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研究

时间:2022-05-26 11:34:02

导语: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研究

一、大学体育课程文化

大学体育课程是按照大学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公共体育学科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为学生安排学习体育、锻炼身体的文化过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发展体育能力、培养社会情感、完善个体人格等。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具有多方面来源的客观现象,作为一种学校借以实现其目标、完成其任务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①。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文化模式和文化生态影响大学体育课程的设计,文化交流和变迁导致大学体育课程的变革,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着大学体育课程的现代化进程,社会文化是大学体育课程的不竭之源。另一方面是大学体育课程对社会文化进行的选择、平衡与提升,促进社会文化的传递和传播。在本质上,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不仅只是表现为大学体育课程意识、大学体育课程思想、大学体育课程价值等内隐性文化,而且也表现为人类在大学体育课程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大学体育课程制度、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大学体育课程管理等的外显性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大学体育课程,这是大学体育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一,因为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是文化造就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母体决定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大学体育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脱离文化,大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是大学体育课程又精炼、形成着文化,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或媒体,为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离开大学体育课程,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就会受到阻隔。从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体育课程自形成之初就是体育文化传承的工具,也就是说,传承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逻辑前提,这就形成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其二,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种文化形式,大学体育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这不仅表现在大学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集萃”,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

1.文化传统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某一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所生成、积累起来的稳定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特征。文化传统主要包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我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代表的人文传统占主导地位,崇尚“中庸和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西方文化传统同样深厚久远,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精神为核心,倡导“开拓创新”和“崇力尚争”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人们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使得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如我国的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是“泛道德主义”倾向,从中华武术文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竞技比赛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丰富生活、社会交往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温、良、恭、俭、让”的文化传统情怀。而西方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竞争型文化,反映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精神具体体现为民主精神、自由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

2.文化交流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整合的活力之源

文化交流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它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创新②。文化交流是一种横向上的文化流动,既包括一国之内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也包括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不仅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赖以进步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途径,更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力量。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不仅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丰富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内涵,也激活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活力。尤其是我国当代大学构建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教育模式,大大增强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内在活力;CUBA更是给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加之世界名校(如中国的北大和清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美国的哈佛和耶鲁等)之间开展的传统赛艇比赛,无疑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整合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拓展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国际视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整合就是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体育文化类型加以协调、平衡,形成一种新的有机统一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21世纪的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融合性倾向,这就必然要求各国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领域的开放与对话,树立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理念,形成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视野,构建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融为一体。

3.文化变迁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的动力之源

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③。文化变迁实质上是一个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过程,文化变迁是文化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之源。社会文化的每一次变迁,都给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的主要动力。大学兴起于中世纪的西方国家,中世纪西方文化的主宰力量是宗教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无疑受到宗教文化的钳制。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复兴运动,宗教文化和封建文化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所取代,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备受关注,“抑神扬人”的文化之风吹拂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人文精神勃然兴起;17世纪的经验主义和18世纪的理性主义带来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科学化运动,科学精神显露于西方大学体育课程之中;19至20世纪是西方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自动化生产代替了机械化生产,社会发展速度倍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社会变迁必然导致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变迁,由此形成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竞争精神;步入后现代文化的西方社会,竞争依然存在,甚至更为激烈,竞争形成了异化。为此,当代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正在着力从东方体育课程文化中寻觅解药,以缓解其自身竞争文化的冲突。我国古代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是以“射御”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文化;以及以“武术、导引、气功”为主的养生保健体育课程文化;近代时期,随着西方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的传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明显西化,“中体西用”文化观主导下的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表现出一种折衷立场;我国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促动下,日益西方化成为主导趋势: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理念(终身体育、全人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到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内容(球类、田径、体操),再到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无不是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再现。可见,文化变迁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要保持和谐健康发展,就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变革自身,主动适应并适度超越社会文化变迁,更好地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创新能力。

二、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逻辑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基于对人类原始文化的考察和对现代文明的认识,把世界上已有的文化传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前喻型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型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种变化迟缓、难以察觉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未来重复过去,它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后喻文化条件下的教育任务是复制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那种长者不得不向孩子们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文化类型。互喻文化是年轻一代注重从同代人那里交流感受、获取经验的文化类型,其主要特征为现在是未来的指导。米德进一步指出,过去人类为了保证文化传播的连续性,靠的是儿童的依赖性学习,现在我们必须培养这一系统中最灵活、最复杂的部分即是成年人的学习,我们必须教会自己如何改变成年人的行为,如此我们便能放弃后喻文化中的文化复制方法及其中的互喻文化成分,去寻找前喻文化中的方法。我们必须为成年人创造新的模式,使成年人不是教孩子们学什么,而是怎么学;不是教孩子们对什么应该承担义务,而是使他们懂得义务的价值④。从米德的文化分类来看,文化发展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统一,后喻型文化强调传承,前喻型与互喻型文化推崇创新,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逻辑前提,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逻辑根据,因为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文化传承是河之源,文化创新是河之流。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发展,也正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传承之源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之流的合一。

1.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机制

大学体育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大学体育课程的职责首先是要传递对社会具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传承体育文化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从大学体育课程的起源,到至今的发展历程,大学体育课程无不是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存在的,历史演绎出了大学体育课程传承文化的逻辑机制,大学体育课程实践赋予了文化传承工具的角色,于是,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命题。从逻辑上来看,将大学体育课程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就使得大学体育课程脱离其文化母体,成为一种纯然的工具,导致大学体育课程在文化意义上成为一个虚概念,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的品性、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使命无涉,大学体育课程所传承的文化就是体育原文化。即使在大学体育课程的研制过程中,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进行选择和加工,这纯粹是出于技术理性之故,丝毫不能改变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存在,这就使得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线性制约机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造成体育课程自身的文化缺失。此外,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工具角色把实证化和效率化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科学化标准的核心指标⑤,也就是说,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践中,效率化和实证化基准是以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为其逻辑前提的,于是,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价值和评价等无疑都一致地趋向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这与传统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发起的科学化运动课程是一脉相承的,大学体育课程完全受技术理性的主宰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主体,其文化反思与批判精神也随之荡然无存。秉承文化传承旨趣的工具性品性,使得有史以来的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呈现出毫无二致的文化驱控与锁定机制,由此造成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盲点,消解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主体意识,进而使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始终循着原文化的理路和节律,镂刻着文化的原始印记,倾心于认同已有的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仅仅局限于社会文化的事实判断,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中只能趋于和适应社会文化,而不能创造和创新社会文化,这一适应性文化将大学体育课程变成了一种茧式课程。茧式体育课程在文化上体现为接受和认同品性,在体育课程实践中强调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无视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意识的形成。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机制赋予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复制功能,而非文化生成功能,文化传承的逻辑机制不仅不能使学生生发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而且还钳制着学生的思想,淡化了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的生活世界变得肃然无味。虽然这种以技术理性主导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也赋予人们一定的信念和价值,如“知识就是力量”,“技术造福人类”等,但是,它们却使人感到束缚和压抑,甚至成为人类的一种异化力量,大学体育课程的这种文化传承工具逻辑必然会走到一个更高的文化境界。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逻辑缘于历史性依据本然无可厚非,但是在今日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价值无涉的认同性大学体育课程,无论是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现实教育情境中,都已缺乏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大学体育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要经历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超越其自身的文化传承之囿而走向文化创新之境。

2.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创新逻辑机制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⑥。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培育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逻辑工具,使学校体育教育只能依据制度化的文化去训练人,塑造“知识人”、“技术人”,而不是真正的“文化人”,导致不能实现培育人的历史使命。传承文化的大学体育课程看似有文化,其实它是拿了“他文化”而丧失了“我文化”,如此,大学体育课程在教育文化语境中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话语权”,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困境和扭曲等,均缘于此。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就是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进行扬弃,还原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主体地位,使体育课程文化由“虚无”变为“实在”。首先,就是要把大学体育课程视为一种文化,即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作为工具的体育课程,承载的只是体育知识和技术而已,本身毫无文化可言。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培养人和造就人的重要手段,它绝不应该仅限于机械地复制、认同和传承社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大学体育课程应有自己的文化品位、理想和旨趣。从逻辑上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必然是一种自主性的文化现象,必然具有自主性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无疑,大学体育课程是作为体育教育活动的媒介物而存在于学校教育文化之中,教育化标准应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根本依据,教育化标准包括学生、社会和知识三个方面文化因素。体育知识和技术当然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本源,但体育知识和技术并非等同于体育课程文化,体育知识和技术成为教育内容,就在于其具有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体育知识和技术是价值中立的,而体育课程文化则是一种强烈的价值涉入文化。知识本位体育课程观将体育课程知识视为教育的全部,体育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要学生实现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满足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同样也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使命,但是社会本位体育课程观把体育课程完全视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产物和附庸,把体育课程视为社会制度化文化的辩护和维护工具,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逻辑就缘于此。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学生理所当然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重要教育性指标。然而,学生本位论却无视社会因素对体育课程的影响,把学校体育教育从社会中剥离出去,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文化标准是一个复合化的因素系统,单项式的教育性因素只能阐释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教育价值。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使人成为人,这就要求将大学体育课程转变为自主性的文化存在。大学体育课程通过传递和积淀文化,并积极创造文化,实现自身的文化增值和创新,体育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更是文化的过程。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既是一种培育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就是要表现或实现体育课程独特而崇高的超越性文化旨趣。超越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显著标志,变形虫的本性与逻辑仅在于适应而已,所以“变形虫将抱着它自己的理论、它自己的信念和它自己的习惯死去”⑦。有超越才会有进步,“自我超越是一切生命和一切进化尤其是人类进化中最惊人和最重要的事实”,如果大学体育课程只具有适应性的话,传承社会为其制定的文化,服务并服从于社会现实的政治文化或经济文化,那么,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就只能适应而不能超越,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培育意义上的文化,一种指向人之生成的体育课程文化不能在文化传承逻辑机制中适应社会文化,而应超越社会文化。贝塔朗菲认为“如果人类的生命在于适应,那它永远不比变形虫进步,因为变形虫是世界上适应性最好的东西,它从原始海洋到今天已经存活了几十亿年,如果教育只是适应环境,那么教育和培养目标就是变形虫了”。

三、结语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人的创造性主体活动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日益丰富,日益丰富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又使人本身不断从“自然王国”迈进“自由王国”。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母体为大学体育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和范畴体系,大学体育课程也为文化的传承、增值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无疑要传递社会文化,并让学生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建构一定的文化。文化传承的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创新的大学体育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文化传承的工具性大学体育课程只在于要求学生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和认同现实的社会文化,而文化创新的大学体育课程则导向学生主动积极地创造文化。工具化大学体育课程把学生束缚在知识世界,文化化大学体育课程将学生带入生活世界。总之,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性存在,是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基础,而文化创新则是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根本性特征,文化性存在是大学体育课程的本质所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只有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

作者:陶克祥宋姗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