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思维以外,学生的大量反复的身体练习也是主要部分,这成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区别,所以,可以说学生大量的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的部分,这种大量的身体练习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理解并掌握体育知识的程度,以及运动能力形成的高低,因此大量的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所以,理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对大学体育老师能够高效地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也对学生能够高效地学生体育最大可能地获得知识、形成体育能力以及实现身体锻炼目标同样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以目前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为出发点,思考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1.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必须是以具备高素质人才为基础。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十分迅猛,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随之而出现了大量的先进的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从而大量减少了以前需手工操作的劳动,与之相应地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去操作和完成。能够成其为高素质人才,首先就必须要“人”具备敏捷的思维、健康的体质以及渊博的知识,反之就不能成其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高素质人才必须是以身体健康为前提的。

2.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终身体育的观念。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智力水平要求日益增强,纯体力劳动的项目也日益减少,相应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脑体劳动发展呈现出日益不均衡的态势。然而,在对目前大学体育发展现状加以调查研究后发现,在学生方面,轻体育、重智育的现象十分突出,另外,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减少了大量的体力劳动,由此而产生大量的“文明病”。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学校的体育充分发挥其功能,促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受到正确的体育理念教育,在锻炼身体的方法与能力方面得到培养,帮助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到体育运动的原理和深刻领悟到参与体育锻炼对人的积极影响,也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意识到健康的身体是自己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四、以体育教学的功能与特点为出发点,思考体育教学的目标

体育教学其实就是教与学的双边行为,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与讲解,有计划、有目的把体育知识和技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促使学生能够把握体育运动的技术以及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与实践,使其能够在大量的练习与实践中领悟到体育知识与技能,并提高自身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另外,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参加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实现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过程中既有体力实践的行为,又是学生品质方面受到熏陶的行为,从而实现脑力活动的锻炼。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它们之间又是互相作用的。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技术培养、个性培养和思想培养乃至是终身教育的复杂过程。总而言之,体育教学的目标是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来决定的。事物的特点和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事物本身的任务、目的以及它的发展过程,事物发展的理想结果都是在人为的依据其特点与规律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后实现的。所以,我们在确定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目标时,首先就要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的功能与特点,再对目标加以明确。

作者:王立民工作单位:兰州交通大学体育部

第四篇:大学体育多元智能理论应用

1、大学体育教学中引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因与意义

过去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应用于幼儿园,因为大多数教育家认为,在该阶段应用之后再延展到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建立起来的大学课堂改革同样有帮助,对于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都有指导意义;甚至笔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大学教学活动更容易被接受也容易发挥其效果,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已经具备成熟的思考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接受能力,他们很容易接受该理论用于他们自身的学习中;其次,就是大学老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他们对该理论的理解就更容易和深刻,从而将之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相对容易;最后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现今大学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紧迫性问题,尝试将多元理论引入大学生课堂,就有了现实的意义。说到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到大学,那么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是一门课程,如果是将体育课来做这样的尝试,我觉得在现如今的背景下是比较合适的:首先体育课程在大学课程中它不占主要比例,不会太影响学校原有的教学活动,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同时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和本身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体能素养,培养其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和多元智能引入课程的意义最相符合,最后也是在体育课上,大学生也容易接受。

2、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学生观改变,激发学生潜能,树立学生信心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指导我们,学生智能存在个体差异,没有哪种好,哪种不好的区别,这个不应该成为学习上的负担,甚至应该是一笔丰富的教学资源,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各种类型的人才,那么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只要注重,学生的智能差异,因材施教,那么学生的潜能将得以开发,信心将得以增强,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对于整个教学也将是良性的循环。

2.2、教师观的改变,尊重差异,角色转换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知识的灌输者,因为学生智能差异的存在,教师现在充当的角色更应该是学生潜力开发的引路人和创新能力开发的指导者。所以体育老师现在要思考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智能的锻炼?比如说课程设置上,传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在多元智能的指导下设定一些脑力课程进行锻炼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比如说开设棋类课程,脑力体操,空间想象课程之类的,针对不同的智能进行训练。

2.3、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观的改变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科目上要学生达到什么分数,而是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是否激发让学生的智能得以锻炼,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关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开始确实需要老师多花心思去思考,在前期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比以前花更多的心思,但从整个学期的备课时间来说,其实老师会节省时间的,因为老师角色的转变导致以前老师花大量时间教的过程,转变为老师寻求一些视屏的方式教,老师进行指导的方式所取代,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其去勇于体验和尝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也让老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同时我们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也要改变,不是能跑多快就一定是体育最好,而是不同智能的项目都可以有优秀的成员,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才是尊重差异,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符合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强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杨旸工作单位:吉林建筑大学体育教研部

第五篇:大学体育舞蹈审美能力培养

1审美教育与体育舞蹈教育之间的关系

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贯穿了审美教育,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体育舞蹈更能适合审美教育,更加有利于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所以,体育舞蹈是有效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教育,既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丰富,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如何利用体育舞蹈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

2.1培养大学生的美感

审美的前提条件也是重要条件就是要具备美感。是否具有美感,跟审美者的实际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每个人认识事物都是从感知开始的,当然“审美”也一样,仍然是从感知开始,从感知中得到事物的表象,通过事物表象而激发美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最后享受到美感。因此,对教师而言,就必须具备比较前沿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与水平,另外还必须要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使其自身充满美感。老师在教材中也要潜心感受到美,挖掘其中的美。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启蒙”阶段,要充分让学生了解较为全面的体育舞蹈发展历史。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大学生观看大量的体育舞蹈表演的影像资料,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去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感知到体育舞蹈美的形体、美的动作、美的音乐以及美的服饰,从而在体育舞蹈方面产生浓厚兴趣,大家都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可能去专心学习它。体育舞蹈是一种有效融合了体育、舞蹈和音乐的表演和竞技运动项目。学习体育舞蹈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形体挺拔、动作协调。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老师必须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还要遵循客观的要求与标准,利用合理科学的训练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更加匀称、气质和风度能够较为高雅,让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美丽的舞蹈。在学生有了对美的浅层次的感知后,才可以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审美学习。体育舞蹈的美感是通过运动者所表现的潇洒、挺拔舒展、刚健有力、优美而和谐的动作衬托出来的,给观看和欣赏者带来心旷神怡的愉悦。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必须强调示范美、造型美、动作美,充分利用美的魅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倾向。老师利用示范动作,充分利用美的形象和动作感染学生,最适合学生,使他们乐于接受美的教育,在美的影响中不知不觉得到美的熏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其高尚情操,得到快乐和满足的精神。利用体育舞蹈示范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美的感悟,以便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2培养大学生的表现力

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展现自身美的一面,再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体育舞蹈在动作表演技巧和身体姿势方面有着十分特殊的审美标准。由此可见舞蹈者在练习时必须充分利用自信心去激发表情和情绪的表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舞蹈中投入真实的情感,由此才可能真实地了解和领悟体育舞蹈的内涵与风格,使自身融合到美的境界中去。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因为运动技能以及信心的存在客观的差异,另外还有些学生有较为强烈的害羞感而怕其他人笑话,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缺乏展现美的能力。这时,老师的鼓励、欣赏往往能够有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欣赏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那怕是一点点,以此充分鼓励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对自己内心情感加以抒发,自信地展示自己动作的美感,使学生能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自信心得到增强,提高自身对美的表现能力。学生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体育舞蹈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教学方法,最大可能地鼓励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中学会感受美、展示美、欣赏美。在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大多是男生和女生进行配合练习。因此,有较高的表演技巧与身体姿势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时,老师要正确和恰当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使男生和女生的合作伙伴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配合产生的美、动作和谐的美,这是美的高水平体育舞蹈要求。我们的教学有很多时间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先进行老师的示范表演,接着就是学生进行练习,整个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缺乏教育学生表现美,很多学生无法得到美的享受,甚至在美的表现中感觉力不从心,是一种矫情的表现,并因此使审美教育失去了鲜明目的性。由此可见,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去深切地体验美,激励学生去大胆地表现美,利用舞蹈来展现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不仅是体育舞蹈的追求,还是老师教学环节中最应该注意。

2.3培养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能够长久不衰地发展就必须要有适时地创新,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能够长期旺盛也必须要有创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去鼓励大学生进行美的创新。第一,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当中,老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进行动作的传授,更重要的还要引领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拓展自身的艺术想象空间,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美的水平与能力。第二,在体育舞蹈的课堂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各个特点,而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创新行为。老师在提出总体要求后,指导学生收集音乐,进行设计、创作,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自主组队合作协作完成,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体育舞蹈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美化,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因此,体育舞蹈已被列入中国高校体育课程,并继续发展和成长。通过体育舞蹈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形体、气质、行为更加高雅和优美。同时,还促进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追求美,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还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及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对美进行感受、鉴赏、表现以至能够创造美。

作者:肖本松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六篇: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就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就是多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不能热了“技能”冷了“人”。

2为什么要讲人文关怀

2.1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统一体

体育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健康。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体育是促进健康的实践活动。不但要培养人类健康的体魄,也更要培养人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体育教师要树立一个整体的体育观,不能把学生视为没有思想和感受的白板,不能只注重技能的灌输。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想法,为学生建造一个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当中,让学生掌握技能,促进健康,获得友谊。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应该仅是学生掌握了什么东西,而是通过这节课学生得到了什么,这节课带给了学生什么东西?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2.2教育对象的特点

大学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大学生是相对独立的成年人,自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心理相对成熟,大学体育已不能以单独培养技能为目标,除了技能外,应更多考虑培养学生的态度与情感,体育兴趣与习惯。培养学生自我健身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培养学生自我休闲,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一种健身理念,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和理念源于学生内心对体育的认可,不会随着体育课的结束而消失。事实证明:传输一种理念比培养一种技能更能持之以恒。几千年来,宗教的久经不衰,靠的也是一种信仰。体育理念、信仰的培养,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仅仅注重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过程,除了掌握基本技能外,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习惯,行为、爱好,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即使他走出校园,这种意识也会一直影响着他。在这个意识的培养过程当中,教师要以人文关怀作为思想导向,鼓励学生,关心学生,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以人文关怀推进大学体育改革,须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2.3素质教育的需求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意味着体育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注重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过程,除了掌握基本技能外,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习惯,行为、爱好,以及终身锻炼意识的培养。全面贯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体育的人文价值,积极引导手段论体育到目的论体育的转变。推动一种整体的体育观———身心统一的体育观。

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

3.1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关注学生学习情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尤其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照顾学生情绪,给予个别指导,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受重视,不会因为学不会而产生心理负担或自卑心理。动之以情,以关爱来感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价值的基本看法,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反映了学生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体育观更为重要。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项技能,更不是为了拿学分,重点是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一种生活态度。不会因为时间或空间的变化失去意义。不管是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工作,压力大时,懂得如何通过体育去调节、排压,通过体育消费提高生活质量。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学习是为了很好地生活,但生活不是为了学习。

3.2注重体育学习中的交流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有交流的需求。体育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运动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感情和信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可以通过教学互动、游戏、提问等形式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合作等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利用同伴优势,共同达成目标。

3.3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索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太极拳动作白鹤晾翅,手挥琵琶等动作时,可以先让同学们想象白鹤展翅时是什么样动作,弹琵琶时手是怎么放的,在启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教上肢动作,然后教下肢动作,最后,让学生自己把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串联起来练习这个动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同学做得很好,在老师提示下,很快掌握了这个动作,并做得惟妙惟肖。但有些同学领悟能力差一点,反复琢磨练习,还是不能把这个动作连接起来。这时,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这种情况下,一旦学生掌握了技能,就很难遗忘。启发式教学不但增添了教学中的乐趣,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动作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相对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精神。

3.4建立显性与隐性结合的评价机制

体育评价是对体育过程和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也是新一轮体育活动实施的前提条件。体育评价不能只注重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测试,也应该包括学生心理素质、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在评价标准上,也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每阶段的进步状况及努力程度。显性与隐性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他评与自评结合,多层面考察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改变,会对学生体育理念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孙文芳潘宁敏工作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体育部

第七篇:大学体育社团发展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社团现状及其发展。调查了大同大学体育社团的负责人及其成员,包括羽毛球协会、武术俱乐部、武术协会、舞蹈协会、轮滑协会、羽毛球协会、野骆驼自行车俱乐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大同大学图书馆、CNKI收集查阅并参考体育期刊中的相关资料,对其研究内容做作了详细分析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部分借鉴。

1.2.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类社团机构的管理模式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3种:(1)受学校学生机构领导,挂靠在社团联合会下,即由社团联合会组织管理;(2)受学校各院系领导,依托在院系,由院系领导负责组织管理;(3)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社团活动由社团的成员分工协调组织。第1种模式的特点是社团联合会为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领导、管理、组织全校各类社团活动,筹划、指导全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及社团未来规划,如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舞蹈协会、轮滑社、乒乓球协会。第2种模式的特点是社团由于依托院系,受院系领导直接组织管理,可以很好地利用院系的力量来发展社团,并有助于社团的经费、场地以及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如武术俱乐部。第3种模式的特点是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对比于其他2种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自由性,社团的活动由社团成员自行发起,可以很好地调动成员们的积极性,社团的发展相对较快。

2.2学校体育类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2.2.1活动次数情况

学校体育类社团的活动次数各不相同。武术俱乐部和武术协会周一到周五都有训练计划,具体为早上素质训练,晚上专项技术训练;乒乓球协会和羽毛球协会每周由社团组织活动1~2次;轮滑社为每周固定活动3次;野骆驼自行车俱乐部周一到周五早晨都有不同训练计划,周六日则由社团领导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2.2活动场地情况

学校的体育社团的活动场地大多位于操场及学校其他公共场所,一般为免费使用。由于大多数体育社团的活动场地都是露天的,所以不稳定性比较强,受人为和天气的影响比较大。如轮滑社和野骆驼自行车俱乐部。个别条件优越的体育社团则把学校的体育场馆作为活动场地,如武术协会、舞蹈协会、乒乓球协会。

2.2.3活动经费情况

学校的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一般都是由社团成员自筹,训练器械和场地设施相对落后,但也有个别社团经费比较充裕,其中第2种模式的体育社团得到院系的经费支持力度比较大,基本上活动费用由院系负责解决,如武术俱乐部的会费为15元,这些会费足够社团成员训练和日常费用,比赛时则由体育学院负责解决费用。而第1种模式的社团依靠社会赞助和成员会费进行训练比赛和组织大型活动,会费为每人20元,赞助费是则是社会赞助机构根据社团活动的影响力给予相应提供,如野骆驼自行车俱乐部没有会费,平时费用为会员自掏腰包,参加公益活动的费用则由赞助商提供。

2.3体育类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2.3.1活动目的

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多是为了学生强身健体,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及课余时间的娱乐需求。而体育社团则是满足学生需求的良好平台,如羽毛球协会和乒乓球协会的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强身健体的平台及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兴趣;舞蹈协会和轮滑社是则满足了学生娱乐与健身结合进行的诉求;野骆驼自行车俱乐部的活动不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兴趣爱好,社团的活动主题是环保,同时也为大同地区的环保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2.3.2人员构成

高校体育社团的核心力量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这些学生之前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平时很少参与体育锻炼,并且对于育社团这个新鲜事物抱着极高的兴趣和期望。但当这些学生到了大三和大四学年,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参与社团活动,一些社团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骨干的离开,使有些会员感觉失去了领导者而放松训练激情。

2.4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2.4.1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竞争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竞争,也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高校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但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均衡协调发展,使自己在知识、身体健康及社会生存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体育社团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及将来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4.2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影响

高校体育社团的有效开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文化生活,而且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也有积极的影响。调查显示,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大多在出生社会后还会继续参加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一部分,是传播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施团又出现停滞,使社团长期稳定的发展受到影响。

3.2建议

3.2.1与社会团体融合

高校体育社团应立足于本校,并积极与社会团体融合,提高自身知名度,扩大自身影响力,和社会优秀体育团体主动靠拢,与社会上的优秀体育社团一起发展。

3.2.2制定社团发展中长期规划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学生体育社团得到稳定的发展。由于大学学制的限制,体育社团的成员流动性较大。另外,受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社团的了解及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入以及三四年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导致社团的稳定性较差。针对这些情况,可以让学校相关部门及个别老师多投入精力,由学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保存资料,制定发展规划,为体育社团的长远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3.2.3学校制定扶持政策

在转换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应在社团活动时给予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提高体育社团的生存能力,为体育社团良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体育社团的活动场地场馆应免费对体育社团活动期间开放。对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学校应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以管理促发展,为创一流体育社团、一流的学校进行合理性投资。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体育社团的长远发展提供最为便利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使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得到稳定的保障。

作者:赵鹏工作单位: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第八篇:大学体育选修课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西北师范大学各学院2012级2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在参加体育选修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选修课的积极开展。(2)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西北师范大学各学院2012级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来调查学生参加体育选修课现状。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00人。问卷回收194份,其中男生为96份、女生为98份,回收率为97%,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选修课开设的项目与选课人数

随着高考的结束,步入大学殿堂的莘莘学子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随着体育学分制在不同院校(在跨系、跨专业选修中)的推广,体育选修课成为同学喜欢的选修课程之一。它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来彰显个性。据此西北师范大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本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出发点,开展了相关体育选修课项目。通过调查发现,男、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在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选修课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篮球、足球、网球依次处于男生所选的喜欢项目的前三位,分别为34.38%、30.21%、28.13%。而健美操、体育舞蹈排在最会两位,分别占8.33%和5.21%。这是由男生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男生好动、喜欢赋有挑战性和对抗性的项目,来展现自己强壮的体格之美。而在女生所选喜欢的体育选修课中健美操、体育舞蹈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占36.37%、32.65%。处于最后2位的是武术、足球,占到4.08%、0%,女生天生爱美、追求时尚。健美操、体育舞蹈迎合女生对自己形体的塑造和培养气质美的心理需求,成为了比较追捧的选修课项目。就学生所选的体育选修课项目来看,要求学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制定相关的体育选修课项目,来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社会时效性。但在选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从众性、功力性、应付性(纯粹为了学分)等心理价值观念的的失衡,造成在所开设的项目中有些项目出现了暴热的局面,而有些项目由于所选人数较少最后难以开设,最终被取缔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学校和相关开课的体育老师需要积极沟通,在学生选课之前,对开设的选修课项目针对性的就科目的性质、特点、评分标准,进行科学的、具体的说明,加强学对所选科目主动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应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肩负起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的重任。

2.2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学生选择项目的动机

经过调查得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学生参加体育选修课的选项动机中位于第一位,占到62.37%,增进健康、塑形和交友放松依次处于第二位、第三位,分别占到53.09%、41.24%。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来自方方面面的学习和社会就业压力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大都数学生都在寻求一种释放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体育选修课这种既经济又实惠的锻炼方法成为了首选。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选修课选项的首要因素,它包括: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选修的目的、动机,未来的工作实际,性别差异,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等。[2]强烈的兴趣爱好,在所选体育选修课运动或者比赛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正确的选课动机,感受体育运动的快感,缓解学习、就业压力,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2.3外部环境对对体育选修课项目选择影响的分析

2.3.1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有助于学生对体育选修课项目熏陶。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3]。由于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体育选修课。父母深知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加上家庭中浓厚的体育氛围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度给予积极支持,改善孩子体弱多病身体状况,缓解孩子的学习、就业压力,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3.2学校环境

由表1可知,52.06%的学生在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选修课项目时受运动场所环境的影响处于首位;学生受运动场所环境和受设施与器材的功能影响分别为26.29%、21.56%,分别居于第二、三位,这就要求学校引起相关的重视,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来确保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公共课教学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场地器材的缺乏占首位,体育场地、器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4]西北师范大学要根据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项目,加大相关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力度的经费投入丰富练习内容、锻炼效果。通过改善项目开展过程中场地不足、硬软件陪套不齐全的现象、干净平整运动场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于宽松、舒适的体育锻炼环境。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意运动成绩的评价。[5]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的学方法,如片面的注重出勤率、课堂表现,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和成绩提高的幅度等。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学校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模式,来充分挖掘学生在选修课学习过程中的体育潜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意识、创新精神。

3结论和建议

(1)男、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所喜欢的选修课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软硬件设施、因地制宜的来开展学生所喜欢的相关体育选修课项目。

(2)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的从众性、功力性、应付性(纯粹为了学分)等心理价值观念的的失衡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选课动机,确立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同时兼顾体育的社会价值趋向和目的动机。

(3)基于场地器材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会严重制约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来确保所开设相关体育选修课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于宽松、舒适的体育锻炼环境。

(4)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注意运动成绩的评价。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建立多维度的、动态的评价方法,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婷文席繁宏田汜明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