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评定论文:体育学科特性评定对策思考

时间:2022-02-02 03:22:27

导语:体育评定论文:体育学科特性评定对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体育评定论文:体育学科特性评定对策思考

本文作者:岳元德周晔工作单位:泸州医学院体育

体育学科特性与体育成绩评定课题

由于体育学科有上述比较明显的多种特性,因此,体育成绩评定体系建设面临着与其密切关联的一些特殊的问题。体育成绩评定范围的确定问题体育成绩评定范围的确定,是关系到学生对体育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判断。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同其他课程共同组成学校教育。体育成绩的评定既有对学生学力的评价,也有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评价,甚至对整个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提供检验依据。因此,对于哪些应该作为和不应该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内容、它们所占的比例应该是百分之几等问题争论不息。从1987年出台的过渡性体育教学大纲中形成“四合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多元评价”体系的提出,无一不是在探索体育成绩内容评定的范围,以此拓宽评定视野、丰富评定内容、改革评定方法。据称“四合一”的考核体系也是“为反映教学目标的多元要求”,是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能力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相结合”。其共同的目标都是让体育成绩评定“多元化”。积极倡导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要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把出勤情况、课上表现、学习态度、体育道德作风和课堂纪律以及社会、心理等作为体育成绩的评价范围,由于“多元”体系未明确“重点”,其“多元化”体系的自身是否逻辑自洽,各评定对象是否位居同一层次等问题尚待研究,于是在具体的成绩评价中形成评定范围过宽泛而难于突出学科特点、评定方法过于复杂而难于操作、评定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使体育考试的“‘硬指标’逐渐被削弱’‘学习目标具有‘软’的特征’‘学习评价有‘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论’转变”等趋势,难免会引起对体育成绩评定的真实性产生争议。例如,张洪潭等人从技术健身论的观点、课程考试要旨等角度,对当今学校体育考试范围、评定方法、评定标准等一些不成熟的改革,提出缩小体育成绩评定的范围的观点,是值得体育界人士注意的。体育成绩评定内容宽泛性的问题“由于体育运动素材的量很大,而且只要场地器材的条件允许,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乐趣的运动”,都可以作为体育成绩评定的内容。因此,体育考试在内容的选择上比其它学科更容易更宽泛。但从理论依据的说明方面要比其他学科难(因为选择的依据和目的也很多)。绝大部分的项目都能互换、颠倒、重复,可从不同方面对人体产生影响。由于目标、目的、对象、年龄、需要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考核的内容,至今没有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科学选依据,仅有几条空泛的选择原则,缺乏具体的标准,更缺乏有效的程序和方法。我们现在的体育考核内容确定、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程度上是按传统和按经验来进行的。使体育成绩评定体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好像哪项都可作为体育评价内容,但又不能“一刀切”,如身材高大的同学考体操、身材矮小的同学考排球扣球、身体肥壮而体重的学生考长跑、体瘦的学生考铅球等。如何鉴定他们体育成绩的好坏?为什么要考核100m、100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min跳绳、铅球等项目?可不可以换成其他项目?哪些项目对体育成绩评定更科学、更客观、更有效、更实际、更合理等问题讨论,是当前体育成绩评定内容选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统一评定标准与个体差异的问题考试的目的是为发现学生学业上的薄弱环节,并及时给学生以反馈,进而有争对性地帮助学生完善其学业。从理论上说,体育成绩的评定应该通过规定的考试,考试是对人的某种能力的公平检验,既然是公平检验,那就要有时间上、方式上、内容上、评判标准上的同一规定。否则,就很难成为一种公平的检验的手段。体育成绩的评定通常都是对学生运动能力和学力的评定,而由于以运动能力为代表的体育的能力与人的天生的遗传,后来的体育环境、营养、生活习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大于与每周2小时的体育课的联系,因此对运动能力的评价有时很难反映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力水平以及学习态度,而且运动能力与人的体质又不同(如在铅球、长跑成绩评定中,身体肥胖与体瘦学生同一评分标准等项目差异),因此对学生的体育评价有逐渐脱离教学评价的趋势。用什么指标来评价“体育成绩”就成为体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体育统一评定标准与个体差异的问题,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体育成绩评定方法,通常有定量评定法和定性评定法2种考核方法。与之相对应的有客观评定标准和经验评定标准之说,前者是“指对以各种客观指标确定成绩的项目按其客观成绩制定相应评分的标准”;后者是“指以教师的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基本分析和评定的标准”。而体育评定内容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平行的关系而不是逻辑的关系,因此在评价方法上,只要在规则、器材和动作上加以改造,哪个项目都可以变得很难或很容易,其在评定方法都可因不同条件、不同对象而有所不同。加之我们的“客观”平分标准和“主观经验”的缺实,许多的客观标准和量化指标都是未经效度检验的,其本身设置尚不可靠,使我们的成绩评定方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在体育成绩评价的形式中,教师是唯一的参与者、主评者,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对与错、好与坏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甚至被忽视的地位,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此有的学者提出学生的“成绩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以及与家长的评价”,然而这看视全面地评价,其评价标准怎样定?其客观性怎样把握?大学生家长地处祖国各地,其评价信息如何收集?为我们体育成绩评定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对体育成绩评定的策略思考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目的,特别是普通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体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在考试评价方面过分强调,不是强调运动本身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体必须参与活动才能有成效。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身体变得更强壮,身材因此而得到改善,心肺机能因此而不断增强。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体育成绩评定的目的所在。树立体育成绩评定新理念以“健康第一”和“使每个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的为出发点,结合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对现有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和形式提出新的理念,把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作为杠杆,把督促学生经常性参加锻炼作为重点,将终期一次性考试定“终身”的方式变为多次随堂测试的形式,这里的“多次”就是重复测试,以此增加练习次数。例如,800m、1000m的考核,在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中分多次进行随堂测验,并将每次所测的成绩记录下来,不要过于强调能跑多快,只要求保持或稍有提高,重点是要每次完成全程,将次数和每次的成绩作为期末评定体育成绩的依据和参考,这不仅符合人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克服对中长跑的恐惧,以减轻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学生体质的提高体育教学主要就是2个直接目的,一个是锻炼学生的身体,一个是让学生学好有用的运动技术,而其他的目标和目的,如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伴随上述2个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体育课考核的目的,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二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体育考核范围和评价设计的重点以运动技术学习、身体锻炼和运动能力为主。“根据教育部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正确的、客观的考试成绩评分标准和计分方法,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并使其成绩呈正态分布。”且评价标准和要求是每位大学生通过一定的体育学习应该达到的,也许有些考核项目对于个别学生不太适合,甚至是他们的短处,他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努力达到规定要求,而决不能以“个体差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来“弱化”评价标准。这样说并非忽略它们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是它们与实际学业中并非同质事物,其评价标准更难以统一,如果评价标准都不统一,还谈什么评价呢?