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激励教学法应用

时间:2022-05-30 11:09:33

导语:大学体育激励教学法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体育激励教学法应用

1、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激励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激励法,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且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2、激励教学法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恰当、有效的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1.3、激励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激励教学法对于改善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法是一种科学的外在动力,对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激励教学法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通过语言对学生的激励

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主要就是指教师运用鼓励的语气进行教学,并且语言激励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利用人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通常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激励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说:/不准偷懒,完不成任务不准下课、0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从而降低了训练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换成鼓励的语气说道:/同学们加油啊,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的,你们是最棒的、0因而无形之中就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了训练的效果。

2.2、情感上相互交流

有效地情感交流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有效地交流能够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就热情,而且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常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容,即情感和信息,当情感与信息相协调时,就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精神层面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给学生一种共进退的思想。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师能够倾听学生的建议,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完善了教学内容,并且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2.4、心理上的期望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认可。但是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时也害怕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所以,教师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同学,不能只对学生进行指责,而是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以后不要再犯错误。此外,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也应当对学生有所期望,因为期望也是对学生未来的一种肯定,因而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5、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宽容教学法

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难免会发生一些分歧,所以,在处理这样一些问题时,教师应当尽量去宽容学生,以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一味地去批评职责学生,就很容易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打消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宽容的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3、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激励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对学生进行激励时要因人而异。由于学生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做到有针对性的激励。

3.2、采用合理恰当的激励方法。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激励的方法运用不恰当,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认真仔细地关注每个学生,并且还应当耐心、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3.3、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要把握好时机。例如,当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或者是心理缺陷而对一些体育技术失去信心时,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安慰和鼓励,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课堂上,当学生出现怕苦、畏惧的情绪时,教师不应当对学生进行责备,相反而要对其鼓励,这样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某项体育技术的难度比较大,学生无法做到时,教师也可以适时采用激励的方法,激励学生去努力完成。

4、结语

有效的激励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当合理地运用激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作者:杨旸工作单位:吉林建筑大学体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