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生命教育的融入

时间:2022-05-26 02:39:01

导语:大学体育生命教育的融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体育生命教育的融入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在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符合人性需求的一种重要人本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诠释较为丰富,为了更契合体育教育,本文将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解为:以学生之生命力为基础,在承认和尊重生理、个性、能力等方面差异性的前提下,将生命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统一体,通过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唤醒并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启迪精神世界,构建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能力等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

2.生命视域中的大学体育教学

生命在于运动,而体育教学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运动。现代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体育兴趣、习惯的形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完整性和完美性,这就必然包涵了生命的自然性、精神性以及社会性。

2.1大学体育教学和生命教育的关系

首先,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价值的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是人,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者在教育的功能上有着共同之处。其次,二者都是以尊重生命为教育的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个体的差异性的存在,其共同任务是感受生命、认知生命和实现生命价值,促进生命质量的提高。最后,从目标上来看,二者都是以人的整体发展为目标。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形成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表现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乐观开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目标既着眼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整体发展创造生理条件,同时也实现了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目标,是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2.2大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因子

以生命为本义的教学秉持这样一个理念:“教学从未脱离过生命,即没有无生命的教学。生命也未曾远离过教学,即不存在无教学的生命。教学在生命中;教学通过生命:教学为了生命。”[1]相比较其它学科的教学而言,大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因子更为明显和完整:第一,身体运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是在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完成,学生可以体验运动的快乐、运动的美感以及在征服运动技术难关时的成就感,这是在其它教学环境中所不能感受到的。第二,大学体育教学是在动态体验中实现自然生命的同时,兼顾情感、价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突破体育知识、技术传授的瓶颈,体验运动所带来的生命的超越,生命的激扬和生命的创造力,培养学生顽强性格、合作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等,从而实现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地统一和谐发展。

3.大学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采用选项课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课程,大学体育教师可结合不同专项的特点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的渗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本文在大学体育教学选项课的基础上,将生命理解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实现完整生命服务的,故而生命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包涵了这三方面的内容。

3.1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自然生命教育

结合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自然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身体素质教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其中,身体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体运动机能水平和生命质量,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结果显示不容乐观,除了营养状况外,体能指标持续多年下滑。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将体质下降完全归罪于体育课的失败是不合理,但是,大学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能够做到的应该更多。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包含了运动伤害的处理和预防(如准备活动的知识、运动时出现扭伤、骨折、休克现象的处理和预防等)、野外生存能力知识(如野外辨别方向、寻找水源食物等)、公共安全知识(如发生火灾、地震的逃生与自救等)。

3.2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精神生命教育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可以渗透以下的精神生命教育的内容:品质教育、个性教育、道德教育、体育美学教育、创造性教育。其中品质教育主要指在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或比赛时要求的以及潜移默化培养的意志力、受挫力、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个性教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预先设计好的框架,使每个生命个体的特征得到张扬,最终使学生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敢于质疑,主张大学生创新性的技战术的形式,以及通过组织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标准非统一性的方式提倡个性的张扬。道德教育目的是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比赛或游戏的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奋斗精神。体育美学其实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都渗透着美。创造性教育表现在教和学的两方面。教的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要创新,学的方面,要鼓励学敢于质疑、反思与批判。

3.3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社会生命教育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社会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关系教育、社会能力教育、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社会关系教育是指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比赛或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担任角色和职责,进而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角色,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学会与他人相处,理解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在社会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社会能力教育包括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服务意识的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在师生之间除了体育知识的交流外,还应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分配学生角色,让学生自行设计练习环节、游戏、组织比赛、担任裁判;另一方面,利用动作学习或比赛过程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通过课前器械的准备、场地环境的布置,课中队伍的调动、器械练习的转换,课后场地环境的清理、器械的整理、归还等环节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增设集体活动环节,并将之纳入考核范围,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主要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他们的感受,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抵抗挫折能力和学习能力,鉴别脆弱的学生个体与组织、建立适当的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的策略,比如在动作练习时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成功体验的强化等。

4.生命化大学体育教学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4.1实践性原则与方法

实践性决定了人的生命之真实存在,人的生命之实践性决定了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在实践中完成。生命化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的含义是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载体,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生命。“体育不是智育的延伸,更不是智育的翻版,体育有体育的本质和特点,体育不能按照智育的模式来进行”。[2]如何实施生命化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原则:第一,在教学设计中增设游戏环节;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大胆尝试与实践,突破传统教学常规的束缚。第二,引导学生对体育实践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让大学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原有的体验,生成新的生命感悟,形成人生的智慧,指向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创造,真正对大学生起到升华生命的作用。

4.2主体性原则与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是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重视和关怀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主体是有生命的主体,所以主体具备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主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生命的主体,在主体性原则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互动,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评级方式等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单元的设计以及教学的组织,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在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弱化教师是知识、技术的权威的观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前提下学习技术动作。

4.3个性化原则与方法

生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都有着不同兴趣、性格、气质和情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个性化原则就是要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承认并尊重个体生命差异性的存在。实施个性化原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保障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其次,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再次要建立多元化、发展性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指表要全面、科学,描述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进步,引导学生建立生命提升的自觉信念和追求;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心理、情感、个性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从而通过体育活动引领学生和谐发展。

4.4幸福性原则与方法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3]幸福性原则是一般教育都要遵循的原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它的含义就是通过体育实践,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幸福、体验幸福,具有奉献品质和审美观的新时代大学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要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而获得幸福;要向学生展示精彩的体育生活,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体育世界,通过这个窗口,体验到蕴含在体育运动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启迪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精神境界。不仅如此,体育运动形式是力与美的和谐,充满着生命力的昂扬的情调,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审美的目光审视生命和生活本身,在平凡的生活中全面感受生命之美,促进个体情感的升华,在满足自己现实生活的需要、关注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的同时,悦纳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本文来自于《体育世界》杂志。《体育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宇工作单位:河海大学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