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论文(共8篇)
时间:2022-06-21 10:14:36
导语:大学体育教学论文(共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对体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当前,文化生态学提出了环境与社会文化是辩证统一的观点,它就引导我们在探讨和分析大学体育文化和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时候,要积极的运用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观点,把大学体育课程融入到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加以探讨,从根本上注重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对其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学体育课程属于文化的范畴,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发展大学体育课程的时候要注重大学体育文化内部不同因素的运行以及发展,积极的把体育文化与大学校园的内外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时候,学校的领导要积极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所谓的体育文化生态工作,让大学体育课程文化顺应文化发展规律,从根本上推动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发展,避免大学课程的不良文化破坏大学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良好建设,要积极的考虑与扶持体育课程文化的建设,从而引导大学体育文化的提高。现如今的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动态的模式即体育现象,这种体育现象主要以人的身体活动为基础,以人的后天获得为特征。体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客体的存在,同样表现为与其它文化向共生的一种文化形态。过去的体育只是单纯的分析体育是什么,这种传统的旧观念的认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必须从体育文化的现象出发,来对体育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把体育当成一种特色的文化来认定和对待。
2对体育课程的文化超越理解
一般来说,体育文化从产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传承的使命,随着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各种不同的体育文化纷纷涌现出来,体育文化的使命又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不单单是过去的“如何保存和传承体育文化”,还面对的是如何继承传统的体育文化,怎样把如今的体育文化和外来的体育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一切都要经过体育课程文化的超越来实现,作为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体育课程的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对体育文化课程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催生课程新理论,指导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通常情况下,体育课程文化属于课程文化范畴,它与课程文化的本质是相同的。体育课程文化集结了一切的体育经验,不管是过去的体育经验、现在的体育经验还是未来的体育经验,都通过课程文化展现在人类面前。体育课程文化可以对那些外来体育文化进行整理融合,去其不好的地方,吸取积极的文化,在传承先进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做到文化简单化。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的文化超越不只是单纯的从体育方面进行剖析,还要进入到课程当中,更加深入的从体育课程中进行文化超越,探讨真正的文化价值,以达到完美的教育功效。
3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形式
纵观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承下来的课程文化;②体育课程自身的文化特性。体育课程的文化超越说明了大学体育课程要舍弃那种单一传递和盲目服从体育文化的观念,要以社会的需求和大学课程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和整理,使之形成一个体育性质明显的课程文化。
3.1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审视
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变革使体育课程表现出了一种文化多元的现象,这种现象包括体育方面的、教育方面的、课程方面的、心理方面等。与此同时,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特色课程,这些多元化现象和新的课程一并融入到了大学体育课程中,使大学体育课程出现了以人为本、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的新的理念。不过,当我们满怀热情积极的为之付出很大的努力之后,大学体育教育并没有收获很好的效果,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也没有走出现有的困境,在大学课程文化中该不该把体育课程逐渐淡化、体育课程怎样解决学生日益下降的身体体质以及身心健康等问题,都被日益摆上了台面。仔细审视目前的体育课程我们就会发现,体育一直都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中寻找突破点,体育课程中圈定的一些固定模式也让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应该有的个性文化品质就范于一些不实的观念,导致课程文化的流失,体育课程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实施。
3.2以文化创新为基础,进行文化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大学体育课程都是以当代的教育思想和体育的主旋律为追求目标,遵循传统的理论依据,导致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办法构建一套自身的文化知识体系,其中现代的大学学校都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学生身心来进行体育活动,抛弃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如果体育文化课程直接表现为一种单纯的体育运动,而不是体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体育课程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在大学里,大学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其课程文化要体现出高层次性的特征,要表现出不同的体育思想,各种体育文化形态的整合、传承以及创新,而不是将一些简单的理念和文化单一的组成在一起,大学体育课程要超越单纯的身体运动形式,形成自身的且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就要包括对文化的传承、交融及生成、探讨及实践,最后是文化的创新,以此来形成一个体育文化课程的创新,以体育文化课程的创新为基础,进行课程文化形态上的超越。
3.3以文化实践为目的,进行文化模式可持续发展
为了适应当代文化的发展,大学体育课程在体育和课程两个术语中进行了七次变革,虽然也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了不同模式的尝试,但是这种变革和尝试往往是昙花一现,得不到长久的发展。回顾大学体育课程的这七次课程变革,体育课程文化只是出现一些基本的变化,几乎没有实质上的提升。体育课程的文化模式是完全区别于自然科学文化的,体育文化是人类运动的文化,它重在表现人体的运动,展示人类社会文化。它的每一个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都会随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而产生不同的文化,它是教化于人的活动模式,要在遵循科学与艺术的前提下进行发展。体育课程文化的构建要以多种模式为导航,根据不同时期的体育学科发展条件形成创新的课程文化,并在一定的时期内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水平融合到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当中来。
3.4以文化多元为前提,在文化回归进行可持续发展
课程文化是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的融合,它是在实践活动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时代的差别性,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体育文化传递和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正促使着文化的不断更新,以至于形成自身的文化品质。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正在经历着全面发展与体育、社会文化多重选择的困惑之中。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把体育运动作为促进身心健康和塑造积极人格来使个人进行社会化,通过体育运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等,但是忽略了把学生的这种体育活动带到社会中去的方式。我们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要积极的把文化回归到课程中来。虽然说体育课程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大学生的健康身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效果上来看,体育课程并不能承担起传播整个社会文化的能力,文化的社会功能不能单纯的依靠体育课程来完成,要在这种文化超越中回归,并将所要超越的目标通过传授体育文化知识来完成。当然,体育课程文化的回归并不是所谓的“复古”,也不是所谓的顽固自封与外来文化的排斥,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建构和升华。体育课程实质上是一种让体育课程化的形式,使体育课程相对的具有超越性的品质。而体育也正是因为有了文化才成为了体育课程。体育与体育课程又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因为体育课程被列为大学中的课程而改变它的使命,同样也不能因为它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改变课程本来的文化约束。大学是传授学生知识和进行研究的场所,是文化共生和文化创新的地方,体育课程在大学中应该成为具有课程特质的体系,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不同的课程来进行实施,并且要以体育文化作为基础,让体育课程回归到体育文化的正常轨道中来,要以体育课程的选择、传播以及推进与发展体育文化来作为基本使命,积极完成文化教育的课程任务,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文化化。体育,作为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必须具备自身的文化特质的纯粹性,即体育活动只为运动而运动,此外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不要把体育文化成为做其他事情的附属物。学校的体育课程一般是来源于体育,发展于学校的课程之中的,是人类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人、社会以及自然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体育课程不是这些因素的附庸,而是一种主体的存在,学校只要把体育课程这种具备个性的文化做好就是一种超越。
4结语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的结合文化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从中显现出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优势,从根本上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的校本化与个性化,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是一个永久不变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高度的认识到体育课程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凝练发展而成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是无声的教育力量,可以让人们升华思维,通过自身不断的发展形成自身文化,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强身健体、提高素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它反映了师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选择,是高校师生共同生活的导向。积极的让大学生感受并认同这种体育课程文化,并将此深深的烙印在学生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会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精神基础。
作者:李渊工作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体育终身体育教学理念
1、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终身实行体质锻炼和接受相关体育指导等综合活动的认识。终身体育意识的要求,是根据人体身体发育的成长规律、身体锻炼的积极作用和现代社会工作对个人身体素质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场所,处于大学时期的大学生,身体条件及心理素质都较为成熟,是决定个性的重要阶段。然而终身体育意识对于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从提高大学体育教育质量还是从对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是明显的。
1.1对大学体育教育的促进。青春期的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强烈,有进步的欲望,但缺乏经验使他们的发展受到局限。对于大学体育教学也是一样的,大多数的学生都渴望在运动场上展现自己矫健的身姿、拼搏的精神,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有时间保证的练习,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并没有达到大学生自己预期的效果,时间越久对体育锻炼的欲望就越低。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熟悉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接受相关的体育教育,达到形成健康体魄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这样一来大学体育的教学必会得到极大改观。
1.2对个人终身发展的影响。大学作为学生接受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是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更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毕业以后,是面向社会的工作人员,假若没有大学期间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那么在工作期间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不规律、睡眠不足都是大学生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若是没有健壮的体魄,很难适应现代都市工作的节奏。工作完成质量高不高暂且不说,若是遇到突发的小疾病,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不仅会耽误上级赋予任务的完成,影响单位的效益,还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2、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现状
大学的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大学体育教育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导致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落后的主要原因。本文在此仅分析大学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偏向技术教学,轻视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是大多数体育教师的选择,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导致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欠缺,还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停滞不前,对全部上课的学生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没有针对学生体质状况、心理素质、认识程度等个性的差异因学施教,存在极大的弊端;最终考试达标是现行体育教学的一贯标准,机械的考核制度依据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进行评判,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
3、大学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实施建议
本文以上的现实问题,都是针改进对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而提出的。大学终身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函需改革予以实施的,教学理念的改革不仅需要制定出目标还要有有效计划方案。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旨在从改观大学终身体育理念落后的工作现状,从而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3.1加强贯彻终身体育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艰难创新的开始。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上的一次深刻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学提出的变革更是严峻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推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措施,必须加强贯彻力度。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其年龄特点是身心发展处于人生过程当中的敏感期、易变期,也是接受知识、形成习惯的高峰期。
3.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就没有高质量的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大多数高校的选择,同时也是保证大学素质教育不断改进的关键。
3.3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大学是全面综合的代名词,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形式的单调是大学生失去对体育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应该依据体育教学的总要求,面向学生推出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体育学习项目,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选择。加强终身体育理念的实施,理论学习是重要的途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抛弃雨天就是理论课学习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以技术教学为中心的特点,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转变态度,自我学习、自我锻炼。改变教学形式,更要关心学生是否掌握锻炼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4延长课程开设时间。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大多数只是针对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程,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在课程基本上都没有体育课的选项。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描述为一个倒抛物线:大一、大二阶段上升较快,到大三维持现状,大四及以后就是下降的阶段,这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此,应该增加大学体育教学的年限,维持l一4年级都开设体育课,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大学体育教学没有把学生工作以后能否继续锻炼考虑在内,没有标准衡量学生是否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建立终身体育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尽可能大范围地实施终身体育计划。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也是为了健全大学生心理,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完善。
4、总结
大学教育是大部分学生最后体系教育的阶段,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阵地。根据全民健身要求,体育教学不应该只是关注眼前的教学任务,应该把全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并实施贯彻到每一位公民的生命旅程中。大学体育教学作为体系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应该肩负起为全民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作者:蔺章桥1宋斌2工作单位:1.遵义师范学院2.遵义市第十八中学
第三篇:大学体育社团发展对策
一、吉林大学体育类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问题
目前吉林大学共有体育类社团六十三个,主要集中在球类和武术类。体育类社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场地器材欠缺、活动经费不足、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和社团成员的流失等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也是制约体育类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1]。
1.资金来源问题。这是所有学习社团组织都或多或少要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体育类的社团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依托单位的给予;(2)社会单位的赞助;(3)演出得到的费用。每所学校或学院每年在学生工作上投入的资金原本非常有限,而用在社团上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的体育类社团完全得不到这方面资金,而校社联的直接经济支持也只有在吉林大学近一两年通过竞争的方式才能获得,所以也很难保证学生社团资金供应。大部分的社团资金来源只能依靠社会力量,这就存在很大变数和困难。至于表演经费也是个别有实力的体育类社团才能有机会获取,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往往在最后还是由会员自身承担日常费用。
2.场地资源紧张。对于体育类的社团,活动的场地是他们生存的保障,这种问题在一些如跆拳道、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对场地器械要求比较高的体育类社团上的表现格外突出。据调查校内室内场地很多已经被私人承包或需使用费用,学校体育设施还要满足体育专业的课时需要,普通学生的体育活动都很难保证,更别说体育类社团的活动,而相对高额的使用费用又是社团所望尘莫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活动质量与规律。
3.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体育类的社团是对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生社团,一些学生加入就是因为个人爱好想去学习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大多数的社团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样即影响了会员的进步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4.人际关系资源短缺。很多体育类社团发展处在一个“闭门造车”的状态,社团缺乏活力。由于人际关系资源的短缺,自身条件不足,很难与长春市范围内的社团有交流的机会,参加表演的途径也几乎没有,自身的状况停滞不前,形成恶性循环。
5.人员流失严重。这是绝大多数的社团通病,也很难避免。除主观因素外,上诉的种种客观条件,还包括课业压力大等都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人员的过多流失,将会直接影响社团发展与存亡。
(二)主观问题
随着体育类社团在吉大的迅速进步发展,社团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社团的存亡和学生正常的身心健康,非常需要及时加以解决遏制。(1)体育类社团数量种类增加但是社团活动平均质量下降。同类社团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激烈的竞争下,社团的活动质量很难保证。(2)会员数量增加,但是社团内部文化淡化,组织凝聚力与合作意识下降。每年体育类社团在纳新期间都会吸引大量学生加入,但是过多的会员,导致人员的组成也过于复杂,社团仅仅是因为活动而存在,会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失去凝聚力。(3)对外交流活动愈加频繁但是参与对外活动盲目性较大,学生利益,甚至自身安全无从保证。为了扩大影响力或者为了筹集经费,盲目参加各类对外演出,受欺骗的现象也时有出现。(4)社团内部结构化日趋完善,权利分化越加明显,但是会员功利心增强。社团规模不断壮大,成员职能也在不断分化,会员为了图名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名夺利上,而不是去思考如何去管理一个社团。(5)普通学生和会员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逐渐下降。由于以上提到的种种因素,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不断下降甚至失去对社团的信心。
二、吉林大学体育类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一)吉林大学体育类社团发展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策研究
1.关注学生社团发展,为学生社团成长提供便利。在可能的条件下,校方应尽可能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便利,比如设立专项的资金,开放更多的场地使用权限,安排有这方面工作经验或者专业特长的教师指导监督体育类社团活动。定期召开相关的学生工作会议,了解更多基层单位的意见反馈。
2.把服务作为学生社团工作重点,拓宽社团发展平台。学校的相关部门必须完成职能的转变,一个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体育类社团是由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而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学生在一起往往是为了分享体育带来的快乐,自主管理表现得格外明显,有着一定的排外性,如果一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很难切实做好社团工作,应当主动去服务他们,与他们分享更多的社团信息,提供足够的社会商家资源,切实解决他们的对外交流与资金来源问题。
3.深入了解每个社团困难,“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据调查,很多社团虽然还在注册但是已经脱离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范围。这就需要社团服务人员走出去,进入到每个群体,去了解帮助他们。以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为例,武术协会需要指导老师,我们就到体育学院去请;乒乓球协会需要举办比赛,我们就帮助他们联络参赛的队伍;羽毛球协会需要使用场地,我们就去体育馆协调;篮球协会比赛时需要观众,我们就帮他们组织同学到现场助威;网球协会人员流失严重,我们就帮助进行二次纳新。
(二)吉林大学体育类社团发展过程中主观问题对策研究
1.控制社团数量,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在社团成立环节进行严格审查,对上报的的资料进行仔细核实,即使“宁缺毋滥”,也要保证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质量,相关部门应当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毕竟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有限,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应当使同类体育类社团形成竞争,促进他们改善机制,改变形式,提高活动质量。维护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满足学生课余文体活动的需求。建立相关服务监督机制,比如吉林大学的社团联络人体系,为每个社团安排一个校方联络人,保证每个社团都能在第一时间与校方的保持联络,时刻反馈社团困难的同时,也是对社团的一个有力监督引导。
2.增强社团会员主人翁意识,创建良好的社团文化,增强凝集力。每个社团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传承。如今,同学们越来越忽视社团文化,社团仅仅是成员业余时候消遣的一个选择。作为体育类的社团,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责任感尤为重要,而这些恰恰是现在体育类社团所欠缺忽视的地方。社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会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大家团结在一起,负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这是摆在吉大社团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新课题。
3.规范社团对外活动,正确引导加强监督。在如今的的信息化社会,交流变得方便快捷,社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尤其是有着较强表演性的体育类社团,经常有机会参加演出。很多社团为了扩大影响力,在对外活动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时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社团利益蒙受损失,最主要的是,大量成员外出表演人身安全也无从保证。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加大监督力度,社团联络人应时刻了解社团动态,防止不必要麻烦的发生。
4.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大培训教育工作。只要是组织,就会有机制,就会有权力分化,社团也是如此。原本大家在一起,分享快乐,互帮互助的地方如果变成名利场,就会造成社团凝聚力下降,成员严重流失,学生变得功利,使社团在学生中造成很大负面影响。联络人要做好正确引导,掌握动态,并且做好培训工作,定期举行相关会议,弘扬社团文化,端正社团工作意识。学生社团是学校、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组织”,它在学校、社会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及学校的广泛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这一第二课堂,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而作为有益于同学们身心健康的体育类社团更应该得到校方的支持与关注。
5.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切实解决体育类社团发展问题关键。调查研究表明,大约有55.5%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37.5%的学生被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7%的学生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尤其是女大学生,她们关注体育的态度以及对余暇体育活动主动性不高,活动场地以校内的运动场(馆)为主。大部分学生每周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但活动时间比较短,锻炼效果不高。而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着一致的认识,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较少,锻炼时间不足,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掌握也不够。可见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不够,调动这批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才是壮大体育类社团的关键。总之,吉大体育类社团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把问题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了解体育类社团发展现状,最大可能对社团发展给予支持帮助。二是加大培训教育工作,规范社团发展。三是利用体育类社团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
作者:姜奉奇赵志秋工作单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第四篇: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研究
1、绪论
维特根斯坦说:身体是人类健康的最佳图谱。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作为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媒介的身体健康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快节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得现代人承载太多的竞争和压力,经常身心疲惫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如何在经济条件改善的当下,培养并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体育锻炼作为排解心理压力和调整身体状态的最佳方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现实可能。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体育场馆的健身平台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而我国绝大部分的场馆都集中在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因此,研究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运营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州大学城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大学城,设计总土地面积43km2,入驻广州大学等10所高校,共约15万学生,其中,体育场馆按照2010年亚运会的标准投资15亿元规划和建造,其总体轮廓为“八馆一场”,学生人均使用面积约为5.48m2/人,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研究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运营在全国来说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而广州大学是2012年9月开始对社会开放,并且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因此,对于还未开放或刚刚开放还在摸索中大部分高校来说,亦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本文主要采用调查法,对广州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研,意在探索一条具有较大普适性的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模式。
2、研究结果和分析
2.1、广州大学体育场馆资源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道,广州大学现有3个标准足球场,分别是梅苑足球场、菊苑足球场和中心球场。篮球场侧有东区篮球场和西区篮球场两大区域共30块场地。羽毛球场有位于室内跑道和体育馆内两大区域共24块。游泳池有4座,网球则有12块场地。目前,这些场地无论是对校内的学生或者教职工,还是对校外的社会人士都能开放。
2.2、广州大学体育场馆经营主体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主体是以该校的体育学院、学校单独部门、后勤就业处、社会企业承包的方法为主,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广州大学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主体是体育学院。体育学院通过其体育人际网络关系,为学校的体育场馆承接不少企业包场活动,一方面能带来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能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2.3、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对校内外开放情况
2.3.1、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有偿开放与无偿开放情况
对于广州大学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优势,如何发挥和利用,将会成为今后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为其他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起着借鉴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打下坚定的基础。从表1可知,现有的73块体育场地当中,对校内外开放有70块,开放率达95.9%,开放情况比较好。从表2可知,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已经对本校的学生与教职工,和社会人士都实行了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的服务。被调查的17块场地中,有39块场地是提供有偿服务,占被调查总数的53.4%。对社会有偿开放的场地也有39块,也占被调查总数的53.4%。可见,广州大学体育场馆面向校内或校外的有偿开放程度比较高,但同时反映出一个问题,相对于向社会的有偿开放服务,校内的学生和教职工是否能享有更多的无偿服务。
2.3.2、对于广州大学体育场馆用于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的调查现状
从表3可知,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对于能用于体育教学这片领域,学生还是普遍赞同的。相比之下,体育场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的情况还是有的。针对这个问题,广州大学应该及时注意并重视,采取相关的政策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逐步通过有偿开放或者无偿开放的方式来实现。
2.4、广州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现状
2.4.1、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开放的服务对象
从表4可知,广州大学一共有73个各类型的体育场馆或场地,但是因为有2个游泳池是不开放的,梅苑足球场不属于管理范围内,所以只有70个场地是开放的。从9个体育场地的有偿开放服务对象的数据分析得出,本校学生、本校教职工和社会人士或团体能享有有偿开放的服务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全部都是100%,说明学校的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无论对于校内学生、教职工和社会人士或团体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区别的。可见,本校学生、本校教职工能充分享有学校体育场馆提供的无偿服务,而社会人士或团体则不能享有。说明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对于本校学生和本校教职工还是有一定的优惠。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开放的服务对象无论是本校师生,或是社会人士或团体,总体情况都是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方面既能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或者训练任务,也能吸引外界人员的到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2.4.2、广州大学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
表5显示,广州大学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以教工、后勤人员和兼职学生为主,其中,教工中兼职的2人,兼职的4人,可以看出,学校经过考虑,在不浪费人才资源的情况下,配备两名专职教工是合适的,但同时也认为专职教工有一定得工作量,也配备了四名的兼职工作人员。后勤人员的工作主要包括保洁、保卫、水电、网络、木工、绿化。后勤人员是保障场馆正常运作的一个群体,但他们不是体育场馆运营的主要群体。在我国,学校的体育场馆大多数都是由教育部门通过财政预算经济支出筹建的,所属权属于其所在学校,而学校也给出一定的经费来保证体育场馆的日常支出和维护,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体育场馆属于国有资产,靠学校的经费来维护,但学校的经费有限,不能总是依靠学校。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北京奥运会之前,政府建起了一定数量的体育馆,但后奥运时期,这些奥运场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已成为政府的负担。就高校的资金紧缺,资金不能落实到位,我们的体育场馆就需要发掘一种运营模式来实现体育场馆的最大效益,但首先要找到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方面的人才才是我们场馆运营的主要群体。可见,广州大学体育场馆若要增大运营规模,这方面的人才还需要投入。
2.4.3、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有偿放开时间情况
表6显示,广州大学9个有偿开放的场馆,无论对于校内或者面向社会,这项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一方面,既能满足本校学生和教职工的需要,又能吸引社会人员的参与,利用有偿开放的方式,吸收一定的资金,达到维护体育场馆日常工作的需要。从表7可知,开放时间也是通过“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工作日的开放时间主要是17:30-21:30,说明学校在维持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每天的17:30-21:30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势,给校内或社会进行有偿开放,以便提高体育场馆的效益,进一步开发体育场馆的潜力,努力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2.4.4、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对校内外有偿开放收费标准
目前,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有偿对外收费标准主要分为本校学生、本校教职工和校外人员三种。对于本校学生和教职工而言,是否可以有更加多的优惠。以羽毛球场为例,在外的室内羽毛球场价格一般定价在15元/小时-20元/小时的标准,参与的人不少,而广州大学的羽毛球场馆收费标准最少16元/小时,最多是30元/小时。收费标准有点高,是否可以通过对优惠本校学生和教职工的方法,达到“薄利多销”,让更多的师生能在本校的体育场馆参与体育运动,令到师生们有归属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表10的数据分析,总体收费标准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本校师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有足够的体育场馆。但对于校外人员,特别是城市里的人,地处偏僻位置的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是否成为他们最佳选择的运动场所,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2.4.5、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财务管理情况
对于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财务管理情况,总的来说是收支两条线。目前,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收费交易方式主要是一卡通刷卡、现金结算、转账和积分,收入方式手段比较多元化。据2012年9月-12月统计,交易次数共6017次,其中积分次数1212次,一卡通电子钱包2203次,现金交易2602次,承接外单位包场活动共计5次,交易方式同为转账服务结算。支出方面包括小型场地维护工作、低值耗材、购买体育用品、发放人员劳务费。可以看出该校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收入和支出都做到很具体,并且将经济所得用作于场地的管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初步具备经营管理主体为广州大学学会创新。体育学院的运营模式,且场馆普遍对外开放,场馆利用率高。
3.1.2、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服务对象多元化,主要是校内学生、校内教职工和校外人士。
3.1.3、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有偿对外开放时间段无论是本校学生和本校教职工,还是校外人士都保持一致。
3.1.4、广州大学体育场馆收费标准不统一,但总体收费情况合理。
3.1.5、广州大学体育场馆财务管理情况清晰,具体。
3.1.6、广州大学体育场馆还需增加经营管理人才。
3.2、发展对策
3.2.1、通过优惠政策,例如开展会员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校内校外人员来到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参与体育运动。
3.2.2、应该再降低本校学生收费标准,
3.2.3、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改善体育场馆的管理能力。
3.2.4、努力完善现有的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分配。
3.2.5、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2.6、学校应加强对体育场馆的经济投入。
3.2.7、加强宣传力度,努力与社会进行沟通。
作者:龙明工作单位:暨南大学体育部
第五篇:大学体育师资团队建设研究
一、在现实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的结构不够合理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当前,各个大学的体育老师基本上都是以年青人为主,特别是很多都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当然,他们也有一定的优势——工作积极性比较高,精神力也比较充沛。但他们也存在着诸如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的操控能力不高等不足。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青黄不接的现象。其二就是性别结构不太合理。相当多的大学体育老师的男女不平衡。其三就是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在这一结构当中,学历和职称普遍偏低,高学历、高职称所占的比例不高。其四就是教师来源结构不太合理,合理的来源结构应该是来源广泛,单一的教师来源对优化教师结构和活跃学术氛围都不利。
2、教学研究水平不高
教学研究是整个体育老师的弱项。教学研究水平对每门学科的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研究的成果既来自于实践,也指导着实践。体育老师很多在读书期间都是相当重视体育的锻炼,而文化知识水平就相对不高。他们在踏入工作岗位后,很多老师都相当重视教学内容和环节,而忽视了自身对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导致自己的教学效果不十分明显,相应的他们的教学研究和创新的水平就不高,最后他们的教学就很难有深度。
3、教学负担相当重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体育老师所教的班级量大,因此,他们的教学负担就相当重,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创新。
4、教学手段不多
体育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水平,最为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体育老师们基本上都是把运动技能的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做得很少,这很不科学。
二、当前大学体育老师所要面对的挑战
1、现代大学体育老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相应地对大学体育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注。因此,大学体育老师不能只是某一项体育运动的示范者,体育课再也不是以前那种一个球一只哨的课堂。这就要求广大的体育老师要与时俱进,持续地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其一,要求体育老师要把握更新更多的体育相关知识,不但要有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其二,体育老师还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局限于本专业上,还要使自己拥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以能在体育教育中向学生渗透必要有人文关怀,能与学生成为朋友。
2、大学体育老师还要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道德品质是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所必须的,老师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以示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既教书也育人。所谓道德就是协调人与社会以有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老师要时时潜意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大学体育老师要具有教学创新的能力
事物的发展必须要创新,当然体育教育要发展,也需要创新。因此体育老师必须要强化自身学习提高,自学积极地参加体育改革活动,强化自身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科学认识体育改革当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三、关于加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强化师培工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前提。以老带新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年青教师们成长迅速,使之成为勇担重任的中坚力量;采取学历提高、锻炼实践、短长期进修以及交流学术等等方式,可以促进广大中青年老师充当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使师资队伍形成合理的老中青、高中初的年龄和职称结构。
2、进一步培养大学体育老师的职业道德及品质素质
优秀的职业道德和品德已成为现代人良性发展的必要要素,整个社会对人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作风以及职业纪律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的体育老师就必须拥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和品德素质。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的大学体育老师才有可能工作热情、主动、周到、耐心,才能做到改正和正视自身的不足,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其他人的监督,最终才会促进自身的发展。
3、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面
大学体育老师的知识结构普遍是由体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知识所构成,他们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三方面。培养大学体育老师的重点就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敬业精神、观察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取得信息能力上。目前,国内的教育所实施的改革就是针对结构的改革,其重心就是针对老师本身知识结构的改造。促进体育老师从技能型向智能型、单一型向复合型、厚重型向创新型转变。
4、教学模式的改变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水平,就要求大学体育老师必须提升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就必须转变以前陈旧的教学模式,强化体育的学科创建,提高大学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以及协作能力,可以采取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提高自身学历等等方式进行。
5、引进教师要做到科学与合理
要引进大学体育老师,事先要依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做好科学与合理的规划,计划体育项目时要以学生特点和地区特征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学历、职称以及项目等等各种因素,做好师资队伍的长期规划。
作者:晁嘉文工作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大学体育信息化发展分析
一、大学体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教育的理念思想已经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和组织下,全面深入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中去,实现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存在不同的发展途径和方法,常规的有建立数字化的校园网。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的要求,通过把信息全面整合使人们信息服务化。以信息科技为指导核心,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深层含义,将大学体育教育的信息化作为主要的信息传递媒介,让大学体育工作者能更好的利用资源展开相应教学工作。
二、大学体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困难
(一)教师传统思想没有转变
大学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是按照以前的旧模式在指导学生工作,通过专业技能传递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面对目前科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必须做到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结合现在的社会要求和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推动整个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针对学习目的进行组织化的教学,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无法面对这种突然的改变,因此,在教学上不能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大学信息化的模式认知不足
面对大学体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当前的任务,大学教育工作者没有对这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尽管知道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对大学体育信息化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将管理信息和教学信息区分开,这对大学体育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机制设置和工作人员的调配上没有很好的安排,缺乏健全的信息化队伍,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着大学体育的信息化发展。
(三)信息化技术的落后
大学教师作为教育信息的受益者,在理论上对大学教师的人格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然而,大学教师因为平时工作的忙碌无法抽出时间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因为技术层面的不足无法将信息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教师工作者必须结合新型的教育手段将这些信息整合筛选,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教育需求。在信息化的处理问题上相对欠缺,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三、大学体育信息法化发展的途径
(一)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因为大学信息化管理需要一些技术上的支持,所以在大学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对整体队伍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工作,面全加强个人信息化扩展,对大学信息化发展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全面的教育开展,把握教育信息整合的方向,从而提高大学体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二)提高教育人员对信息化的认知
在思维模式上必须对大学体育老师作全面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加强这种信息整合的力度。使每一位大学体育老师认识到这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开放自己的思想接纳新时代下的理念指导,全面的做好教学与管理工作。此外,教育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条例,作为大学体育信息化的指导方针。学校的领导高层也必须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将这项工作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步骤中去。体育教育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认知有利于推动大学体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和设备
大学体育信息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信息资源在网络平台的共享来完成。大学体育想要实现信息化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建一个供校园内部使用的网站,通过这种高效的模式快捷的将信息传递给全体教师人员,方便查阅和借鉴。信息能力决定着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将科学的信息运用到实际的课程中去,结合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四、结束语
学校通过推进信息化的建设和对教师的全面培训,促进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信息观念,提高整体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大学体育能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发挥最大的优势,为实现和推动大学的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高培军工作单位:九江学院体育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体育素质训练与文化建设
一、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大学体育课开课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当代物质生活充实,科技持续进步,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舒适,由此产生了一些文明病,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的奔跑、跳跃、投掷等能力的下降,柔韧素质降低,力量素质也不尽如人意。这一切都表明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应该引起关注。做为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健康体格任务的大学体育,不能回避现实赋予的责任,应担负起强健大学生体魄的重任。据统计,目前,具有特殊体型的学生以及身体存在疾病隐患的学生比例较10年前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肥胖学生比例继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眼睛近视率始终高居不下,这一切都在警示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在体育锻炼能达到的范围内通过全面的素质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一些大学生怕吃苦受累,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但社会发展和人生经历中都会遇到苦难和挫折,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很难适应自我成长和社会要求。
(二)目前大学体育课开课特点及存在问题
1.目前,校园内极力推崇的是休闲、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需要重体力付出的体育项目开课比例明显减少。在体育课施教过程当中,广大教师往往考虑安全、快乐等因素,没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其运动能力,很少达到一次体育课应有的负荷和运动量。体育课中“以人为本”被错误理解,实际并没有根据人的发展规律来研究新形势下体育课的发展方向。在对青岛理工大学2012级542名同学体育课后的脉搏情况调查后显示,只有不到20%的人达到了90次/分,这就说明体育专项课对学生身体的刺激远没有达到应达到的锻炼效果。
2.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存在着重视专项轻视素质的倾向。每一种专项体育活动都会存在明显的对素质要求的偏向性,因而很难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大学体育专项课中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均衡发展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体育课程的设置混乱。往往是根据学校的教师的配置状况来安排学生选修的项目,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相应的体育项目,大学生对项目缺乏兴趣,上课时缺少运动的动力,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要。
4.体育课内、外缺少衔接。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了课内教学,严抓教学质量,却很少进行课外辅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会体育内涵,接受现代体育思想的机会。大学生在进行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训练指导,其身体素质也很难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妨碍了大学生全面提升身体素质。
5.大学体育功能弱化。大学体育的功能有以下两点:促进大学生身体发展和选拔优秀学生运动员。通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并通过选拔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高大学竞技体育水平,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品质。目前我国许多大学,体育课注意力集中在安全与娱乐上,体育课丧失了应有的负荷和技能特性,失去了体育精神教育的机会,体育测试也失去了测评的意义。所以,在体育课内外增加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重新强化大学体育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在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大学校园内的体育设施是社会体育的重要补充,目前还存在着场地设施难以全面满足广大师生对运动需要的问题。我国目前人均享受到的社会体育福利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制约了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大学文化发展对体育文化的要求
(一)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体育事件而引发的文化现象构成了大学体育文化的主体,并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许多世界名校都通过举办在校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比赛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因而也促进了自身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提升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与地位。
(二)大学体育文化对培养学生对母校的荣誉感、自豪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构筑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把大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增加对母校的认可程度,更为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积极的大学体育文化能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对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起重要作用。终身体育的观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学生是具有很强理解、认知能力的群体,在大学阶段向其灌输正确的终身体育思想,对于指导其一生不间断进行体育锻炼有直接作用。
(四)优秀的体育文化能够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竞技体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体育的进步,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200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向社会“2007年我国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时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代替了“体育人口”这一概念。大学生旺盛的体力、充足的时间保证了其可以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和竞赛,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人群。
三、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品质
对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需要大学为学生提供锻炼身体所需要的健身器材及场地等物质设施,这也能够促进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物质投入。良好而相对集中的体育设施,充满文化氛围而又安全的校园环境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增加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培养出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塑造贯穿全体国民的体育文化,增强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健康精神的物质载体。人们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拥有同样阳光的精神,才会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事物,才会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正能量,人的一生才会有可能在愉快健康的心情中度过。通过全面身体素质锻炼让大学生获得健康身体是大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追求上进的动力源泉。未来的社会是高科技、高技能、高耐受力的统一体,只有体能充沛、精力旺盛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节奏,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并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在素质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克服许多身体上的困难,这种克服困难的品质可以迁移到生活中去,使大学生能够更坚强地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不会轻易向各种挫折低头。大学生通过接受全面身体素质锻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使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应对社会、工作、家庭带来的各种压力,顽强坚韧地面对种种艰辛,充满自信地完成社会、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发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营造有序的竞争与合作学习生活环境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作用。在进行全面素质锻炼的过程中,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同时,合理竞争产生的动力也能促进人们更加努力,更快、更好地完成锻炼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在体育课内外增加身体素质训练,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营建积极向上的大学体育文化和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生一生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徐琳李广国工作单位: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体育部
第八篇:普高大学体育教材使用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普通高校25所、2012级所使用的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共调查了150名体育教师;10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删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963份,有效回收率为98.7%.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杂志、互联网等,查阅体育教材建设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作准备.
1.2.3访谈法
为弥补问卷的不足,对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与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1.2.4数据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作数理处理,作定量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教材使用总情况
从25所高校所使用的大学体育教材来看,其中使用部编教材的有10所,省编教材的有12所,自编教材的有3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10所,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有12所,人民体育出版社1所,其他出版社2所;使用精品教材有2所,规划教材6所;教师配有教学指导书有2所,23所高校教师无教学指导书,使用与学生同样的教科书.说明目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多样性.调查中还发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材的更换频率较快,其中有一学校3年内更换了3次教材;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材缺乏,他们大多选用本科教材.
2.2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学生问卷中,在“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几乎不用、根本不用”4项指标中,填写“经常使用”体育教科书的大学生有92人,占9.6%,“几乎不用”与“根本不用”的共有643人,占66.8%.说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科书的使用率较低.见表1.通过走访,学生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陈旧,流行体育项目内容很少;版面欠美观,不新颖;文字欠优美、图片不生动等.互联网由于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音与视频同具,内容更生动、更丰富等特点,与传统的纸质的体育教材相比,大学生更乐意从互联网获取体育知识,尽管教科书有着诸多的作用———可以作为技能讲解的媒体,课后复习的材料与辅导书,还可以作为课外体育读本与自我评价的工具等.
2.3教学指导书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有23所学校体育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书是与学生同样的教科书,只有2所学校配有教师教学指导书用书.因为学生教科书同样具有教育、指导教学的作用,我们据此把它视为教师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师问卷中,在“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几乎不用、根本不用”4项指标中,填写“经常使用”教学指导书的教师有16人,占10.7%,“几乎不用”与“根本不用”的有96人,占64%.说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指导用书的使用率亦低.教学指导用书是为体育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供可参考的帮助性工具,它为教师指出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思路,并为教师指明如何进行教学,并直接指导教师备课.但在实际中,教师很少使用教学指导书.调查得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的是有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是“老”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根本没必要使用教学指导书;也有教师认为手中现有的教学指导书不适合教学实际等.
2.4音像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得知,所有教师都回答学校配有音像教材,但50%的教师承认几乎不用或根本不用音像教材;90%的学生回答上课时没有使用过音像教材.说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音像教材的使用率较低.音像教材能为学生提供视觉的、听觉的,或同时提供视听信息,能以活动的画面系统地展现事物变化过程,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等.音像教材的使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理应在体育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然而,事实正好相反.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学校现有的音像教材大多是陈旧的几张光盘、几盒录音磁带等,有的已损坏不能使用,有的内容已过时或被淘汰,不符合当前教学;二是音像教材的使用受制于教学条件,尤其是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三是音像教材使用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宁可拿出几张挂图或图片,演示动作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也不愿意使用音像教材.
3存在问题
3.1体育教材选择混乱
调查发现,安徽省25所普通高校中,体育教材的使用有4种版本、3个层次(部级、省级、自编)的现象,只有4所高校选择了同样的体育教材.这一方面说明了教材选择的多样性,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教材选择的混乱.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一纲多本”的精神指导下,各种体育教材应运而生.面对众多的体育教材,无疑会增加高校体育教材选择的难度.另外,高校体育教材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过走访得知,学校选用的教材多为本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教材选择的混乱必定导致教材使用的混乱.
3.2教材内容不符合教学实际
“教材内容不符合教学实际”是众多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对现行体育教材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教材内容陈旧,以传统的运动项目为主.很多学生反应教科书里的知识早在中学时代就已介绍,而反映时代特征的一些运动项目,如网球、滑轮、、滑板、远足,以及休闲体育等则没有;二、教材编写体系仍为传统的、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主线,忽视学生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不利于“体育意识”与“终生体育”的培养;三、适合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体育教材难求,通常他们选用普通本科的教材,这无疑会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产生偏差;四、缺乏“选修”体育教材.目前,安徽省高校大学体育多采用“选修”制.“选修”的体育教材,应该比“普修”教材在内容上更广、更深、更详细.然而,此类教材目前缺乏,“选修”的大学生使用的仍然是“普修”教材;四、现代体育的健身、养生、休闲等“人本”思想的体育内容在教材中没有被反映.
3.3体育教辅书缺乏
体育教辅书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对学生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走访体育教师与大学生以及对相关部门的咨询了解到,目前高校体育教辅书非常缺乏.表现在:一是与其他类馆藏图书相比,图书馆库存体育类图书很少,能够流通、借阅的则更少;二是在这为数不多的体育类图书中,体育教育类占了多数,即以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为主要内容,而阐述体育文化、体育思想、体育政策与法规、体育规划与发展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在设有体育院系的高校有所改观,但也不容乐观;三是缺少借助于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学生能自学、提升,对教师能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效率的电子书.学生想丰富自己的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养,一是通过互联网获取,二是自己购书学习.
4结论
(1)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总体上具多样性;
(2)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科书使用率较低;
(3)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指导书不足,且使用率低;
(4)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音像教材与教辅书缺乏.
作者:陈伟工作单位:滁州学院体育学院
- 上一篇:大学体育教学实践研究(共10篇)
- 下一篇:高校安全教育建设论文(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