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讨

时间:2022-05-16 10:31:45

导语:体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体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讨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课程内容是我们最需要开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处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局面,必须加以开发。开发课程内容资源有助于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上,可从3个方面入手:(1)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需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包括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如修改内容这项,可以去掉不利于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无兴趣的、陈旧的内容,减少竞技运动的成分,淡化“达标”式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郊游、远足、野营等野外活动;旅游、登山、攀岩活动;健美、现代舞等。(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课外和校外资源的开发

以往,我们只重视课内和校内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课外和校外的相关资源。课外体育资源主要包括早晨上课前的体育活动、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校外体育资源主要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青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这部分的空间非常大,急需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周只有两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也只有45分钟,是不足以使学生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和校外的各种体育活动。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政府明确提出:在开发建设居民住房的同时,要留有一定广场修建文化活动场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要求。自1995年以来,政府就有计划的向社会、小区、社区、广场空隙设置了多项健身器材,方便了人们的体育健身。这些器材也是学生课外、校外强身健体的必要补充。作为学校、或社区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小区、社区、广场上设置的健身器材。同时提示:注意安全、爱护用品。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自然地理资源主要包括利用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地理条件进行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不仅对发达地区的学校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更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和意义。记得有位农村体育教师在日记中写道:刚刚毕业时,被分配到辽西的一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背靠无名山,面对凌河水,周围还有茂密的穿天杨,构成了天然的活动场所。许多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都在这里进行,应该说给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但是,在当时对自然地理资源思考得却很少,从今天看来,自然地理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单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如雪上活动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体育内容,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适应当地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体育活动。根据自然地形开展体育活动,农村大有可为,如利用山坡可以爬山,登高望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树林可以捉迷藏,斗智斗勇,培养学生的果敢性格;利用小河可以涉水,泼水游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南方利用多雨多水的自然条件,开展游泳活动;北方利用多雪多冰的气候,开展滑冰滑雪活动。这样既节省经费,又可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体育信息资源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获得新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方法,观赏体育比赛等,以便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如体育远程教育资源就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与远程教育有一定关系。它有助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满足于常规的教学和一般性的信息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目标的达成。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计算机、多媒体、网上自动化办公、体育比赛、教学、训练等信息的采集与保存等等,都将以电子信息高速公路的形式出现,体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上好这一课。总之,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可以充实和更新体育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这是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

本文作者:姚连涛工作单位:东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